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含解析)岳麓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含解析)岳麓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課后限時集訓(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建議用時:40分鐘)
一、選擇題
1.(2019·濟寧模擬)下表為漢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張,這些主張體現(xiàn)出的共同的治國策略是( )
表
時期
政治家
主張
漢文帝時期
賈誼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從
漢景帝時期
晁錯
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漢武帝時期
主父偃
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A.
2、無為而治 B.強干弱枝
C.郡國并重 D.重視儒術
B [漢初實行“無為而治”,與題意不符,故A項錯誤;根據(jù)題目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遲,禍大”“實分其國”得出削弱地方的權力,加強中央的權力,即強干弱枝,故B項正確;郡國并重是漢初實行的政策,與題意相反,故C項錯誤;題目牽涉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并未牽涉儒術的地位,故D項錯誤。]
2.(2019·德陽診斷)漢初,根據(jù)軍功大小選任官吏,“吏多軍功”;但漢武帝時,明文規(guī)定可經丞相、列侯、郡守推舉人才,經考核后任以官職。這一改變旨在( )
A.削弱丞相的人事任免權 B.提高
3、官員群體的素質
C.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 D.打擊軍功地主的權勢
B [人事任免權在皇帝,不在丞相,故A項錯誤;“漢武帝時,明文規(guī)定可經丞相、列侯、郡守推舉人才,經考核后任以官職”表明是為了提高官員素質,故B項正確;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是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故C項錯誤;材料的內容是改變選任官吏的方式,不是打擊軍功地主的權勢,故D項錯誤。]
3.唐代尚書省下屬的吏部負責官員的考核和選用,而宋代則另設審官院專門負責官吏的考核和選用。這反映了宋代( )
A.官員選拔日益嚴格 B.官僚機構日益臃腫
C.宰相權力更加削弱 D.政府機構趨向精細
C [材料“唐代尚書省下屬
4、的吏部負責官員的考核和選用,而宋代則另設審官院專門負責官吏的考核和選用”體現(xiàn)選官機構的變化,與官員選拔的要求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另設審官院專門負責官吏的考核和選用”反映宋代設置專門機構選拔官員,但不能表明宋代官僚機構日益臃腫,故B項錯誤;宋代設置“審官院專門負責官吏的考核和選用”以分化宰相的任官考核權,體現(xiàn)宰相權力更加削弱,故C項正確;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可以排除。]
4.下表為唐前期官制表,對其解讀準確的是( )
太宗時
中書省(中書令)
門下省(侍中)
尚書省(左右仆射)
高宗時
西臺(右相)
東臺(左相)
中臺(左右匡政)
玄宗開元初年
紫微省(紫微令)
5、
黃門省(黃門監(jiān))
尚書省(左右丞相)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時期
B.中書省、尚書省長官方為宰相
C.行政權力逐漸向尚書省集中
D.中樞權力體制整體相對穩(wěn)定
D [紫微省和西臺是中書省的別稱,東臺和黃門是門下省的別稱,中臺是尚書省的別稱,故高宗和玄宗時都是三省六部制,故A項錯誤;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都是宰相,故B項錯誤;據(jù)材料可知,尚書省的官員設置和職權并未發(fā)生巨大改變,不能說明權力向尚書省集中,故C項錯誤;從太宗到高宗、玄宗,三省的職權、人數(shù)設置并未發(fā)生較大改變,整體相對穩(wěn)定,故D項正確。]
5.《資治通鑒·唐紀》:“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zhí)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
6、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边@一制度( )
A.使得官員之間相互傾軋 B.推動專制皇權走向頂峰
C.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D.導致了中書省一省獨大
C [“各執(zhí)所見”能夠集思廣益,減少決策失誤,并非相互傾軋,故A項錯誤;專制皇權走向頂峰是在清朝,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鮮有敗事”可知,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決策失誤,故C項正確;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三省相互牽制,故D項錯誤。]
6.秦朝及以后,歷代監(jiān)察制度多是職位低的官員監(jiān)察職位髙的官員,如漢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職位監(jiān)察一千石的郡國守相,唐代巡視各道的監(jiān)察御史也僅為正八品。這種
7、做法( )
A.旨在防范監(jiān)察官員獨斷專權
B.有利于監(jiān)察效果的提升
C.體現(xiàn)了皇權下移的開明統(tǒng)治
