《字斟句酌讀文本 潛移默化悟本真》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字斟句酌讀文本 潛移默化悟本真(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字斟句酌讀文本 潛移默化悟本真
從教十多載,聽過很多課。 公開課、優(yōu)質(zhì)課、選拔課、大賽課,零零總總。或質(zhì)樸、或花哨、或傳統(tǒng)、或新潮,難以詳述。但我印象最深的有一點:《林黛玉進賈府》變成了地理課,學生忙著繪地圖;《作為生物的社會》變成了生物課,學生探討起生物的起源;《荊軻刺秦王》演變成武打片,探討重心是荊軻以何種姿勢刺殺秦王能成功;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朗讀詩歌引來學生哄堂大笑……
語文不成為語文,脫離了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學生已經(jīng)觸摸不到文字的溫度,感受不到語言背后那顆滾燙的心。
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也絕非特例。究其原因,不外乎就是教者對高中語文教
2、學大綱理解不夠,對教學內(nèi)容確定不明確,對文本解讀不到位。最基本的還是對文本的閱讀不細致,只顧著上網(wǎng)搜索對文本的只言片語的解讀,導致自己在理解上出現(xiàn)偏差。
文本要細讀,它是開掘教學資源、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前提。正確深入細讀文本,潛心揣摩教材是提高閱讀效率的前提。學生的思來源于教師的思,學生的悟來源于教師的悟,學生的感來源于教師的感……文本細讀之“細讀”,根本是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從文本出發(fā),通過細致、反復閱讀,注重細節(jié)的解讀和結(jié)構的分析,對文本所蘊涵的深厚意蘊做出“豐沛的闡釋”。這便要求教師反復咀嚼文字,由淺入深,逐層解讀,進入文本的情感內(nèi)核和哲學層級。它的本質(zhì)還在于“還原”,還原出
3、文本作者的原始情感和經(jīng)驗,還原出作者潛意識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傾向。
文本細讀,是一種閱讀的方式,更是一種閱讀的態(tài)度。文本是我們教學的憑借和依據(jù),作為語文教師,能夠通過我們的細讀讓文本展現(xiàn)其語體特征,使語文成為語文,成為“載道”工具,同時又要多角度挖掘文本價值、還原本真,達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一、要兩只眼睛看文本,兩只眼睛看世界
詩言志,歌詠情。自古以來,文字都以傳達情意出現(xiàn)在世間。文本擁有其獨立、鮮活、獨一無二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間跳動著鮮活的靈魂,需要讀者開啟心靈,去關照去聆聽去感知。走進去,帶著感性,帶著詩意,帶著珍惜,去擁抱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
4、,文本是世界的縮影,你就是世界的一切。
歌德曾說:“經(jīng)驗豐富的人看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紙上的話,一只眼睛看紙的背面?!奔氉x文本,不僅能讀出“他我”,還能讀出“自我”,同時還可讀出“眾我”。只有這樣才稱其為細讀,“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教師是一位教學者,不是單純的瀏覽者亦不是純粹的拜讀者也不是簡單的學習者。所以他的身份是多重的,以讀者身份領略文本的表層含義,以學生身份理解字詞句讀,以虔誠心態(tài)感悟深層意蘊。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曹明海教授所提出的文藝理論形態(tài)中的文本分類,即形式層(語體層)、再現(xiàn)層(語象層)和表現(xiàn)層(語義層)。只有這樣,教師的讀才有意義,才
5、能用自己的讀帶動學生的讀,用自己的讀引領學生的悟。
二、要眾里尋他千百度
孫子曰:“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認勢。”意思是說,善于打仗的人,總是能根據(jù)客觀形勢制定出相應的作戰(zhàn)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語文教師在處理文本時更應如此,講究方法,講究策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1.化涵詠傳神之筆,覺點睛神韻
葉圣陶在《教學十二韻》中說過:“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文本細讀關鍵在于潛心涵詠,涵詠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所以我們對文本的字字都要讀到實處,在此基礎上還要做到遣詞煉字,仔細推敲,如《故都的秋》中“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6、”這一“嘗”一“飽”一動詞一形容詞的妙用,不僅寫出作者對秋的深愛,而且還調(diào)動通感手法將秋之韻味秋之情態(tài)秋之綿長意猶未盡的表現(xiàn)出來。
2.盡細節(jié)描摹能事,悟文本內(nèi)蘊
文本細讀,除了對點睛之筆玩味推敲,文中細節(jié)描寫也值得深挖。只有教師靜心進入文本學生方能如臨其境――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
如《鴻門宴》中宴席座次排列及范增舉的細小動作,都是理解人物性格的關鍵――性格決定命運,此言不假,項羽此刻的驕傲矜持與自高自大的性格缺陷恰恰埋下“自刎烏江”的伏筆,范增的心直口快不善勸諫也注定他的悲劇結(jié)局。這些細微之處都會成為理解文章的瓶頸,教師只有抓住“數(shù)”“目”“舉
7、”“示”“起”“出”等這些動詞背后人物心理歷程的變化,范增這一人物形象才會立體,后文出現(xiàn)“豎子不足與謀”的斷言也就找到了依據(jù)。如《祝?!分袑ο榱稚┑膸状握婷枥L:“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jīng)消失了血色”。魯迅在《祝?!分兴\用的人物刻畫手法除了“畫眼睛”外就是“白描”,用簡潔的文筆透過臉色、兩頰上的血色描畫將祥林嫂這么多年被生活折磨的情形冷靜的用白描一語帶過,冷峻的背后又流淌著怎樣的心酸與悲苦。這個被社會糟蹋損害的女性該怎樣來控訴世道的不公、怎樣呼號自己的阿毛都盡在不言中。這一點就如同孔乙己身上的
8、長衫一樣成為了不朽的標志,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標炳著。教師抓住這些引導學生分析到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人物的精魂都躍然紙上,其社會深層含義不言而喻。
3.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
言為心聲,言之有物。文本都是情境的產(chǎn)物,每部作品都有其特定時代、特定環(huán)境和特定寫作心態(tài)。這些都決定了作品的內(nèi)容與主題因人、因時、因地不同,同樣讀者也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產(chǎn)生不同閱讀效果。記得楊振寧教授曾說過:“我只有到達美國生活過多年后才真正理解到什么叫月是故鄉(xiāng)明什么是舉頭望明月?!逼鋵崳嗽潞捅嗽露际窃?,但也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喟嘆。這就叫“知人論世”,只有知人方能了人,知人方能很好理解文意才能更豐富自己閱歷。當然,這其中還需要把文本放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區(qū)“還原”,還原作者心態(tài)還原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更好細讀文本,從而深挖文章主旨。
閱讀是心靈的融合與溝通,是情感的邂逅與扶助。放慢腳步,細讀文本,它會蕩滌人的靈魂培養(yǎng)人的素養(yǎng)。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音,慢慢賞析生活的精彩與不平,在歲月積淀中完善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充實我們的人生經(jīng)驗。只有這樣,我們的明天才會更燦爛。
第 5 頁 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