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課時跟蹤訓練13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岳麓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課時跟蹤訓練13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岳麓版必修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時跟蹤訓練(十三)
一、選擇題
1.清朝著名詩人、外交大家黃遵憲曾作詩曰:“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边@是在描寫( )
A.火車 B.電車
C.電報 D.電話
[解析] 重“萬鈞”,但“動如繞指柔”的應是火車。
[答案] A
2.下圖是1881年開平煤礦請英國人設計的鐵路,頑固官僚認為火車的轟鳴與振動會“損傷地脈”,最后竟不行機車,而出現(xiàn)圖中所示騾馬拖載車輛的運煤情景,變成了“馬車鐵道”,這條鐵路應該是( )
A.吳淞鐵路 B.京張鐵路
C.唐胥鐵路 D.粵漢鐵路
[解析] 吳淞鐵路是英國資本集團擅自修建的,與“開平煤礦
2、請英國人設計的鐵路”不符,故A項錯誤;京張鐵路是1905年詹天佑主持的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鐵路,與材料不符,故B項錯誤;唐胥鐵路是當時開平煤礦為煤運而修建的,清政府以機車行駛震及皇帝陵園為由,只準許以騾、馬曳引車輛,故C項正確;粵漢鐵路是1900年動工的從廣東廣州到湖北武昌的鐵路,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
[答案] C
3.1868年11月24日《上海新報》報道,“茲見上海有車幾輛,乃一人坐于車上,一輪在前,一輪在后,人用兩腳尖點地,引輪而走?!辈牧现械慕煌üぞ呤? )
A.黃包車 B.自行車
C.汽車 D.電車
[解析] 黃包車是兩輪在后,不是一輪在前,一
3、輪在后,故A項錯誤;自行車是一輪在前,一輪在后,故B項正確;汽車是四個輪子,故C項錯誤;電車靠的是電力作為動力,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項錯誤。
[答案] B
4.1879年盛宣懷指出:電報為國防要務,利于用兵調度和聯(lián)絡,非急起圖功不可。由此可見盛宣懷興辦電報事業(yè)的目的在于( )
A.提升軍事調動的效率 B.促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C.傳播民主平等的思想 D.壯大洋務企業(yè)的實力
[解析] 根據題目中“電報為國防要務,利于用兵調度和聯(lián)絡”,故A項正確;題目中并未提到盛宣懷興辦電報是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民主平等思想的傳播和壯大洋務企業(yè)的實力,故B、C、D項錯誤。
[答案] A
5.20
4、世紀20年代初,上海馬路上,是各種交通工具最為混雜的年代,“每天要通過大量各式各樣的車輛——汽車、卡車、電車、馬車、自行車、人力車、獨輪推車、手推車……”這一現(xiàn)象最能說明( )
A.上海是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商業(yè)城市
B.上海市區(qū)交通秩序混亂亟待改進
C.西方交通工具取代了傳統(tǒng)交通工具
D.交通工具適應了不同階層的需要
[解析] 僅從交通工具不能說明城市的繁榮,故A項錯誤;交通工具混雜不等于交通秩序混亂,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交通工具和西式交通工具并存,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了上海馬路上傳統(tǒng)交通工具和西式交通工具并存,體現(xiàn)了交通工具適應了不同階層的需要,故D項正確。
[答案] D
5、
6.唐山機務段火車頭紀念碑上鐫刻一行文字:“中華鐵路,師夷之技,源唐胥始,于龍?zhí)?機車編號)起,幾多艱難,歷經風雨?!毕铝袑Υ藙t材料解讀不正確的是( )
A.唐胥鐵路是在中國出現(xiàn)的第一條鐵路
B.“龍?zhí)枴庇忻黠@的時代烙印
C.中國修筑鐵路借鑒了西方的先進技術
D.中國鐵路修筑過程艱難曲折
[解析] 唐胥鐵路是中國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中國出現(xiàn)的第一條鐵路是1876年的吳淞鐵路,故A項錯誤,符合題意;“龍?zhí)枴庇忻黠@的時代烙印,打下了封建時代的烙印,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中華鐵路,師夷之技,源唐胥始”表明中國修筑鐵路借鑒了西方的修筑技術,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幾多艱難,歷經風
6、雨”表明中國鐵路修筑過程艱難曲折,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答案] A
7.舊中國哈爾濱、太原、成都、昆明等鐵路局修建的鐵路軌距是1米,俗稱為“窄軌”,與中國當時四大干線京漢、京奉、津浦、滬寧接不上軌。這種情況產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南北地方地理環(huán)境差異顯著
B.重工業(yè)基礎薄弱
C.列強的經濟侵略
D.鐵路建設各自為政
[解析] “窄軌”,涉及哈爾濱、太原、成都、昆明等鐵路局,遍布中國東北,華北,西南,并沒有體現(xiàn)明顯的南北差異,故A項錯誤;重工業(yè)基礎薄弱是近代中國工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但是與材料并沒有相關,故B項錯誤;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體現(xiàn)在爭奪修筑鐵路權,并以鐵路的延伸進行
7、侵略,但是與“窄軌”并不相關,故C項錯誤;“窄軌”的修建是在北洋軍閥時期,軍閥割據一方,各自為政,故D項正確。
[答案] D
