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年級語文下冊 1《文言文兩則》詞句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2年六年級語文下冊 1《文言文兩則》詞句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六年級語文下冊 1文言文兩則詞句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驹~語解析】1、弈:下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稱為弈秋。2、通國:全國。3、之:的。4、善:善于,擅長。5、使:讓。6、誨:教導。7、其:其中。8、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9、雖:雖然。10、之:指弈秋的教導。11、至:到。12、援:引,拉。13、繳:本課指有絲繩的箭。14、俱:一起。15、弗若:不如。16、矣:了。17、為:說。18、其:他,指后一個
2、人。19、與:嗎。20、曰:說。21、非:不是。22、然:這樣?!揪渥咏馕觥?、思援弓繳而射之。這一句是寫后一個人學弈時的表現(xiàn),他雖然看上去在聽弈秋教導,心里卻在想拉弓箭射天鵝。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敘述,使結(jié)論水到渠成,具有說服力。2、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這兩句話是一問一答,前一句是問,意思是:是不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比不上(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呢?后一句自己做了回答:我可以說完全不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言自明:只是不專心致志地學罷了。這是學弈一文的結(jié)語,對文中所講的事情作了結(jié)論而未論證,但論證已包含于敘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讀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專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
3、二意地做事,結(jié)果是完全不相同的。【譯文】弈秋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會神,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人雖然也聽講,可是心里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怎樣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兩小兒辯日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sh)為汝
4、(r)多知乎?”【詞語解析】1、辯斗:辯論,爭辯。2、以:認為。3、去:距離。4、日中:正午。5、及:到。6、盂:古代盛飲食的圓口器皿。7、為:是。8、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9、探湯:湯,熱水。把手伸到熱水里去。10、決:裁決,判斷。11、孰:誰。12、汝:你。13、知:同“智”,智慧?!揪渥咏馕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這是一小孩在爭辯時的觀點,他是憑自己所觀察到不同時間太陽大小的變化所做出的判斷。2、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這是另一小孩在爭辯中的觀點,是根據(jù)不同時間太陽照在身上的涼熱感覺得出結(jié)論的。3、孰為汝多知乎?這是兩個小孩見孔圣人不能裁決,笑著說的話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本
5、句采用反問的句式,表現(xiàn)出兩個小孩的天真可愛?!咀g文】孔子到東文去游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詢問他們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出來距離人近,而中午時距離人遠?!币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出來時距離人遠,而中午時距離人近。一個小孩子說:“太陽剛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到了中午就小得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剛出來時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等到了中午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這不是近處的熱而遠處的涼嗎?”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附送:2022年六年級語文下冊 1文言文兩則課中導學案(新版)新人教版【學習目標】1.讀
6、準“弈、鴻鵠、繳、盤盂”等字詞的讀音。2.能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根據(jù)課后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說出故事內(nèi)容。(重點)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難點)【學習過程】學習探究 (一)讀課文學弈,在疏通句子的基礎(chǔ)上,試著完成下列問題。1.文中哪句話采用對比的方法,交代了跟弈秋學下棋的兩個人不同的態(tài)度? 2.文中哪句話說明了兩個條件差不多的學生,跟隨一個老師學習而效果不同? 3.用自己的話說說,為什么兩個條件差不多的學生,跟隨一個老師就學,效果卻不同? 4.讀完這個故事,你受到怎樣的啟示? (二)讀課文兩小兒辯日,在疏通句子的基礎(chǔ)上,試著完成下列問題。1.文中的兩個小孩對太陽離人遠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們分別從何種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的? 2.從課文中的“兩個小孩”身上,我們能學到(感悟到)什么? 3.“孔子不能決也?!边@句話說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