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昆蟲教案 湘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昆蟲教案 湘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20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昆蟲教案 湘教版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通過分析自己的養(yǎng)蠶日記,能夠取得新發(fā)現(xiàn)。
2.能夠學習“觀察——比較、概括、總結——概念“這種認知方法。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樂于與他人交流在養(yǎng)蠶活動中的新發(fā)現(xiàn)。
科學知識
1.通過對養(yǎng)蠶經驗、觀察記錄的交流,構建新的養(yǎng)蠶經驗,對蠶的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昆蟲的變態(tài),掌握昆蟲的特征。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動物的一生的資料。一些昆蟲實物。
一.教學導入
1.交流:雌蛾產卵的情景——產了多少卵,剛產下的卵是什么顏色?
2.討論:養(yǎng)蠶活動中,我們
2、還有哪些疑問?在下次養(yǎng)蠶中繼續(xù)研究。
3.過渡:讓我們一起來整理養(yǎng)蠶活動中的資料,看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二.活動 整理養(yǎng)蠶日記
1.出示所有養(yǎng)蠶日記。
2.整理養(yǎng)蠶日記,看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學生匯報。
3.分析養(yǎng)蠶日記,思考:蠶寶寶一生要經歷哪幾次大的變化?
學生匯報,填寫好教材第38頁的表格。
整理:蠶的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時期。
4.學生匯報課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動物的一生的資料。
5.比較這幾種動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處。
6.教師歸納:變態(tài)。
三.活動 比較它們的身體
1.出示蠶蛾、蜻蜓、蝗蟲、螞蟻等實物。
2.觀察它們的身體由幾部分組
3、成?每部分是什么樣子?它們的身體有什么相似之處?
3.記錄觀察結果并匯報。
4.總結昆蟲的共同特征。
5.閱讀指南車信箱,加深了解。
四.拓展 它們是昆蟲嗎
1.學生看教材第40頁的圖,指出這些動物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并說明理由。
2.到你住宅的周圍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蟲,把它們畫下來,裝訂成一本昆蟲圖冊 。
課后反思:
附送:
2020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有趣的磁鐵教案 大象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磁鐵,知道磁鐵的性質,了解磁鐵的應用。
2、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能傾聽和尊重
4、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3、意識到科學、技術和社會是有機的結合,增強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
教材分析:
磁鐵在我們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學生對磁鐵有一定了解和認識,但對磁鐵的一些性質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本課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對磁鐵感受體驗的基礎上編寫的,以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與探究磁鐵的磁性、磁力大小、磁極等性質,以及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等內容,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興趣。教科書包括四個板塊:活動準備、活動過程、自由活動、拓展活動。活動準備提示了本課探究活動主題——磁鐵有什么性質?利用文字圖示方式提出了需要學生課前準備的建議: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磁鐵;準備各種各樣的材料,如磁鐵
5、、曲別針、釘子、剪刀等;活動過程和自由活動是探究的主體部分?;顒舆^程包括三個活動:一是玩磁鐵,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二是找一找,生活中哪里用到磁鐵;三是制作磁鐵玩具。自由活動是玩自制的磁鐵玩具及自我評價。拓展活動安排了“調查、了解磁鐵還有哪些應用,寫一份調查報告”的課后活動指向,將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體現(xiàn)著讓學生經歷“準備材料——發(fā)現(xiàn)問題——設計實驗——實驗探究——獲得結論——實踐應用”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學科學、做科學。這節(jié)內容安排了兩課時進行,本節(jié)課是第一課時,完成“活動一”和“活動二”內容。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磁鐵、木架臺等
學具準備:曲別針、釘子、大頭針、指南針、塑料
6、棒、銅器、鋁器等
教學過程:
一、激活興趣,引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下面我們就來聽一個。
2、課件播放秦始皇利用磁石做宮門防刺客的故事。
3、提問:其中的奧秘在哪里?