8.“稀奇稀奇真稀奇,兩個輪盤當馬騎”,這是魯迅先生小時候經常念的一句童謠。它說的是近代中國出現(xiàn)的一種交通工具。這一新交通工具開始出現(xiàn)在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在( )
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
C.新中國成立后 D.改革開放后
[解析] “稀奇稀奇真稀奇,兩個輪盤當馬騎”童謠說得是自行車,根據所學,20世紀初德國入侵青島,德國傳教士把自行車帶入了青島,時間是1903~1905年,選擇B項符合題意。
[答案] B
9.下列有關近代交通和通訊事
8、業(yè)的敘述,正確的有( )
A.20世紀50年代,自行車傳入中國并逐漸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B.1906年我國第一個有軌電車交通系統(tǒng)工程在上海建成
C.牽引動力由人力、畜力向機械動力的演進是交通近代化的趨勢
D.臺灣總督在臺灣架設電報線,成為中國人自辦有線電報的開端
[解析] 自行車傳入中國并逐漸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在20世紀初期,故A項錯誤;我國第一個有軌電車交通系統(tǒng)工程在天津建成,故B項錯誤;牽引動力由人力、畜力向機械動力的演進是交通近代化的趨勢,故C項正確;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電報線,成為中國人自辦有線電報的開端,故D項錯誤。
[答案] C
10.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
9、先生在1937年曾寫道,“九十年來中國交通事業(yè)之設施,殆非以前數千年間之交通事業(yè)所可比擬”。1939年時,任教于云南大學的白壽彝應邀到重慶中央大學講學,并想體驗“九十年來”在中國新出現(xiàn)的交通工具,那么他可以選擇乘坐( )
①輪船?、诨疖嚒、燮嚒、茱w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從云南到重慶,在某些路段,可以沿長江坐輪船,故①正確;火車雖然進入了中國,但是西南地區(qū)一直到建立新中國之后才修筑了寶成線,故②錯誤;20世紀初,汽車出現(xiàn)在上海等大城市,重慶作為當時的陪都,從政治和軍事等角度出發(fā),是有公路修建的,故③正確;1920年中國開通了京津民航線
10、路,故④正確,選項C符合題意。
[答案] C
11.1890年,晚清詩人黃遵憲《今別離》:朝寄平安語,暮寄相思字;馳書迅已極,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書,又無君默記……門前兩行樹,離離到天際;中央亦有絲,有絲兩頭系。詩中描述的新奇事物是( )
A.有軌電車 B.有線電報
C.郵政信件 D.電話
[解析] 根據材料描述可知是通訊工具,故A項錯誤;材料中的信息有字、不是手書、電線等信息綜合考慮可知其為有線電報,故B項正確;郵政信件為人手書,并且其不用電線,故C項錯誤;電話雖然用到電線,但是其與文字無關,故D項錯誤。
[答案] B
12.1874年,法國人米拉在中國引進了日本人力
11、車,車身一律漆成黃色,故又名黃包車。在20世紀20至30年代,它的數量遠超過汽車,達到五六萬輛之多,在城市中來往穿梭。材料從側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國交通業(yè)發(fā)展比較緩慢
B.黃包車促進了中國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國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黃包車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解析] 黃包車仍然是人力車,材料從側面反映出近代中國交通業(yè)發(fā)展比較緩慢,故A項正確;黃包車仍然是人力車,而且直到20世紀20至30年代大量存在,不利于中國交通的近代化,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中國主權的部分喪失,與半殖民地色彩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黃包車對市民生活水平的影響,故D項錯誤。
[答案]
12、A
13.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傳統(tǒng)社會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不包括( )
①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已經出現(xiàn) ②自行車成為人們主要的代步工具?、壑袊碎_始自己創(chuàng)辦近代報刊 ④殯葬風俗由土葬開始向火葬改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自然經濟解體,近代民族工業(yè)誕生,買辦和買辦化商人出現(xiàn),故①正確,不符合題意;自行車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是在建國以來,故②錯誤,符合題意;19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進入國人辦報時期,1873年《昭文新報》是國人自辦的第一份報紙,故③正確,不符合題意;中國殯葬風俗由土葬開始向火葬改革發(fā)生在現(xiàn)代
13、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時間不符,故④錯誤,符合題意,選擇B項符合題意。
[答案] B
14.1865年,總理衙門密函各地將軍暨各省督撫,指出:“倘任其安置飛線,是地隔數千里之遙,一切事件,中國公文尚未遞到,彼已先得消息,辦事倍形掣肘。且該線偶值損壞,必歸咎于官民不為保產,又必叢生枝節(jié)?!且辕B經本處力為拒絕?!辈牧媳砻鳟敃r清廷( )
A.對外國架設電線持猶豫態(tài)度
B.認為電線應該由本國來架設
C.對一切西方的科技堅決抵制
D.出于抵御和害怕的心理狀態(tài)
