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絕唱——歐陽修《瀧岡阡表》鑒賞》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千年絕唱——歐陽修《瀧岡阡表》鑒賞(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千年絕唱——歐陽修《瀧岡阡表》鑒賞
《祭十二郎文》、清袁枚的《祭妹文》同被稱為“千古至文”。由于歐陽修
父親亡故時, 他才四歲,無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狀, 這就使他在撰述本文時遇到
了困難。作者的高明之處亦即本文最大的特點之一, 即是在文章中采取了避實就
虛、以虛求實、以虛襯實的寫作方法,巧妙地穿插了其母太夫人鄭氏的言語,以
她口代己口, 從背面和側(cè)面落筆。 一方面以此為依據(jù), 追念和表彰其父的仁心惠
政;另一方面,在表父阡的同時,也順?biāo)兄?,同時頌揚其母德婦節(jié),使一位賢
妻良母型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凸現(xiàn)在讀者眼前。父因母顯,母
2、受父成。文章
構(gòu)思高明的地方,即在于一碑雙表,二水分流;明暗交叉,互襯互托。而其舒徐
有致、簡易平實的文風(fēng),其謙恭平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更使一切浮華失實的諛
墓文字黯然失色。誠如明人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所謂:“凡詩文出于真情則
工,昔人所謂出于肺腑者是也。如《三百篇》 、《楚辭》、武侯《出師表》、李令伯
《陳情表》、陶靖節(jié)詩、韓文公《祭兄子老成文》 、歐陽公《瀧岡阡表》,皆所謂
出于肺腑者也,故皆不求工而自工。故凡作詩文,皆以真情為主?!?
文章的第一段,主要交待在他父親葬后六十年才寫這篇阡表的原因, 即:“非敢緩也,蓋有待也。”這“有待”二字極為重要
3、,因為它是統(tǒng)攝全文的綱領(lǐng),亦
是縱觀通篇的眼目。按照《宋史 ?職官志》關(guān)于“贈官”的規(guī)定,子孫顯貴,其已亡故的父祖可有贈封賜爵的榮耀, 所追封的世數(shù) (自一代至三代) 和贈官階級高低視子孫的官位而定?!按币舱撸猴@貴,榮宗耀祖,然后上阡表,可以告慰于先靈。
也正因如此, 文章的第二段, 便拿穩(wěn)“有待”二字大作文章, 處處借助太夫人口中所反復(fù)出現(xiàn)的一個“知”字 (“知汝父之能養(yǎng)”, “知汝父之必將有后”) ,緬懷往事,追述亡父行狀,如水之開閘,隨勢而走,分叉奔流。
近代桐城派散文家、翻譯家林紓評注道:“文為表其父阡,實則表其母節(jié),
此不待言而知。那知通篇主意,注重即在
4、一‘待’字,佐以無數(shù)‘知’字,公雖
不見其父,而自賢母口中述之,則崇公之仁心惠政,栩栩如生?!保?《林紓評點
古文辭類纂》卷八)然而,作者并未將太夫人平日所舉兼收并蓄、平鋪直敘;而
是經(jīng)過仔細(xì)剪裁、精心篩選,抓住了居家廉潔、奉親至孝、居官仁厚這三方面典
型事例,援證母言, 來說明其父之“能養(yǎng)”和“必將有后”, 從而使篇首的“有
待”二字落到了實處。誠如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四所指出的那樣:“其有待處,即決于乃翁素行。因以死后之貧驗其廉,以思親之久驗其孝,以治獄之嘆驗其仁。或反跌,或正敘,瑣瑣曲盡,無不極其斡旋?!倍文┲靶奁局?
不
5、敢忘”一句,收束凝練,前呼后應(yīng),更提醒篇首的一個“教”字。 同寫“能養(yǎng)”、“有后”,兩段敘述又各自不同。比如,敘其廉潔,取典型概括法,用“故其亡
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簡約言之,毫不拖泥帶水。敘其奉親,則取剝筍抽繭法, 層層進(jìn)逼,愈進(jìn)愈深。而敘其居官仁厚, 卻取一波三折法,跌宕生姿,誠如林紓所云:“至崇公口中平反死獄,語凡數(shù)折:求而有得,是一折;不求而死有恨句,又一折;世常求其死句,又一折。凡造句知得逆折之筆,自然刺目?!保ㄍ希┪闹幸痪洹胺虺G笃渖q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不只傳神地摹寫刻畫了其父斷獄的謹(jǐn)慎和慎之又慎, 而且,也是對千百年封建社會治獄官吏草菅人命的
6、深刻概括總結(jié),有著強(qiáng)烈的批判精神與社會意義。
自“先公少孤力學(xué)”至“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行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敘父略,敘母詳。其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前敘母言,即是父行,而太夫人本行未著也,故于此悉之”(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六十二) ,而且隨風(fēng)乘勢,使人并不感覺突兀,也不感到多余。整篇文章雖因母顯父,以父揚母,寫來卻詳略得當(dāng),次序井然,不枝不蔓,融為一體,頗能顯示作者謀篇布局、剪裁縫紉的老到功夫。
文章的最后兩段補(bǔ)敘作者仕途歷官, 詳載年數(shù),與篇首“六十年”句首尾呼應(yīng)。其次,作者也寫了其先祖的“賜爵受封, 顯榮褒大”,并將自己“德薄能鮮”,終得“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jié), 不辱其先”的功勞一歸于祖宗陰德。 這在當(dāng)時,無疑是很得體的話,毫無自矜自夸之意,一片歸美先德之心。但在今天看來,作
者所鼓吹的“積善成德, 宜享其隆”,“善無不報,遲速有時”的因果報應(yīng)觀念,則有著很大的思想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