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高中語文 第一單元《論語》選讀 一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教師用書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7-2018學年高中語文 第一單元《論語》選讀 一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教師用書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家。孔丘的思想言行見于他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整理的《論語》一書。(《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傳世的《論語》共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等20篇。《論語》與《大學》《孟子》《中庸》合稱“四書”。)孔子曾任魯國大司寇,后私人辦學,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
2、具有一定的開明態(tài)度。晚年致力于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整理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自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我國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封建統(tǒng)治者一直把他尊為圣人。
背景掃描
春秋時期,教育開始普及,這時候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叫新士人。他們能文能武,博學多才,多給大夫做家臣。這個階層還包括大批受過教育的最終被拋進平民階層的沒落奴隸主貴族。新士人有獨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書立說或者發(fā)表言論,成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現(xiàn)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他們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
3、思想、文化財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樣的一個時代,他確立了自己“仁”“禮”的學術思想,并把這種思想在開辦教育的過程中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后來他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這些記錄下來,就形成了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名著——《論語》。
單元導讀
本單元的內(nèi)容共有七節(jié),每一節(jié)基本圍繞一個主題來選編《論語》中的材料,所選材料均為學習古代漢語的經(jīng)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學習這些文章,對于認知孔子思想、感悟現(xiàn)實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的主要內(nèi)容是傳達孔子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當仁,不讓于師》主要闡述孔子與弟子的關系,如孔子如何對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師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談
4、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論述孔子“仁”的學說,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內(nèi)容是孔子對“義”的持守;《有教無類》主要闡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則向我們闡明了孔子對于“學”這一概念的特殊認識。
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釋文題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是《論語·微子》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會同你們一道從事變革了。孔子熱心救世,遭到不少隱士潑來的涼水,像選文中的長沮、桀溺、楚狂接輿、荷蓧丈人等。這句話反映了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可以說是“不識時務”,但也可以說是堅韌不拔。這
5、種精神是極難得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明主旨
本課五則選文均體現(xiàn)了孔子的人生態(tài)度和精神追求。通過孔子的言行及別人的評價,我們不難看出孔子極力主張入世救國,以改變天下無道的現(xiàn)實為己任,具有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zhí)著與堅韌的品質(zhì)。
1.詞語理解
(1)通假字
①長沮、桀溺耦而耕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魯孔丘與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6、④植其杖而蕓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使子路反見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俳堋⌒稳莞叽蟆、跉e 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
③爾 你 避 躲避 ④耘 除草?、莘怠』厝?
(2)一詞多義
①見
②與
③易
答案 ①看見,望見/會見/謁見,拜見/召見,接見/見識,見解/表被動,被/介紹,引見/顯露/出現(xiàn)?、谕ā皻e”,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連詞,“與”“其”連用表選擇/連詞,跟/動詞,參與?、蹞Q/改變/容易/輕視
(3)古今異義
①遇丈人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岳父。
②子見夫子乎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稱讀古書而思想陳腐的人,含譏諷意。
③君子之至于斯也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④子路從而后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一個詞,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結(jié)果、目的等;因此就。
⑤明日,子路行以告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明天。
答案?、俟糯鷮夏昴凶拥淖鸱Q。②舊時對老師的稱呼。③兩個詞,至,到;于,介詞,引出對象,不譯。④兩個詞,從,跟隨;而,連詞,卻。⑤第二天。
(4)虛詞歸納
①為
②而
答案 ①表判斷,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是”/動詞,做/動詞,擔任,充當/介詞,跟,
9、同
②連詞,表修飾/通“爾”,代詞,你/連詞,表并列/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zhuǎn)折,卻
2.詞類活用
(1)耰而不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從而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潔其身,而亂大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詞作動詞,用耰耕地 (2)方位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 (3)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止,留下
10、(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潔,使……亂
3.特殊句式
(1)子路曰:“為孔丘。”
(2)子曰:“隱者也?!?
(3)為仲由。
(4)而誰以易之?
(5)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6)奚自?
(7)二三子何患于喪乎?
(8)子路宿于石門。
(9)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10)遇丈人,以杖荷蓧。
(11)至,則行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判斷句,(4)~(6)賓語前置句,(7)(8)介賓短語后置句,(9
11、)~(11)省略句。
4.語句翻譯
(1)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諸位何必為孔子喪失官位擔憂呢?天下不施行德政已經(jīng)很久了。
(2)人是不可以跟鳥獸同群,我不跟這世間眾生在一起,又跟誰在一起呢?
(3)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卻破壞了君臣間的根本倫理關系。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術或主張。
(4)就是那位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文本名句
1.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2.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13、3.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4.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5.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文外名句
1.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3.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
(《論語·八佾》)
2.
(《論語·微子》)
3.
(《論語·微子》)
4.
(《論語·微子》)
5.
