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7-2019)高考語文真題分項匯編 專題01 論述類文本閱讀(含解析)
-
資源ID:105268438
資源大?。?span id="wbj0gcc" class="font-tahoma">2.14MB
全文頁數:30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26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三年高考(2017-2019)高考語文真題分項匯編 專題01 論述類文本閱讀(含解析)
專題01:論述類文本閱讀【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課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者來說,或早或晚,都會遭遇到這個問題為誰創(chuàng)作、為誰立言?習近平同志強調,“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chuàng)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chuàng)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藝界普遍認識到,只有與身處的時代積極互動,深刻回應時代重大命題,才會獲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蓬勃生機。然而,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還有許多作家、藝術家困惑于現實是如此宏大豐富,以至于完全超出個人的認識和表現能力。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現實太精彩了,它甚至遠遠走到了小說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隨時發(fā)生著習焉不察而影響深遠的變化。這就為作家、藝術家觀察現實、理解生活帶來巨大困難。對于他們而言,活靈活現地描繪出生活的現象和表象,大約是不難的,難就難在理解生活復雜的結構,理解隱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層的東西。那么,這“更深層的東西”是什么呢?去過天安門廣場的朋友一定會對矗立在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印象深刻,許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誦讀這段話,我們就會意識到,這改天換地的宏偉現實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人民當之無愧是時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認識到人民的主體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時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從整體上把握一個時代,認識沸騰的現實。認識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地位,是為了從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間,是為了解決我是誰、我屬于誰的問題。新文化運動以來,無論是經歷革命與戰(zhàn)爭考驗的現代作家,還是上世紀80年代那批經歷了知青歲月的當代作家,他們內心其實都有一方情感根據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關系。這些作家是屬于某個情感共同體的,這個共同體時刻提醒著他,他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與這世界上更廣大的人群休戚相關。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或許并不是我們的讀者,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認識現實、理解時代的依據。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文化產品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誠然,娛樂和消費也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責任感的藝術家會深深感到,我們就生活在那些為美好生活、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人們中間,理應對我們的共同奮斗負有共同責任。我們有責任通過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認同。這種認同,是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認同,是與新時代偉大歷史進程的同頻共振,作者和藝術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兒子,積極投身于人們爭取美好未來的壯闊征程,才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閃耀著明亮光芒的文藝,照亮和雕刻一個民族的靈魂。(摘編自鐵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靈魂)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 作家樹立了與時代積極互動的理念,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就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B對人民的情感認同,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很多作家創(chuàng)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認識現實、理解時代的依據,因為普通勞動者才是文藝最理想的讀者。D 真正扎根時代、富有責任感的藝術家,無須考慮人民群眾的娛樂和消費需求。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展開論證,在邏輯上也是逐層遞進的。B 文章論證兼顧現實與歷史,既有對當下創(chuàng)作的分析,也有對歷史經驗的總結。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內容,巧妙銜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撐了論點。D 文章末段論證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時代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體現。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對于那些認為現實走在小說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難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復雜結構和本質內容。B 對藝術家而言,日新月異的變革時代,既意味著巨大挑戰(zhàn),也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促使他們投身沸騰的生活。C老舍曾說:“不去與勞動人民結為莫逆的好友,是寫不出結結實實的作品的”,這與文中情感共同體的理念是相通的。D我國當下文化產品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由量的問題轉向質的問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也應少而精,凝聚共識。【答案】1B2D3D【解析】1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的內容,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A項,曲解文意,且“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就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說法過于絕對,相關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為“文藝界普遍認識到,只有與身處的時代積極互動,深刻回應時代重大命題,才會獲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蓬勃生機”;C項,強加因果,“人民是認識現實、理解時代的依據”與“普通勞動者才是不是文藝最理想的讀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相關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或許并不是我們的讀者,但并不妨礙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認識現實,理解時代的依據”;D項,“無須考慮人民的娛樂和消費需求”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說“誠然,娛樂和消費也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故選B。