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夜歸鹿門歌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夜歸鹿門歌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3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自主賞析課前自學(xué)預(yù)案qfilioxunpnminyq 聲音嘈雜聲音嘈雜石門石門隱居者,詩人自指隱居者,詩人自指 三、名句填空 (1)山寺鐘鳴晝已昏,_。 (2)巖扉松徑長寂寥,_。 (3)_,暮禽相與還。(王維歸嵩山作) (4)吾愛孟夫子,_。(李白贈孟浩然)漁梁渡頭爭渡喧漁梁渡頭爭渡喧惟有幽人自來去惟有幽人自來去流水如有意流水如有意 風(fēng)流天下聞風(fēng)流天下聞 一、作家剪影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yīng)進士不第,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寫了大量的山水詩,
2、 是繼謝靈運以后,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詩的著名詩人,與另是繼謝靈運以后,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詩的著名詩人,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王孟”。他的詩多寫隱居閑適和。他的詩多寫隱居閑適和羈旅愁思,風(fēng)格質(zhì)樸明快,清新自然。著有羈旅愁思,風(fēng)格質(zhì)樸明快,清新自然。著有孟浩然集孟浩然集。 二、資料存盤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yuǎn),乘船前往,數(shù)小時可達(dá)。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謀
3、仕不遇,游歷吳、越數(shù)年后返鄉(xiāng),追尋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那里其實是個標(biāo)榜歸隱性質(zhì)的別墅,所以本詩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jì)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biāo)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三、意旨探微 這首詩通過描寫夜歸鹿門途中的景色,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zhì)上是為了表現(xiàn)從雜塵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之道,抒寫詩人清高悠遠(yuǎn)的情懷志趣。課堂探究學(xué)案 1此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比較詩人描寫這兩個場景時不同的側(cè)重點,說說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詩境的。 【參考思路】江邊是一片爭渡的喧嘩聲,人們沿著江邊向著江村走去;江中是“我”搖著小船回鹿門
4、。村民晚歸,充滿質(zhì)樸田園氣氛;“我”夜歸鹿門隱居別業(yè),情景和諧,表現(xiàn)出詩人的隱逸志趣和淡泊情懷。 2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運用了什么表達(dá)技巧?請結(jié)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參考思路】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江邊之景:黃昏中,山寺里傳來報時的鐘聲;漁梁渡口,人們喧鬧著搶渡回家。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兩相對照,顯示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 3結(jié)合全詩,分析這首詩寫景和用典的好處。 【參考思路】“漁梁”是地名,詩人從峴山南園渡漢江往鹿門,途徑沔水口,可以望見漁梁渡頭。首兩句即寫傍晚江行見聞,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響,望見
5、渡口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顯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lián)想,使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五、六句是寫夜晚攀登鹿門山山路,“鹿門月照開煙樹”,朦朧的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詩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里,詩人恍然了。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xiàn)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末兩句便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lǐng)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采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在這個天地里,與
6、塵世隔絕,唯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獨一人寂寞地生活著。 4本詩是如何將寫景與抒情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 【參考思路】這首詩是寫“夜歸鹿門”,讀來頗像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zhì)上是寫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diào)、自然的結(jié)構(gòu)、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xiàn)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fēng)格。從藝術(shù)上看,詩人把自己內(nèi)心體驗表現(xiàn)得平淡自然、優(yōu)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和諧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