4、引入:其實,磁鐵不僅能吸鐵,它還有許多重要的本領,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邊玩,一邊來進一步認識這位老朋友。(板書:有趣的磁鐵)
5、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6、引入:看來同學們的想法還真不少,下面我們就來認識磁鐵,解釋其中的一些問題。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的開始以聽故事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自覺產生學習的需要,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7、和求知欲。]
二、觀察交流,實驗探究
(一) 認識磁鐵
1、談話:課前你們搜集了一些磁鐵,老師也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拿出來看一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2、交流:磁鐵的形狀不同、顏色不同,每一塊磁鐵上面都有S、N兩個字母。
3、引導學生給不同形狀的磁鐵起個名字,認識常見的碲形磁鐵、柱形磁鐵、條形磁鐵。
4、介紹磁鐵的兩個磁極:S極、N極。
[設計意圖:認識磁鐵探究磁鐵性質的基礎。讓學生對準備的磁鐵進行細致的觀察,發(fā)現(xiàn)磁鐵的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由于學生對形狀的描述也是不確定的,因此教師將磁鐵命名的權利交給學生,體現(xiàn)教學的開放性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對磁極的介紹重點采用講解的形式,做到該出手時
8、就出手。]
(二) 探究性質
1、談話: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磁鐵,知道常用的磁鐵形狀各不相同,但卻都有兩個極:S極、N極。下面我們就一邊玩,一邊探究其中的科學知識。
2、說明:每個組都有一個材料盒,階梯教室還有許多現(xiàn)成的材料,你都可以把它充分的利用起來。
3、討論:小組的同學先商量商量,你們打算玩哪些游戲?在玩的時候應注意哪些問題?(小組的同學要合作、不能搶材料、要邊玩過觀察現(xiàn)象,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等)
4、強調:同學們的玩法可真不少,在玩磁鐵的時候請你做到以下幾點:
玩一玩:注意用不同的方法
看一看:仔細觀察,每一種玩法至少要有一個發(fā)現(xiàn)
想一想:通過這個現(xiàn)象能說明什么
記一
9、記: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用簡單的語言、圖畫或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5、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啟發(fā)各組至少進行一種游戲:
6、小組交流,匯報實驗過程、得出的結論(學生匯報那一種游戲就探究那一種):
(1)“給磁鐵找朋友”游戲:觀察磁鐵不能吸引哪些物體,可以吸引哪些物體;
(2)把磁鐵隔著紙、木板、塑料等物體吸鐵,觀察能不能吸住;
(3)“接鏈游戲”、“兩極對中間”游戲;用磁鐵的兩端與中間分別吸引圖釘或鐵圈,發(fā)現(xiàn)兩端吸引的數量多,中間吸引的數量少,從而知道磁鐵的兩端磁性強,中間磁性弱;
(4)“懸吊磁鐵”游戲:把一塊磁鐵水平懸掛起來,用手轉一轉,等到它靜止下來,觀察它的指向;
(5)磁鐵碰
10、磁鐵游戲:用一塊磁鐵的兩端分別去靠近另一塊磁鐵的兩端,知道不同磁鐵的兩端有時會相互吸引,有時又會相互排斥;
(6)用磁鐵接近收音機,傾聽收音機的發(fā)音效果有什么變化,感受到磁鐵會影響無線信號的接收。
6、師生總結出磁鐵的基本性質:磁鐵能吸鐵,隔著物體也能吸鐵,兩極磁性最強;同極相斥,異極相吸;指南北,干擾信號。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經歷“個體研究——綜合整理”這樣一個過程。讓學生在玩磁鐵的時候能自主地探究、發(fā)現(xiàn),教師則重點引導學生用規(guī)范的語言表述結論,在學生思維困惑處進行點拔,進而讓學生產生新的
11、想法、新的問題,獲取科學知識,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學科知識,體現(xiàn)“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
三、介紹資料,交流應用
1、提問:剛才同學們積極動手動腦,發(fā)現(xiàn)了磁鐵這么多的重要本領,誰能來讀一讀?
2、聯(lián)系實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磁鐵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我們的生活和生產中,誰能舉個例子說明它們分別運用了磁鐵的哪個性質(磁性記事板、指南針、鉛筆盒、收音機、耳機、電冰箱的門等)
3、談話: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和利用磁鐵最早的國家,“司南”就是我國勞動人民利用磁鐵的實例。(課件介紹司南)
[設計意圖:利用資料卡介紹司南,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通過列
12、舉生活當中磁鐵的應用,讓他們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生產的緊密聯(lián)系,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四、拓展應用,解決問題
1、星期天,王小明的媽媽到河邊去洗衣服,不小心把家里的鑰匙掉到河里去了,你能幫她想個辦法,不用下水就能把鑰匙撈上來呢?
2、討論:這里有一杯水,杯底掉進兩個大頭針,誰想辦法不接觸水把它取出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樂于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五、總結評價,布置作業(yè)
1、提問:這節(jié)課,你都知道了關于磁鐵的哪些知識?
2、評價:你覺得自己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xiàn)怎樣?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3、布置作業(yè):這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玩磁鐵游戲,發(fā)現(xiàn)了磁鐵有這么多的本領,課后你能不能運用這些知識制作一個玩具?利用課外活動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科學探究永無止境,課的最后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總結,進行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態(tài)度的評價。在學生意猶未盡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保持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促進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