2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D項,對最后一段的論證中心理解錯誤,文章最后一段論述的中心應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故選D。3此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能力。做此類題時,第一步,把握題干信息要點;第二步,逐個選項到文中找對應點,概括分析,判斷正誤。D項,“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也應少而精”推斷錯誤,原文最后一段說“我國文化產品供給的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精不精”,強調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重點在“精”也就是“質上”,而沒有說“少”。故選D。二、【2019年高考新課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稟有一種極為難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與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與理性兼長并美的詩人,他一方面具有極大極強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觸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華;另一方面又有著極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脫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與局限,做到博觀兼美而無所偏失。這種優(yōu)越的稟賦表現于他的詩中,第一點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與途徑之正。就詩歌體式風格方面而言,古今長短各種詩歌他都能深入擷取盡得其長,而且不為一體所限,更能融會運用,開創(chuàng)變化,千匯萬狀而無所不工。我們看他戲為六絕句之論詩,以及與當時諸大詩人,如李白、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等,酬贈懷念的詩篇中論詩的話,都可看到杜甫采擇與欣賞的方面之廣;而自其飲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則可見到他對各種詩體運用變化之神奇工妙;又如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別”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漢魏五言古詩變化而出的一種新面貌。就詩歌內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無論妍媸巨細,悲歡憂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態(tài),都能隨物賦形,淋漓盡致地收羅筆下而無所不包,如寫青蓮居士之“飄然思不群”,寫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寫丑拙則“袖露兩肘”,寫工麗則“燕子風斜”;寫玉華宮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響;寫洗兵馬之歡忭,寫出一片欣奮祝愿之情。其涵蘊之博與變化之多,都足以為其稟賦之博大、均衡與正常的證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則是杜甫嚴肅中之幽默與擔荷中之欣賞,我以為每一位詩人對于其所面臨的悲哀與艱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應態(tài)度,如淵明之任化,太白之騰躍,摩詰之禪解,子厚之抑斂,東坡之曠觀,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氣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別之,不過為對悲苦之消融與逃避。其不然者,則如靈均之懷沙自沉,乃完全為悲苦所擊敗而毀命喪生,然而杜甫卻獨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現為面對悲苦的正視與擔荷。所以天寶的亂離,在當時詩人中,唯杜甫反映者為獨多,這正因杜甫獨具一份擔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時代的血淚,都成為了他天才培育的澆灌,而使其有如此強大的擔荷之力量的,則端賴他所有的一份幽默與欣賞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極主觀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極客觀的從容的觀賞,如著名的北征詩,于飽寫沿途之人煙蕭瑟、所遇被傷、呻吟流血之余,卻忽然筆鋒一轉,竟而寫起青云之高興,幽事之可悅,山果之紅如丹砂,黑如點漆,而于歸家后,又復于饑寒凜冽之中,大寫其幼女曉妝一片嬌癡之態(tài)。此外,杜甫雖終生過著艱苦的生活,而其詩體中卻往往有“戲為”“戲贈”“戲作”等字樣,凡此種種,都說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嚴肅中之幽默與擔荷中之欣賞,相反而相成的兩方面的表現。這種復雜的綜合,足以為其稟賦之博大、均衡與正常的又一證明。(摘編自葉嘉瑩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后之成就)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杜甫有一種難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與理性,對事物進行綜合全面的把握。B從杜甫論詩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古今長短各種詩歌的體式風格都有正面評價。C杜甫的詩歌涵括范圍非常廣泛,善于以變化的筆觸,表現社會生活和人情物態(tài)。D對于天寶年間的亂離,杜甫在詩中既有主觀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觀視角的關照。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用先總論后分論的結構,論證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從體式風格和內容兩方面,來論證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汲取之博與途徑之正。C文章在論證詩人對待悲苦的態(tài)度時,將杜甫和陶淵明、屈原等詩人作了對比。D文章論證了杜甫所以對時代苦難有擔荷力量,是因為他廣泛汲取了前人傳統(tǒng)。3根據原文內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杜甫之前的詩人,或以感性見長,或以理性見長,至杜甫方能二者兼?zhèn)洹?B杜甫勇于嘗試各種詩體,在七言律詩上謹守傳統(tǒng),在五言古詩上則作出革新。C對逃避、被擊敗與正面擔荷這三種回應危機方式,作者在情感態(tài)度上一視同仁。D杜甫詩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來自嚴肅與幽默之間、擔荷與欣賞之間的平衡?!敬鸢浮?B2D3D【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的內容,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B項,“他對古今長短,各種詩歌的體式風格都有正面評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說“古今長短各種詩歌他都能深入擷取盡得其長,而且不為一體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評價”。故選B。2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D項,“因為他廣泛汲取了前人傳統(tǒng)”強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說“使其有如此強大的擔荷之力量的,則端賴他所有的一份幽默與欣賞的余?!薄9蔬xD。