[解析] 從材料中我們不難看出,清王朝總理衙門對電線的架設是一種抗拒和抵制的態(tài)度,故A項錯誤;“電線應該由本國來架設”這一點材料
14、無從體現(xiàn)且與史實不符,清王朝正式認識到這一點是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故B項錯誤;材料中提及的僅是電線一項,“對一切西方的科技堅決抵制”有以偏概全之意,故C項錯誤;由“一切事件,中國公文尚未遞到,彼已先得消息,辦事倍形掣肘。且該線偶值損壞,必歸咎于官民不為保產,又必叢生枝節(jié)”可知,清王朝是“出于抵御和害怕的心理狀態(tài)”才對電線的架設持一種拒絕的心態(tài),故D項正確。
[答案] D
二、非選擇題
15.鐵路的建設發(fā)展,關系到經濟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上圖是1980年英國發(fā)行的利物浦至曼徹斯特火車鐵路開通150周年的首日封。紀念的是1830年史蒂芬孫修建的,連接港口城市利
15、物浦和棉紡織中心曼徹斯特之間的第一條完全用機車牽引的鐵路。首日封中描繪了“火箭號”動力機車、各等級車廂、運羊貨車、平板貨車、郵車,以及運河附近的田園風光。
材料二 自強之道,練兵、造器固宜次第舉行,然其機括則在于急造鐵路。鐵路之利于漕務、賑務、商務、礦務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殫述。而于用兵一道,尤為急不可緩之圖。
——劉銘傳1880年《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
材料三 中國鐵路興建情況表(摘編)單位:公里
年份
全國里程
平均每年興建里程
1912~1927
13040.48
213.89
1928~1931
14238.86
299.60
1932~1937
2103
16、6.14
1132.88
——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tǒng)計資料選輯》
(1)材料一中這張首日封紀念的是哪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簡述這條鐵路修建的作用。
(2)依據材料二,概括劉銘傳的主要觀點,并說出其觀點的指導思想。
(3)依據材料三中表格,說明民國時期鐵路建設的發(fā)展趨勢,并指出其發(fā)展背景。
[解析] (1)第一小問成果,根據材料一“紀念的是1830年史蒂芬孫修建的……第一條完全用機車牽引的鐵路”得出紀念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第二小問作用,根據材料“連接港口城市利物浦和棉紡織中心曼徹斯特”結合所學得出交通運輸日益便利,各地聯(lián)系更加密切,工業(yè)化、城市化和市場得到進一步發(fā)展。(2)第一小
17、問觀點,根據材料二“鐵路之利于漕務、賑務、商務、礦務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殫述”得出修建鐵路有利于發(fā)展經濟,根據材料二“而于用兵一道,尤為急不可緩之圖”得出鞏固國防;第二小問思想,根據前面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洋務派“自強”“求富”的主張。(3)第一小問趨勢,根據材料三中的數據看出“全國里程”“平均每年興建里程”不斷增加,得出民國時期的鐵路建設有一定的發(fā)展,“1932~1937年”比“1928~1931年”增幅大得出1932~1937年興建里程增長較快;第二小問背景,結合所學得出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戰(zhàn)爭威脅日益緊迫。
[答案] (1)哪次: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作用:交通運輸日益
18、便利,各地聯(lián)系更加密切,工業(yè)化、城市化和市場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2)觀點:認為修建鐵路不僅有利于發(fā)展經濟,更重要的是鞏固國防。
思想:洋務派“自強”“求富”的主張。
(3)趨勢:民國時期的鐵路建設有一定的發(fā)展,1932~1937年興建里程增長較快。
背景: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戰(zhàn)爭威脅日益緊迫。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guī)定。
——《我國古代驛傳制度》
材料二 “入手而能用,著耳而
19、得聲,坐一室而可對百朋,隔顏色而可親謦欬,此亙古未有之便宜。故創(chuàng)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國。其始止達數十里,現(xiàn)已可通數千里?!?
——盛宣懷奏請開辦“德律風”業(yè)務的奏折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
材料三 由清政府投資,于1907年2月建立的上海電話局,是上海第一個由中國政府經辦的電話局。上海電話局是以始于1902年的商辦電話為基礎組建的,它的開設,打破了自1882年2月上海出現(xiàn)外商電話公司以后,上海電話通信事業(yè)基本由外商壟斷的局面。
——摘自上海檔案信息網
(1)根據材料一探究我國古代驛傳通訊的特點。
(2)據材料二判斷“德律風”指的是哪一項通訊技術?此項技術應用的是哪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分析近代中國通訊手段變化的原因。
[答案] (1)驛傳通訊耗費人力、物力大,種類較多,制度較完善。
(2)電話。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
(3)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沖擊;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政府推動;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答出三點即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