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大二輪專題復習 考前增分練 計算題專練部分 運用動力學和能量觀點分析多過程問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考物理大二輪專題復習 考前增分練 計算題專練部分 運用動力學和能量觀點分析多過程問題(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高考物理大二輪專題復習 考前增分練 計算題專練部分 運用動力學和能量觀點分析多過程問題
1.如圖1所示,在豎直平面內(nèi)有一個粗糙的圓弧軌道,其半徑R=0.4 m,軌道的最低點距地面高度h=0.45 m.一質(zhì)量m=0.1 kg的小滑塊從軌道的最高點A由靜止釋放,到達最低點B時以一定的水平速度離開軌道,落地點C距軌道最低點的水平距離x=0.6 m.空氣阻力不計,g取10 m/s2,求:(結(jié)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圖1
(1)小滑塊離開軌道時的速度大??;
(2)小滑塊運動到軌道最低點時,對軌道的壓力大??;
(3)小滑塊在軌道上運動的過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答案 (1)2.0 m/s
2、 (2)2.0 N (3)0.2 J
解析 (1)小滑塊離開軌道后做平拋運動,設(shè)運動時間為t,初速度為v,則
x=vt
h=gt2
解得:v=2.0 m/s.
(2)小滑塊到達軌道最低點時,受重力和軌道對它的彈力為FN,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FN-mg=m
解得:FN=2.0 N
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軌道受到的壓力大小FN′=FN=2.0 N.
(3)在小滑塊從軌道的最高點到最低點的過程中,根據(jù)動能定理:mgR+Wf=mv2-0
解得:Wf=-0.2 J
所以小滑塊克服摩擦力做功為0.2 J.
2.如圖2所示,質(zhì)量為m=1 kg的物塊,放置在質(zhì)量M=2 kg足夠長木板的中間,物
3、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1,木板放置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地面上方存在兩個作用區(qū),兩作用區(qū)的寬度L均為1 m,邊界距離為d,作用區(qū)只對物塊有力的作用:Ⅰ作用區(qū)對物塊作用力方向水平向右,Ⅱ作用區(qū)對物塊作用力方向水平向左.作用力大小均為3 N.將物塊與木板從圖示位置(物塊在Ⅰ作用區(qū)內(nèi)的最左邊)由靜止釋放,已知在整個過程中物塊不會滑離木板.取g=10 m/s2.
圖2
(1)在物塊剛離開Ⅰ區(qū)域時,物塊的速度多大?
(2)若物塊剛進入Ⅱ區(qū)域時,物塊與木板的速度剛好相同,求兩作用區(qū)的邊界距離d;
(3)物塊與木板最終停止運動時,求它們相對滑動的路程.
答案 (1)2 m/s (2)1.
4、5 m (3)3 m
解析 (1)對物塊由牛頓第二定律:F-μmg=mam1
得:am1==2 m/s2
由L=am1t得t1= =1 s
vm1=am1t1=2 m/s.
(2)Ⅰ區(qū)域內(nèi),對木板:
由μmg=MaM1得aM1=0.5 m/s2
物塊到達Ⅰ區(qū)域邊緣處,木板的速度:
vM1=aM1t1=0.5 m/s
離開Ⅰ區(qū)域后:
對物塊:由μmg=mam2,得am2=1 m/s2
對木板:aM2=aM1=0.5 m/s2
當物塊與木板達共同速度時:vm1-am2t2=vM1+aM2t2
得t2=1 s
兩作用區(qū)邊界距離為d=vm1t2-am2t=1.5 m.
(
5、3)由于F>μmg,所以物塊與木板最終只能停在兩作用區(qū)之間.由全過程能量守恒與轉(zhuǎn)化規(guī)律:FL=μmgx
得:x==3 m.
3.如圖3所示,一劈形滑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高h1=12 m,底角分別為37°、53°,A、B兩小物塊質(zhì)量分別為mA=2 kg、mB=4 kg,用輕繩連接,通過滑梯頂端的小滑輪跨放在左右兩斜面上,輕繩伸直時,兩物塊離地高度h2=4 m,在滑輪處壓住細繩,已知物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0.1,g=10 m/s2,sin 37°=0.6,sin 53°=0.8.
圖3
(1)若在壓繩處突然剪斷繩,求A、B下滑過程中加速度之比;
(2)若松開繩,求B滑到底端
6、時的速度大??;
(3)松開繩,當B滑到底端后,A沿斜面繼續(xù)向上滑行的距離.
答案 (1) (2) m/s (3) m
解析 (1)對A分析 FA=mAgsin 37°-μmAgcos 37°
對B分析 FB=mBgsin 53°-μmBgcos 53°
又F=ma,綜上所述,解得=
=
(2)由動能定理:mBgh2-mAghA-(μmBgcos 53°+μmAgcos 37°)·x=(mA+mB)v2
由幾何關(guān)系得:hA=·sin 37°=3 m
x==5 m
聯(lián)立解得B滑到底端的速度v= m/s.
(3)A沿斜面上行,aA′=gsin 37°+μgcos 37°=6.8
7、 m/s2
由v=2aA′xA vA=v= m/s
上行距離:xA= m
4.滑板運動是一項陸地上的“沖浪運動”,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與趣味性.下坡式滑行軌道可簡化為如下模型:如圖4所示,abcdef為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的滑行軌道,其中ab、df兩段均為傾角θ=37°的斜直粗糙軌道,bc為一段半徑為R=5 m的光滑圓弧,圓弧與ab相切于b點,圓弧圓心O在c點的正上方.已知ab之間高度差H1=5 m,cd之間高度差H2=2.25 m,運動員連同滑板的總質(zhì)量m=60 kg.運動員從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后從c點水平飛出,落在軌道上的e點,經(jīng)短暫的緩沖動作后沿斜面方向下滑.de之間的高度差H3=9 m,運
8、動員連同滑板可視為質(zhì)點,忽略空氣阻力,取g=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
圖4
(1)運動員剛運動到c點時的速度大??;
(2)運動員(連同滑板)剛運動到c點時對軌道的壓力;
(3)運動員(連同滑板)在由a點運動到b點過程中阻力對它做的功.
答案 (1)8 m/s (2)1 368 N,方向豎直向下 (3)-1 680 J
解析 (1)物體從c到e點做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做自由落體運動:H2+H3=gt2
t= = s=1.5 s
ce之間的水平距離為x== m=12 m
從c到e做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做勻速運動
故vc== m/
9、s=8 m/s.
(2)在c點,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FN-mg=m
FN=mg+m=60×10+60× N=1 368 N
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可知,運動員對軌道的壓力為1 368 N,方向豎直向下.
(3)由a到c,由動能定理可知
mg(H1+R-Rcos 37°)+Wf=mv
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Wf=-1 680 J.
【必考模型2】 直線運動、圓周運動和平拋運動組合模型
1.模型特點: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經(jīng)歷直線運動、圓周運動和平拋運動或三種運動兩兩組合.
2.表現(xiàn)形式:(1)直線運動:水平面上的直線運動、斜面上的直線運動、傳送帶上的直線運動.(2)圓周運動:繩模型圓周運動、桿模型圓周運動、拱形橋模型圓周運動.(3)平拋運動:與斜面相關(guān)的平拋運動、與圓軌道相關(guān)的平拋運動.,3.應對模式:這類模型一般不難,各階段的運動過程具有獨立性,只要對不同過程分別選用相應規(guī)律即可,兩個相鄰的過程連接點的速度是聯(lián)系兩過程的紐帶.很多情況下平拋運動末速度的方向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