3此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能力。做此類題時,第一步,把握題干信息要點;第二步,逐個選項到文中找對應點,概括分析,判斷正誤,要扣住題干要點結合原文逐項判斷。A項,“杜甫之前的詩人,或者以感性見長,或者以理性見長”無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說,“杜甫是一位感性與理性兼長并美的詩人”,并沒有評價杜甫之前的詩人。B項,“在七言律詩上謹守傳統(tǒng),在五言古詩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舉一系列詩人要論證的觀點是“古今長短,各種詩歌他都能深入截取,盡其所長,而且不為一體所限,更能融會運用,開創(chuàng)變化”。C項,“作者在情感上一視同仁”曲解文意,從第三段的論述看,作者列舉“逃避”和“被擊敗”這兩種回應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過對比突出對杜甫“正面擔荷”這種應對方式的欣賞和肯定。故選D。三、【2019年高考新課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傳統(tǒng)表演藝術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座蘊藏豐富、有待進一步開發(fā)利用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寶庫。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一些傳統(tǒng)表演藝術項目已走出困境,呈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但仍有一些項目面臨著不容忽視的新問題傳統(tǒng)表演藝術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其表演通常具有群體性特征:無論侗族大歌還是壯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無論漢族的秧歌,還是藏民的鍋莊,民眾歡樂起舞的場面都蔚為大觀。對這類非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堅持其生活性、群體性。兩不僅局限于藝水團體或演出隊等小范圍內。廣大民眾為慶賀豐收、祭祖敬神、禳災祈福而載歌載舞的即興表演,寄托著他們深沉的精神追求和豐富情感。使傳統(tǒng)表演藝術“雅化”,固然能彰顯各類民族民間藝術的特色,但也弱化了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民俗文化內涵。當然,各類民間表演藝術過充分提煉和藝術升華,進而搬上舞臺,其成功之作對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起到促進作用。如春晚舞臺上,藏族舞蹈飛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頌等都曾大放異彩,然而,在對民間表演藝術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些實施者沒有堅持本真性的原則,將一些傳統(tǒng)藝術改編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樂時套用畫方音樂編排方式,被改編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對民族民間藝術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應既不失其本真的藝術特性,又科學地融入現代元素,適應民眾新的審美需求。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編導們深諳民間表演藝術的特性,并能進行實地調研、采風,挖掘出民間藝術的基本元素與本質精神。各種傳統(tǒng)表演藝術都是在特定的時空中呈現的,考其演出行為形式形成藝術價值。這類非物質文化產的特性決定了應對其實施活態(tài)傳承與保護、使之以鮮活形態(tài)生存于民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實施中,有些地區(qū)視保存為保護,重視硬件設施,各類場館及專題博物館建設頗具規(guī)模,民間收集來的各種樂器、道具、面具、服裝等都得到妥善收藏,這種博物館式的展示與收藏,雖然能較好地保存民間表演藝術的物質載體,但變活態(tài)傳承為固態(tài)展示,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件統(tǒng)表演藝術的生存發(fā)展問題。有人認為通過錄音、錄像等數字化手段便可記錄、存儲、呈現表演藝術的成果和過程,達到搶救性保護的效果,但是,這只是對文化遺產的部分信息進行了保存,人在進行藝術表演時涉及的很多現象難以精確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無法獲取和記錄的。對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保護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活態(tài)保護,才特合其自身的傳承發(fā)展規(guī)律。(摘編自李榮啟論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保護與傳承)1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傳統(tǒng)表演藝術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體性的特征,民眾也是演出的重要參與者。B春晚優(yōu)秀的民族歌舞節(jié)目為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臺舞改編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路C傳統(tǒng)表演藝術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時,應當免西式改編,以防失去原有風格。D錄音、錄像等手段可以記錄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成果和過程,能夠起到保存作用。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針對當下傳統(tǒng)表演藝術保護中出現的一些片面認識,提出了自己的觀點。B文章緊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幾種屬性,多角度展開論證。C第四段將一些地區(qū)的場館建設和數字化保存做比較,論證了保護與保存的不同。D文章對現有傳統(tǒng)表演藝術保護舉措的成效與不足都有論及,體現出辯證的態(tài)度。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傳統(tǒng)表演藝術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著脫離原生的環(huán)境,很難獲得成功。B民間各種自發(fā)的載歌載舞活動都是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一部分,有很強的民俗色彩。C傳統(tǒng)表演藝術依賴動態(tài)展示以呈現藝術內蘊,將其物質載體作固態(tài)展示則沒有價值。D活態(tài)保護致力于保護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項目傳承中的作用?!敬鸢浮?C2C3D【解析】1此題考查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或文章主旨的語句,闡釋或歸納文中的主要內容。解答是應先從原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閱讀區(qū)間,然后與選項的表述仔細比對,看是否一致;同時還要了解錯誤表述設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張冠李戴、無中生有、混淆時態(tài)、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項“以防失去原有風格”分析錯誤,對傳統(tǒng)藝術進行西式改編,將會失去的是“本真的藝術特性”。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論證的分析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結構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C項,文章沒有對“場館建設和數字化保存”作比較,因為二者都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都不是保護。故選C。