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云陽盛堡初級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20課《雖有佳肴》導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資源ID:110898851
資源大?。?span id="7tkyo2d" class="font-tahoma">104.50KB
全文頁數(shù):6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10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重慶市云陽盛堡初級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20課《雖有佳肴》導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雖有佳肴 一、知識鏈接:1. 背景資料:本文節(jié)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它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系、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tǒng)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比如節(jié)選的這篇課文所提出的“教學相長”,從現(xiàn)代教育學的觀點上看仍然具有很大價值,值得重視。2.題目解析:課文節(jié)選的這一部分,先以“嘉肴”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著,不親自去嘗嘗,永遠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樣,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永遠也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取題為“雖有嘉肴”。二、學習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達到熟讀成誦。2.準確理解課文,認識“教學相長”的意義,理順課文中邏輯論證的過程。3.注意課文中的對偶句,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三、重點難點:1.積累文言文基本實詞和虛詞。2.體會文言文體裁“記”的特點。3.體會本課文簡潔、類比恰當、說理深刻的寫作特色。4.認識教與學的關系以及“教學相長”的道理。四、學習過程:1導入: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禮記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學說的經(jīng)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當?shù)奈膶W價值,有的短小生動,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它對我國幾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F(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研讀其中的一篇雖有嘉肴。2.基礎達標(2)給下列橫線的字注音嘉肴( ) 弗食( ) 旨( ) 自強( )教學相長( ) 兌命( ) 學學半( )3.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嘉肴:旨:至道: 是故:困:自反:自強:教學相長:兌命: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4.詞類活用。通假字:兌命:古今異義詞: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今義:教然后知困。 古義:今義:5.把握文本三讀文章,自主學習:語文學習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讀”,只有經(jīng)過反復的讀,才能慢慢的疏通文意,從而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真正的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1)初讀,整體感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細讀,疏通文意,感悟理解。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3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5知困,然后/能自強也。6故曰:教學/相長也。7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品讀,重點突破。1.這篇文章講了怎樣的道理? 2.“教學相長”給我們怎么樣的啟示?五、能力提升。嘗試把此篇文章默寫出來吧七、當堂檢測。(一)翻譯下列句中橫線上的字詞。1、雖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 :3、雖有至道 : 4、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 5、教然后知困:6、然后能自反也:7、然后能自強也 :8、教學相長也: 9、學學半: (二)解釋下列句子。1、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4、故曰:教學相長也。5、兌命曰:“學學半?!倍?、課內理解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逼浯酥^乎!1、翻譯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1)不知其旨也:(2)知困然后能自強也:(3)學:學半2、劃出下列句子的停頓(1)是 故 學 然 后 知 不 足(2)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強 也3、本文的中心句是 4、請寫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詩句:5、讀了這篇短文,結合你的學習實際,談一點你的學習體會。課堂小結:教學反思:學習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