7、因而表現(xiàn)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1內(nèi)容清雅,意境淡遠(yuǎn) 開頭兩句寫世俗生活的場面,而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卻隱然可見;三、四句中世人回村與詩人進山的對比,顯示出詩人隱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寫山路上的所見所感,表現(xiàn)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甚至忘乎所以;末尾兩句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 2語言樸實,情味深厚 詩中每一句都沒有著力錘煉的痕跡,但每一句都不顯得單薄。這些句子平衡均勻,共同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意境,使眼前景物與詩人的隱逸情趣融成一片。這就是“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沈德潛唐詩別裁)。這首詩引你進入它的藝術(shù)境界,讓你感受到形象,領(lǐng)悟到韻
8、味,但不能把它的意境、形象、韻味歸結(jié)到某一兩個句子上。它是通體美,而不是某一部位特別超凡脫俗;是天然美,而不是靠濃飾盛裝。 3對比鮮明,形象清晰 全詩有四處對比:沉緩的鐘聲和嘈雜的人聲對比出佛門的清靜和凡塵的紛繁蕪雜;同是乘舟,兩個方向,兩處歸宿,兩種心境;末句的幽人既指龐德公,又是詩人自況;前四句為動態(tài)描繪,后四句為靜態(tài)刻畫。通過這些對比,既比出詩人與時人的相異之處,又比出了詩人與前賢的相通之處,從而塑造了一個孤高的隱者形象。 4情景結(jié)合,匠心獨運 詩人寫傍晚江行見聞,寫夜晚攀登鹿門山山路,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表現(xiàn)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抒發(fā)隱逸的志趣。這首詩格調(diào)淡雅,從黃昏聞鐘、漁梁晚渡到
9、月開煙樹、夜歸鹿門,次第寫來,如話家常,詩人新鮮的感受,隱者灑脫的形象,也都隨之托出。課后鞏固練案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運用了什么表達(dá)技巧?請結(jié)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_ _ 答案:詩的前兩句作者描繪了一幅江邊之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聲,望著渡頭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然的鐘聲和嘈雜的人聲,顯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lián)想。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
10、脫的襟懷,隱然可見。 2“忽到龐公棲隱處”中的“忽”字有什么表達(dá)效果? _ _ 答案:“忽”字是詩人微妙的感受,表達(dá)了詩人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超然境界,表現(xiàn)出隱逸的情趣。 (高考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送鄒明府游靈武注 賈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fēng)透臥衣。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1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_ _ 解析:此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鑒賞鄒明府的形象要抓住詩中的相關(guān)敘述和描寫?!霸孜麋芸h,
11、三年馬不肥”通過寫馬的瘦弱來表現(xiàn)鄒明府為官的清廉;“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是說鄒明府為償還欠債,只好把佩劍賣了,任期滿了伴著他的還是那些書;“林風(fēng)透臥衣”進一步寫鄒明府的衣衫單薄。 答案:詩中鄒明府形象的主要特點是:清正廉潔。三年縣令任滿離去,馬依舊瘦弱,隨身相伴的還是那些書。如今冒雪遠(yuǎn)游朔方,前程艱險,單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風(fēng)。正是通過這些細(xì)節(jié)的刻畫,展現(xiàn)了鄒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lián)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 _ _ 解析:此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語言的能力?!安亍弊謧?cè)重從修辭和寫景的角度賞析,“透”字則要結(jié)合語境從字面意思和隱含意思兩個角度賞析。 答案:“
12、藏”字,運用擬人手法,描繪人行之跡很快便為大雪覆蓋的邊塞雪景,寫景生動,頗有畫意;一個“藏”字,已包含大雪紛飛、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蘊。“透”字,極為傳神地展現(xiàn)了林間朔風(fēng)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時還隱含風(fēng)急、天寒、衣單等內(nèi)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詩歌鑒賞:這首詩是詩人送一位鄒姓卸任縣官去靈武的送別詩。鄒明府曾經(jīng)擔(dān)任過西畿縣縣令,在任三年,連他騎的馬都沒有養(yǎng)肥。為償還欠債,只好把佩劍賣了;任滿還鄉(xiāng)時,也僅僅是載著一些書回去。鄒明府去靈武時,大雪紛飛,積雪覆蓋了人行之跡,寒風(fēng)刺骨,他單薄的衣衫抵擋不住寒冷。鄒明府到了靈武,每日早上可以聽到軍中報曉的號角,平時也沒有什么客人來往。全詩寫出了鄒明府的清廉和貧寒,表達(dá)了詩人對鄒明府前往靈武的擔(dān)憂。謝謝觀看!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