3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此種歸納內容要點和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題目,解答時應先根據選項確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并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判斷。A項,“使其雅化意味著脫離原生的環(huán)境,很難獲得成功”說法錯誤,原文只是說“(使其雅化)弱化了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民俗文化內涵”,對能否獲得成功,并未有明確的說明。B項,“民間各種自發(fā)的載歌載舞活動都是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一部分”說法缺少根據,文章中只是說“廣大民眾為慶賀豐收、祭祖敬神、禳災祈福而載歌載舞的即興表演” 是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一部分,有很強的民俗色彩。并非所有的自發(fā)的載歌載舞活動。C項,“將其物質載體作固態(tài)展示則沒有價值”說法錯誤,原文說這樣“能較好地保存民間表演藝術的物質載體”。故選D。四、【2019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題。書家和善書者沈尹默“古之善書者,往往不知筆法?!鼻叭耸沁@樣說過。就寫字的初期來說,這句話,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韻一樣,四聲清濁,是不能為晉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們作文,只求口吻調利而已。筆法不是某一個人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由寫字的人們逐漸地在寫字的點畫過程中,發(fā)現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認真利用它,彼此傳授,成為一定必守的規(guī)律。由此可知,書家和非書家的區(qū)別,在初期是不會有的。寫字發(fā)展到相當興盛之后(尤其到唐代),愛好寫字的人們,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就產生出一批好奇立異、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創(chuàng)立各人所愿意的規(guī)則。凡是人為的規(guī)則,它本身與實際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會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動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滿意地沿用著它而發(fā)生效力。在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書家和非書家的分別了。有天分、有休養(yǎng)的人們,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寫出一筆可看的字,但是詳細監(jiān)察一下它的點畫,有時與筆法偶然暗合,有時則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種皆工。既是這樣,我們自然無法以書家看待他們,至多只能稱之為善書者。講到書家,那就得精通八法,無論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點畫使轉,處處皆須合法,不能四號茍且從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歐、虞、褚、顏諸家遺留下來的成績,就可以明白的。如果拿書和畫來相比著看,書家的書,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畫師的畫;善書者的書,就好比文人的寫意畫,也有它的風致可愛處,但不能學,只能參觀,以博其趣。其實這也是寫字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六朝及唐人寫經,風格雖不甚高,但是點畫不失法度,它自成為一種經生體,比之后代善書者的字體,要嚴謹得多。宋代的蘇東坡,大家都承認他是個書家,但他因天分過高,放任不羈,執(zhí)筆單鉤,已為當時所非議。他自己曾經說過:“我書意造本無法?!秉S山谷也嘗說他“往往有意到筆不到處”。就這一點來看,他又是一個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書的典型人物,因而成為后來學書人不須要講究筆法的借口。我們要知道,沒有過人的天分,就想從東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無成就可期的。我嘗看見東坡畫的枯樹竹石橫幅,十分外行,但極有天趣,米元章在后邊題了一首詩,頗有相互發(fā)揮之妙。這為文人大開了一個方便之門,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習慣破壞無遺。自元以來,書畫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兩代,可看的書畫就越來越少了。一個人一味地從心所欲做事,本來是一事無成的。但是若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卻是最高的進境。寫字的人,也需要做到這樣。(有刪改)15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善書而不知筆法,這一現象出現在寫字初期,當時筆法還未被充分發(fā)現和利用。B唐代愛好寫字的人漸多,有一批人好奇立異,自創(chuàng)規(guī)則,經生體就是這么產生的。C二王、歐、虞、褚、顏諸家都是嚴格遵守筆法的典型,他們都屬于書家的行列。D元明清三代,書畫創(chuàng)作每況愈下,優(yōu)秀作品越來越少,與守法度的習慣被破壞有關。16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寫字過程中,那些與實際不能完全切合的人為的規(guī)則,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動性,因而不能稱之為筆法。B書與畫相似,書家之書正如畫師之畫,謹嚴而不失法度,而善書者之書正如文人的寫意,別有風致。C蘇東坡天分高,修養(yǎng)深,意造的書畫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羈,成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D一味從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寫字的人如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卻能達到最高的境界。17書家和善書者的區(qū)別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6分)【答案】15B16C17是否盡合筆法;能否諸體皆工;是否適宜 遺忘,除非數據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廉價的存儲器,易于提取、全球覆蓋作為數字化記憶發(fā)展的四大驅動力,改變了記憶的經濟學,使得海量的數字化記憶不僅唾手可得,甚至比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更低,記憶和遺忘的平衡反轉,往事正像刺青一樣刻在我們的數字肌膚上;遺忘變得困難,而記憶卻成了常態(tài),“被遺忘權”的出現,意在改變數據主體難以“被遺忘”的格局,對于數據主體對信息進行自決控制的權利,并且有著更深的調節(jié)、修復大數據時代數字化記憶倫理的意義。首先,“被遺忘權”不是消極地防御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而是主體能動地控制個人的信息,并界定個人隱私的邊界,進一步說,是主體爭取主動建構個人數字化記憶與遺忘的權利,與純粹的“隱私權”不同,“被遺忘權”更是一項主動性的權利,其權利主體可自主決定是否行使該項權利對網絡上已經被公開的有關個人信息進行刪除,是數據主體對自己的個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權利。其次,在數據快速流轉且難以被遺忘的大數據時代,“被遺忘權”對調和人類記憶與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在大數據時代不能“被遺忘”,那意味著人們容易被囚禁在數字化記憶的監(jiān)獄之中,不論是個人的遺忘還是社會的遺忘,在某種程度都是一種個人及社會修復和更新的機制,讓我們能夠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面對現實,想象未來,而不僅僅被過去的記憶所束縛。最后,大數據技術加速了人的主體身份的“被數據化”,人成為數據的表征,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數據的形式被記憶。大數據所建構的主體身份會導致一種危險,即“我是”與“我喜歡”變成了“你是”與“你將會喜歡”;大數據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動、勸服、影響甚至限制我們的認同。