D.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管轄
B [監(jiān)察官代表皇權監(jiān)察地方,旨在防范其他職位高的地方官員獨斷專權,故A項錯誤;監(jiān)察官員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職位低的官員監(jiān)察職位高的官員”更能體現(xiàn)耳目的作用,故B項正確;監(jiān)察官代表皇權監(jiān)察地方官員,體現(xiàn)了君主專制,并不代表社會履行職責,故C項錯誤;監(jiān)察并非僅僅針對地方, D項與材料中“多是職位低的官員監(jiān)察職位高的官員”無關。]
7.(2018·安徽“皖南八?!比?宋代歷朝皇帝不僅仿書
8、、藏書、刻書,而且?guī)ь^讀書,提倡讀書。結果宋代文武大臣讀書蔚然成風。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術日益進步 B.注重文治的基本國策
C.理學強調格物致知 D.科舉制度的日益完善
B [宋朝實行“重文輕武”和“文人治國”,這一切使得兩宋時期讀書蔚然成風,故B項正確。]
8.“唐代科舉從形式上看和過去的孝廉、秀才有繼承關系,只是當門閥盛行時被舉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無此限制?!辈牧现荚谡f明唐代科舉制( )
A.繼承了選官方式 B.促進了經學發(fā)展
C.擴大了舉薦范圍 D.淡化了門第出身
D [唐代科舉制是考試選官制度,以往選官
9、方式是察舉制,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科舉考試的內容,排除B項;唐代科舉制是考試選官制度,不是舉薦,故C項錯誤;材料“只是當門閥盛行時被舉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無此限制”說明其淡化了門第出身,故D項正確。]
9.閱讀下列根據(jù)《中國古代職官》編制的表格,對表格內容帶來影響分析正確的是( )
時期
兩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進士
43%的進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貧寒家庭
A.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 B.扭轉了傳統(tǒng)等級觀念
C.嚴重摧殘了人才 D.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
A [表格體現(xiàn)了兩宋和明清時期,官吏出身大多貧寒,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基礎的擴大,有利于封建
10、政權的穩(wěn)定和鞏固,故A項正確;官員的出身雖然是平民,但成為官員后就成為統(tǒng)治階級,故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故B項錯誤;平民出身能做官主要憑借個人的才能而參加科舉考試,材料信息沒有體現(xiàn)摧殘了人才,故C項錯誤;材料僅體現(xiàn)了平民做官的比重很大,沒有體現(xiàn)出官員素質的提高,故D項錯誤。]
10.(2018·湖南師大附中月考)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上(宋太祖)欲為趙普置副而難其名稱,召翰林學士承旨陶谷問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對曰:‘唐有參知政務,參知政事?!页?,以樞密直學士等為參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睋?jù)此可知北宋初期( )
A.君主專制受到威脅 B.參知政事職能
11、不變
C.參知政事大權在握 D.宰相權力依然較大
D [材料中宋太祖為趙普設置副手并不能體現(xiàn)君主專制受威脅,故A項錯誤;北宋初期設參知政事,不能體現(xiàn)其職能的變化與否,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說明參知政事權力并不大,故C項錯誤;由材料信息可知,參知政事僅為宰相趙普的副手,權力不大,不能分割宰相的行政權,這說明宰相權力依然較大,故D項正確。]
11.在清代,皇權專制體現(xiàn)在政治統(tǒng)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隨意處分臣下,也會任意免除對官員的處分,雍正朝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有關政策反復搖擺于實施與不實施之間。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清代(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
12、治逐漸走向了腐敗
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壞 D.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C [題干并沒有反映雍正帝的行為對法律的弱化,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清朝皇帝在決策方面更具隨意性,而沒有反映吏治腐敗,故B項錯誤;皇帝對官員處理的隨意性和政策實施的搖擺性,即反復無常會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壞,故C項正確;軍機處的設立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而材料沒有涉及軍機處,故D項錯誤。]
12.(2019·江西紅色七校聯(lián)考)每年高考后,一個省一個分數(shù)線和“本地化”特色高考錄取制度總會成為吐槽主題。其實這種類似按“分地而取”的原則,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后,那時由于南北政治,經濟差距拉大,導致科舉結果南北中試者人數(shù)失衡。為此