(《論語·憲問》)
1.文中寫到楚狂接輿對孔子的嘲諷之語,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觀點?請簡要分析。
1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接輿的話中透露出一種對社會的無奈,對“往者”和“今之從政者”都失去了信心,可以說這正是他選擇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他才說孔子是“何德之衰”。
2.你覺得孔子與長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類 別
相 同
不 同
孔子
對混亂污
15、濁的現(xiàn)實強烈不滿
力圖改變現(xiàn)實,并且不屈不撓;重視社會道義的擔當,對自我考慮較少
長沮、桀溺、荷蓧丈人
面對現(xiàn)實,不想改變,選擇了消極避世的生活態(tài)度;不太重視對社會道義的擔當
長沮、桀溺、荷蓧丈人因為世道太亂,因此躲起來,他們屬于消極避世之人??鬃又朗赖啦惶?,但是他敢于去改變(積極入世),雖然有時候這種努力并沒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發(fā)點和目的是應該值得肯定的。
3.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無義”的思想的?這種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樣的現(xiàn)實意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
答案 儒家學說的支柱是倫理,試圖用固定了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來維系社會的安定。朱熹說“人之大倫有五”,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在儒家看來,君臣之間是恩義關系:君對臣有恩(賜其俸祿),臣對君就應有義(守其大義)。所以,荷蓧丈人這樣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就應該出來做官,幫助君主平定天下,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子路說:“不仕無義。”他們認為:連長幼之間的禮節(jié)都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么可以廢除呢?而荷蓧丈人為了在亂世之中保持自己的潔白之身,卻忘記了君臣之間的大倫,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君子出仕,不過是為了踐行這種君臣的大義,即使自己的學說不被當
17、政者采納,也應該出仕,繼續(xù)做出不懈的努力。朱熹說:“仕所以行君臣之義,故雖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廢。然謂之義,則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茍者,是以雖不潔身以亂倫,亦非忘義以徇祿也。”儒家認為“行義”和“行道”是不同的,“行道在君,必在遇而后行;行義在我,遇與不遇皆然”。
4.選文是如何塑造孔子這一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僬骟w現(xiàn):文中直接引用孔子的話“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來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思想境界,體現(xiàn)了
18、其憂國憂民的先哲形象,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體現(xiàn)其內(nèi)心世界,顯得說服力極強。
②側(cè)面襯托:所選的這幾段文字以正反兩方面的襯托闡述了人物內(nèi)心的世界。在文中儀封人和晨門的話語都是側(cè)面敘述,交代出了孔子改變天下無道現(xiàn)實的強烈社會責任感,以及這種悲劇性的執(zhí)著。另外長沮、桀溺和接輿則作為孔子的對立面出現(xiàn),他們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和孔子積極入世的觀點形成強烈對比,凸現(xiàn)了孔子的崇高思想境界。
除此之外,選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極富特色,往往三言兩語,使之情態(tài)畢見,富有個性。如第2則中桀溺說完后“耰而不輟”,寫出了桀溺的那種神態(tài),使人物格外生色。接輿勸孔子一段,在他唱完后,寫了一個場面:“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
19、,不得與之言?!边@之后便戛然而止,讓人回味無窮。
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提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觀點。而本文孔子給我們的印象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你是如何看待孔子與孟子的這種差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我國傳統(tǒng)中,孔子被稱為“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兩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師。他們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為立足點上,無論是進還是退,兩者并無差異。但是,孔子對治國、平天下的追求更為執(zhí)著。(可以
20、考慮提出者不同的出發(fā)點,言之成理即可)
知其不可而為之
①即使知道飛翔時會受風的阻力,鷹仍會沖向那片廣袤的藍天;縱使明白前行的道路上有亂石阻擋,溪流仍義無反顧地奔向海洋。人亦如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唯有知其不可而為之,永不言敗,才能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1)
②《像猶太人一樣思考》一書中曾提到“不要看別人都做了什么,而要看別人還有什么沒有做”,(2)這是猶太人經(jīng)商致富的一個秘籍。唯有開闊自己的視野,擁有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進取,才能擁有意料之外的收獲,正如20世紀美國掀起的淘金熱,當大多數(shù)淘金者空手而歸時,卻有一個男孩另辟蹊徑靠賣水致富。人生一世幾十年,為何跟從別人的步子而不走出一
21、條屬于自己的羊腸小道?別人騎馬我騎牛,獨辟蹊徑自己走,堅定地向自己的目標進發(fā),即使困難重重又何妨?
③若沒有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進取,怎會有如今機器轟鳴、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在哥白尼發(fā)現(xiàn)“日心說”并向全世界宣告時,他知道自己必定會受到教會的打壓,可他堅持著,從未放棄對這一學說正確性的證明,最終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知其不可而為之,他永不言棄,取得最終的勝利??谷諔?zhàn)爭勝利后,蔣介石邀毛澤東重慶會談,即使最終和談破裂,毛澤東也沒有放棄,取得全國解放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知其不可而為之,需要勇氣,需要堅持,需要積極進取,需要不畏流言,否則便只是一句空話而已。(3)
④知其不可而為之,
22、是一種無畏,是一種精神。豬不可殺,曾子卻為誠信依然將其宰殺;自己被禁止回國,錢學森卻毅然踏上曲折的回國之路……這是因為曾子有義,錢學森有情,因為即使各方否定,其決定也不動搖分毫,即使困難重重,也決不后退一步。
⑤當初有誰會想到落魄的中國會在幾十年內(nèi)雄起?沒有!但中國幾代領導人抱著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信念帶領全中國人民將其實現(xiàn)。當初有誰會想到在跑道上會有中國人的一席之地?沒有!但劉翔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信念摘得了金牌。當初有誰會想到諾獎還有中國一份?沒有!但莫言抱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信念擊碎了世人對中國的評價。
⑥沒有人能否定你的夢想,即使是你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逆風追夢,就是成功!
思悟亮點
(1)文章開頭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切題?
提示 文章開篇以類比切題,用“雄鷹突破阻力沖向高空”“溪流不顧阻擋奔向海洋”引入人要“知其不可而為之”,巧妙恰切。
(2)引用《像猶太人一樣思考》中的名言,有何作用?
提示 是為了論證“開闊自己的視野,擁有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進取,才能擁有意料之外的收獲”這個觀點。
(3)第③段論證的角度有什么變化?
提示 運用假設的方法,從反面進行論證。
(4)縱觀全文,在事例的運用上有何特點?
提示 論據(jù)精當,而且詳略結(jié)合,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論證力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