也就是說,不是主體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樣的人,而是客觀的數據來顯示主體是什么樣的人,技術過程和結果反而成為支配人、壓抑人的力量。進一步說,數字化記憶與認同背后的核心問題在于權力不由數據主體掌控,而是數據控制者選擇和構建關于我們的數字化記憶,并塑造我們的認同。這種大數據的分類系統(tǒng)并不是客觀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適度的、合理的遺忘,是對這種數字化記憶霸權的抵抗。 (摘編自袁夢倩“被遺忘權”之爭:大數據時代的數字化記憶與隱私邊界)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由于數字化記憶的發(fā)展,記憶與遺忘的平衡發(fā)生了反轉,記憶變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體身份所以被數據化,是因為個人信息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太高。C“被遺忘權”和“隱私權”的提出都是為了對抗大數據,不過前者更積極一些。D我們要對抗數字化記憶霸權,就要成為數據控制者并構建他人的數字化記憶。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以數字化記憶帶來的威脅為立論的事實基礎,論證了人被數據控制的危險。B通過討論大數據對隱私、記憶及主體身份等的影響,文章把論證推向了深入。C與重視個人隱私的寫作動機有關,文章著重論證了大數據對個人權利的影響。D文章通過分析數字化記憶可能帶來的問題,對我們的認同問題作出了全新論證。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大數據時代的個人留在網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沒有主動權,就難以保護隱私。B遺忘是個人和社會的一種修復和更新機制,是我們面對現實和想象未來的基礎。C技術有支配和壓抑人的力量,這不僅影響個人隱私安全,而且影響整個社會。D大數據的分類系統(tǒng)不是中立的,這將影響數據的客觀呈現,使用時應有所辨析。【答案】1A2D3B【解析】1【精準分析】此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時應先根據選項確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細對讀選項和原文,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的差別。B項將第一段“數字化記憶比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數據技術加速了人的主體身份的被數據化”進行簡單拼接,強加因果。C項“被遺忘權和隱私權的提出都是為了對抗大數據”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遺忘權”的出現“意在改變數據主體難以被遺忘的格局,對于數據主體對信息進行自決控制的權利,并且有著更深的調節(jié)、修復大數據時代數字化記憶倫理的意義”。D項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數據控制者選擇和構建關于我們的數字化記憶”的行為本身屬于數字化記憶霸權,而且明確表示“適度的、合理的遺忘,是對這種數字化記憶霸權的抵抗”?!究键c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試題點評】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屬于課標卷論述類文本閱讀常規(guī)題型。這類題目解答時要找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注意將選項轉述內容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后關系不能顛倒。同時還要注意選項肢之間的比較,注意敘述角度和表達方式的轉換。分辨可能與必然、必然與或然、未然與已然、全稱與特稱。推斷不夸大不縮小,不無中生有。本題所給四個選項中,A項和B項對應信息在文章第一段,C項對應信息在文章第二段,D項對應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通過與原文比對,即可找出答案。2【精準分析】此題考查分析論證過程的能力,重點考查論點是否正確。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D項混淆時態(tài)?!翱赡堋卞e誤,文章分析的是已然發(fā)生的問題?!究键c定位】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驹囶}點評】本題考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論證手法的能力,延續(xù)了2017年課標卷題型。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內容,對文本的論證前提、論證手法、論證邏輯和論證內容的關系形成認識。解答此類題目首要的就是整體閱讀,把握中心論點或論題,找出文中所用論據,分析論證方法,明辨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關系,不僅要明辨中心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系,更要明辨各個分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系,最后進行提煉整合。同時還要注意論述類試題設題常見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時態(tài)、因果混亂、主次顛倒、混淆是非、無中生有、張冠李戴,等等。對于試題選項內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對應信息,然后進行判斷即可。本題D選項對文章論述的內容理解偏頗,文章并沒有重點論述“我們的認同問題”,同時此選項還運用混淆時態(tài)的方法的設誤,考生仔細辨析可得出答案。3【精準分析】此題側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解答時首先要通讀全文明確論述話題,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觀點,最后將選項信息歸位,與原文比對理解,找出答案。B項以偏概全。原文說“不論是個人的遺忘還是社會的遺忘,在某種程度都是一種個人及社會修復和更新的機制”,選項去掉了“在某種程度上”的限制?!究键c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驹囶}點評】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屬于論述類文本閱讀傳統(tǒng)題型。這類題目解答時首先要通讀全文,明確論述話題,然后篩選出每一段的關鍵句,尤其是首尾段的中心句,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最后將選項信息歸位,與原文比對,檢查選項的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主要查看有沒有偷換概念、范圍縮小或擴大、混淆關系、輕重范圍失當等問題,找出答案。本題B項去掉了原文中“在某種程度上”的限制,混淆了范圍,以偏概全?!?019高考展望】2018年的論述類文本閱讀和2017相比較,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保持一致,充分體現了試題的連貫性。2019年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仍會體現試題的連貫性,選材會更加貼近生活,體現時代特點,命題會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論證結構和手法的基礎上,洞悉立論背后的動機與目的,最終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和判斷,題目會更加側重于理解,重點考查考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三、【2018年高考新課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對城市而言,文明彈性是一個城市體在生存、創(chuàng)新、適應、應變等方面的綜合狀態(tài)、綜合能力,是公共性與私人性之間、多樣性與共同性之間、穩(wěn)定性與變遷性之間、柔性與剛性之間的動態(tài)和諧,過于綿柔、松散,或者過于剛硬、密集,都是彈性不足或喪失的表現,是城市體出現危機的表征。當代城市社會,尤其需要關注以下文明彈性問題。其一,空間彈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間彈性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空間的私人性與公共性關系能夠得到較為合理的處理。