13、統(tǒng)治者在科舉制中開始實行“南北卷”,南北分開錄取。南北卷的做法( )
A.體現(xiàn)了科舉制的客觀公正性
B.典型體現(xiàn)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專制性
C.維護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
D.其合理性在于能促進民族融合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
D [“分地而取”的辦法有助于不同地區(qū)的考生,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的結果能達到南北平衡的狀態(tài),從而維護南北政治的平衡與全國的穩(wěn)定,維護國家統(tǒng)一,也能夠促進民族間的融合,故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雖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國鈞者唯內史(中書)、納言(門下),而尚書令事無不統(tǒng),即不預機事,亦稱政本之地。
——永熔《歷代職官表·內
14、閣》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經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以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又還中書,中書又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又付門下。若可行,門下又下尚書省,尚書但主書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三 議事已定,德彝(尚書仆射)數(shù)反于前,由是有隙。時房玄齡(中書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踽(尚書仆射)而親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璃不能平,遂上封事論之,辭指寥落,由是忤旨,會璃與陳叔達(宰相)忿爭于上前,璃、叔達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閣議事,皆命諫官隨之,有失輒諫。
——《資治通鑒》
(1)與材料一相比較,材料二
15、中唐代的三省輔政體制有何不同?
(2)根據(jù)材料三,說明唐代三省輔政體制在運行中是如何體現(xiàn)“制衡”與“專制”的?
(3)根據(jù)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輔政體制發(fā)展的趨勢,并評價該體制?
[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二中三層信息,從三省的職權、運行及權力間關系方面概括。第(2)問,“制衡”從三省制中的長官議事及宰相設置方面思考。據(jù)“遂上封事論之,命諫容隨之”可知。第(3)問“趨勢”需綜合從隋到唐縱向分析,“評價”從帝相權力此消彼長角度分析。
[答案] (1)不同:確定了三省各自的職權;確立了三省的運行機制;三省的權力相等。
(2)制衡:三省長官共同議事;宰相設置眾多。
專制:議事過程發(fā)生分歧
16、異議時,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諫官駐閣監(jiān)督。
(3)趨勢:隋朝確立,唐朝發(fā)展完善(或從隋到唐,三省制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評價:三省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一覽表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選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縣制
軍功授爵制
漢朝
中外朝制度
郡國并行制推恩令
察舉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
藩鎮(zhèn)割據(jù)
科舉制
宋朝
二府三司制
集中軍、政、財設通判、轉運使
科舉制
元朝
中書省
行省制度
—
明朝
廢丞相、設內閣
—
八股取士
清朝
南書
17、房、軍機處
—
八股取士
從表中提取相關信息,從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
[解析] 首先根據(jù)材料提煉,擬定主題,結合表格主題及其內容,據(jù)中央實制“地方管理”“選官制度”比較項可擬題目為: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或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然后結合有關史實論述即可。上述兩角度只要史論結合,闡述合理均可得分。
[答案] 示例:
題目:中央集權逐步強化。
闡述: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中央集權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開始形成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體系。到元朝設置省制,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強化。期間西漢初期郡國并行引發(fā)“七國之亂”、唐中期設立節(jié)度使造成“藩鎮(zhèn)割據(jù)”,出現(xiàn)了地方對抗中央的局面。但經過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盡收”“錢、權、兵”,極大地削弱了地方權力。因此,中央集權制經歷了逐步強化的過程,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