任何城市空間都是私人性與公共性的統(tǒng)一,空間彈性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實現空間的公共性與私人性的有機統(tǒng)一、具體轉換。片面地強調空間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強調空間的私人性,都會使城市發(fā)展失去基礎,目前,人們更多地要求空間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間固化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這種以私人化為核心的空間固化傾向,造成城市空間彈性不足,正在成為制約城市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彈性。一種較為理想的、有彈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夠在秩序與活力、生存與發(fā)展間取得相對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發(fā)展周期、發(fā)展階段,對一個正在興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務是聚集更多的發(fā)展資源、激活發(fā)展活力。而對一個已經發(fā)展起來的城市而言,人們會更為注重城市制度的穩(wěn)定功能。但問題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對秩序與穩(wěn)定的問題;即使是一個已經發(fā)展起來的城市,也需要面對新活力的激活問題。過于注重某種形式的城市制度,過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種目標,都是城市制度彈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現,都會妨害城市發(fā)展。其三,意義彈性。所謂城市的意義彈性,是指城市能夠同時滿足多樣人群的不同層面的意義需要,并能夠使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在總體上達到平衡與和諧,不斷形成具體的意義共同性。當一個城市體只允許一種、一個層面的意義存在時,這個城市體可能繁榮一時,但必然會走向衰落。當一個城市體只能滿足某一類人的意義追求、意義需要時,這個城市體也往往會喪失活力。當一個城市體被某一類型的意義體系固化時,這個城市體往往不具有綜合吸納力、發(fā)展?jié)摿Α⒚芍髁x的片面化,理性主義的片面化,世俗主義的片面化,神圣主義的片面化,都會導致城市意義彈性的減弱,都會從根基處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綜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間彈性、制度彈性、意義彈性,并以此為基礎,把握城市的類型構成與歷史,建構城市命運共同體,對于城市社會的健康發(fā)展而言,是意義重大的。(摘編自陳忠城市社會:文明多樣性與命運共同體)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當前城市空間彈性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有機統(tǒng)一,這使得城市發(fā)展喪失了基礎。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則進一步將這種決定性與權威性推向頂峰。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訊消息及其內容和意義。從本質上講,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tài)的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現象,但是它必須通過主體的主觀認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來看,信息與人的關系實質上就是人的意識與客觀世界之間的溝通。客觀世界所包含的各種信息通過與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進入人的意識,并在人的大腦中進行加工和處理,被翻譯成人與人之間可以交流的語言再現出來。人類語言成為這種被意識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載體。因此,信息與人的關系的本質可以表述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為人所控制,為人服務。然而,這種關系在信息化社會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顛覆性的挑戰(zhàn)。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來說,人們,包括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信息化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莫定了基礎。有了這樣的共識,人們放松而理所當然地沉醉于數字化信息帶給我們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這種人對信息逐漸形成并且鞏固的心理依賴,將信息與人的本質關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如前所述,現實中的信息必須以人類語言作為自己的唯一載體。信息化時代誕生了一種特殊的語言,這種語言就是用以再現被人腦加工處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夠被認識、被理解、被獲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計算機語言。計算機語言雖然也是人類創(chuàng)造,并且也逐漸被廣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撐它的強大的計算機技術卻掌握在少部分專業(yè)人士手中,公眾被遠遠地甩到了高科技發(fā)展的邊緣,他們只能按照少數人事先設定的程序和規(guī)則在僅有的范圍內去選擇,成為數字化產品的被動接受者。數字化信息及其技術形態(tài)越多地深入到我們的生活,我們就越嚴密地被少數人的思維所控制,且這種控制最終會表現為信息對人的控制。現代信息及其技術形態(tài)能夠廣泛參與人類的知覺活動、概念活動甚至情感性活動,形成對人的智能的精確模擬,這使它得以擺脫對人的依賴性,成為與人對立的異己力量。這種科學技術與人的矛盾關系,是否意味著,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人及其社會的深刻信息化與人工智能超越人腦的對信息處理的強大功能,將把人類推向被奴役者的終極命運?面對網絡普及和信息泛濫,我們要從華麗的科技陷阱和繁雜的信息現象當中超拔出來,確立起人與科技和信息之間主體與對象、控制與被控制的合理關系。(節(jié)選自張志宏信息化時代人的精神困境與文化救贖,有刪改)5下列對“信息”相關內容的理解,與本文不相符的一項是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訊消息及其內容和意義,現實中的信息以人類語言作為自己的唯一載體。B信息是由主體主觀認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tài)的屬性。C信息與人的關系實質是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溝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終不會動搖。D信息通過與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進入意識,并被大腦加工處理為可交流的語言再現出來。6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項是A信息化實現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共識,所以人們開始沉醉于數字化信息帶來的快感。B計算機語言是一種特殊語言,用以再現由人腦加工處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夠被認識,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C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公眾已經完全被掌握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語言的少數專業(yè)人士奴役。D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縱深發(fā)展,科學技術與人類最終會形成不可調和的二元對立格局。7下面所列當今現象,不能體現倒數第二段所說“科學技術與人的矛盾關系”的一項是A習慣使用電腦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會寫了,有些字寫不好了。B家務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開始進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漸由“不用干”變成了“不會干”。C智能手機功能越來越多,越來強大,給人們方便的同時,也使一些人患上嚴重的手機依賴癥。D“阿爾法狗”程序戰(zhàn)勝頂級圍棋大師后,職業(yè)棋手們紛紛采用智能軟件輔助訓練,提高水平?!敬鸢浮?C6B7D【解析】5【試題分析】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類題目的解題方法有這樣幾點:根據要求確定提取信息的目標。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在確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標之后,要根據目標瀏覽全文,確定提取信息的區(qū)間。準確尋找,篩選提取。篩選和提取信息類試題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范圍。仔細對照,正確判斷。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C項,曲解文意,“人的主宰地位始終不會動搖”錯誤,說法過于絕對化,該題的設題區(qū)域在第三段,文中的表述是“信息與人的關系實質上就是人的意識與客觀世界之間的溝通信息與人的關系的本質可以表述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為人所控制,為人服務。然而,這種關系在信息化社會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顛覆性的挑戰(zhàn)”,由“這種關系在信息化社會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顛覆性的挑戰(zhàn)”可知,“始終不會動搖”一說錯誤?!究键c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驹囶}點評】對于文章重要概念的考查,題干一般會設置為“下列關于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如本題即為“下列對信息相關內容的理解,與本文不相符的一項”。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或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干,在文中找到題干對應的區(qū)位,然后仔細分析,此題的選項C就是在對文章第三段內容理解概括的基礎上命制的選項,將文中“信息與人的關系的本質可以表述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為人所控制,為人服務。然而,這種關系在信息化社會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顛覆性的挑戰(zhàn)”的信息理解成“人的主宰地位始終不會動搖”,說法過于絕對化。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篩選和提取信息類試題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范圍。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A項,曲解文意,“信息化實現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錯,原文是說“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來說,人們,包括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信息化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莫定了基礎”。C項,說法太絕對,“公眾已經完全被掌握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語言的少數專業(yè)人士奴役”中“完全被”說法絕對,原文是“數字化信息及其技術形態(tài)越多地深入到我們的生活,我們就越嚴地被少數人的思維所控制,且這種控制最終會表現為信息對人的控制”。D項,說法絕對,“最終會形成不可調和的二元對立格局”錯,原文是“這使它以擺脫對人的依賴性,成為與人對立的異己力量。這種科學技術與人的矛盾關系,是否意味著,隨看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人及其社會的深刻信息化與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對信息處處理的強大功能,將把人類推向被奴役者的終極命運?”只是猜測。【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驹囶}點評】這是一道考核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題目,題干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選項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題目沒有區(qū)別,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干,找準區(qū)位,然后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A項是對文章第四段內容的理解概括,文中原句是“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來說,人們,包括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信息化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莫定了基礎”,選項變成“信息化實現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曲解文章的意思。C項是對文章第五段內容的理解概括,經過比對可以發(fā)現選項的說法過于絕對化。D項是對文章第六段的理解概括,文中只是一種猜測。7【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能力考查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運用文章內容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本題D項,關于“科學技術與人的矛盾關系”,原文中說的是“這種科學技術與人的矛盾關系,是否意味著,隨看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人及其社會的深刻信息化與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對信息處處理的強大功能,將把人類推向被奴役者的終極命運?”,強調的是“被奴役者”,而D項中“職業(yè)棋手們紛紛采用智能軟件輔助訓練,提高水平”,并沒有奴役,被控制,而是運用把握了這些信息化手段,所以選D項?!究键c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驹囶}點評】本題與一般的概括作者觀點題不同,“下面所列當今現象,不能體現倒數第二段所說科學技術與人的矛盾關系的一項”,一般的概括題都是考查學生對文中作者觀點的理解概括能力,而本題不但考查理解概括能力,還考查實際運用能力,即先要找到倒數第二段中“科學藝術與人的矛盾關系”,理解這一矛盾關系,然后再分析每個選項,把不能體現這一矛盾關系的選項挑選出來,這就增加了答題的難度。這就需要考生找到答題的突破點,如文中用一個疑問句的形式給出了“科學技術與人的矛盾關系”,即人類可能會面臨被科學技術“奴役”的命運,而D項,這些職業(yè)棋手是采用智能軟件來輔助訓練提高水平,并沒有被科學技術所奴役,而是運用了科學技術?!?017年高考】一、【2017年高考新課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氣候正義是環(huán)境正義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具體發(fā)展和體現。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組織承襲環(huán)境正義運動的精神,開始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倫理審視,氣候正義便應運而生。氣候正義關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氣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主要表現為一種社會正義或法律正義。從空間維度來看,氣候正義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也涉及一國內部不同區(qū)域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因而存在氣候變化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公平原則應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作為首要目標,每個人都有義務將自己的“碳足跡”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比如說,鑒于全球排放空間有限,而發(fā)達國家已實現工業(yè)化,在分配排放空間時,就應首先滿足發(fā)展中國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基本發(fā)展需求,同時遏制在滿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從時間維度來看,氣候正義涉及當代人與后代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因而存在代際權利義務關系問題。這一權利義務關系,從消極方面看,體現為當代人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來保護地球氣候系統(tǒng),以將同等質量的氣候系統(tǒng)交給后代;從積極方面看,體現為當代人為自己及后代設定義務,就代際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在代際分配問題上應實現代際共享,避免“生態(tài)赤字”。因為,地球這個行星上的自然資源包括氣候資源,是人類所有成員,包括上一代、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們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權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們作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對子孫后代負有道德義務。實際上,氣候變化公約或協(xié)定把長期目標設定為保護氣候系統(tǒng)免受人為原因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干擾,其目的正是為了保護地球氣候系統(tǒng),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從我們當代人已有的科學認識來看,氣候正義的本質是為了保護后代的利益,而非為其設定義務。總之,氣候正義既有空間的維度,也有時間的維度,既涉及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也涉及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因此,氣候正義的內涵是:所有國家、地區(qū)和個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氣候容量的權利,也應公平地分擔穩(wěn)定氣候系統(tǒng)的義務和成本。 (摘編自曹明德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非政府組織承襲環(huán)境正義運動的精神,提出了氣候正義。B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實際上就是限制排放的問題。C氣候正義中的義務問題,是指我們對后代負有義務,而且要為后代設定義務。D已有的科學認識和對利益分配的認識都會影響我們對氣候正義內涵的理解。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從兩個維度審視氣候正義,并較為深入地闡述了后一維度的兩個方面。B文章以氣候容量有限為立論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氣候方面的社會正義問題。C文章在論證中以大量篇幅闡述代際公平,彰顯了立足未來的氣候正義立場。D對于氣候正義,文章先交代背景,接著逐層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內涵。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如果氣候容量無限,就不必對氣候變化進行倫理審視、討論氣候的正義問題。B如果氣候變化公約或協(xié)定的長期目標能落實,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證。C只有每個人都控制“碳足跡”,從而實現了代際共享,才能避免“生態(tài)赤字”。D氣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復雜的問題,氣候正義只是理解該問題的一種視角?!敬鸢浮?D2C3B【解析】1試題分析:A項范圍擴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組織”,遺漏了“一些”。B項說法絕對,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國際、國內公平問題,不只是單一的“限制排放”問題。C項對象錯誤,不只“為后代設定義務”,也要“為自己設定義務”。D項是總括了二三段的內容得出的正確結論?!究键c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對照原文,內查語意。精讀相應文字,查找區(qū)位的相關敘述與選項有沒有意思上的差別,尤其是一些細微的差別,如對象、數量、范圍、先后順序等。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辨析。要求選出“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首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C項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闡述的是“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選項表述為“代際公平”,二者取一?!究键c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久麕燑c睛】本題重在比對詞語: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是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采取了“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誤。3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B項關系錯誤,不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證”,還有“義務”需要分擔。【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比對關系分兩步: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包括句子),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抓關聯(lián)詞),一般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但以因果關系居多。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每一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尤其看因果關系,是否有強加、倒置不當。二、【2017年高考新課標II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青花瓷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與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重合,這不能不使我們思考:航海與瓷器同時達到鼎盛,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從歷史事實來看,鄭和下西洋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歷史契機。近三十年的航海歷程推動了作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產與外銷,不僅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使青花瓷達到瓷器新工藝的頂峰,而且改變了中國瓷器發(fā)展的走向,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鄭和遠航帶來活躍的對外貿易,青花瓷也許會像在元代一樣,只是中國瓷器的諸多品種之一,而不會成為主流,更不會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為中外文明交融的結晶,青花瓷真正成為中國瓷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