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索Word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眾志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索Word版(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眾志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索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提出:品德與社會教育要"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
通過體驗獲取新知是小學生品德與社會課程最為有效的教育途徑。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體驗道德準則并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注重學生自我教育、感悟和內化,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即一句話:重視學生的個體體驗尤為重要。以兒童的生活和經驗為基礎,引導兒童學會生活;以品德教育為主線,引導兒童學會做人;尊重兒童的學習方式,引導兒童學會學習。
品德教育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種課堂教學
2、模式,意在通過對這一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達到心靈的感悟,道德概念與規(guī)范的逐步內化,從而形成道德認知結構,提高道德評價能力,指導道德行為習慣的最后形成。
二、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品德體驗強調"教育是一個內心的旅程"。它強調關注學生的生命經歷和經驗、生命感受和體驗。它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樂于、敢于表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和分享結論的民主氛圍。它特別強調主動學習、主體實踐、親身體驗,在活動中求發(fā)展的價值取向。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一)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界定
體驗式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
3、教師以一定理論為指導、以課堂與社會實踐為舞臺、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觸的媒質為道具,通過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和組織能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情境和社會活動,激起學生的親身感受從而達到心靈的感悟與行為體驗,從而指導個人行為實踐的教學模式。
(二)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1、以學生參與為主
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的作用則并非單一地說理傳道,而是充分利用那些可視、可聽、可感的教學媒體,生動的教學語言,有趣的游戲活動,豐富的實踐機會為學生做好體驗的準備工作并引導體驗,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自悟道理。教師本著充分尊重與熱愛學生的前提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親切感人的言語面對學生,為學
4、生提供發(fā)揮其主體性的最佳環(huán)境。
2、以回歸生活的課堂活動與社會實踐為基礎
社會生活是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起點,也是學生經驗的主要來源。只有離生活越近,體驗才越深刻,感悟才最真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活動" ,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回歸沸騰的現(xiàn)實生活,回歸富有特征的兒童生活,用無痕的活動來代替有形的說教,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提升,去實現(xiàn)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知識、能力等在內的多維的、綜合的課程目標。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3、以個人行為體驗為深化
學生通過身心的加入達到情感的體驗,運用情感的輻射、驅動、
5、滲透、引領,將道德概念與規(guī)范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認知結構。然后將道德知識遷移到新的道德情境中,轉化為道德評價能力。而開展課后系列活動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是引領學生將道德認知與評價轉化為道德行為,在行為實踐中體驗道德行為帶給自身的愉悅感受,最終使道德規(guī)范成為兒童道德的自我需求的最佳途徑。有了實踐活動的承載,體驗學習的最終價值才得以實現(xiàn),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教會我們如何生活的活生生的學科。
4、以真實而及時的行為評價為激勵
體驗式教學倡導陶行知先生 "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別重視學生的行為實踐,因此評價中也以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實踐活動為載體作出態(tài)度與成績的評價。而且注重對學生每單元即每一主
6、題學習一評價,做到評價及時,有根有據。評價主體由學生本人、同學、家長、老師分別擔任,體現(xiàn)以學生參與為主、家庭教育相融合的思想,爭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最大程度的統(tǒng)一。通過上述有效評價激勵學生的良好品德行為。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三、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途徑
(一)情境體驗
要喚醒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其在回憶、感受中重新鏈接與生活世界的橋梁,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老師可以借助于創(chuàng)設情境的手段,借以達到激發(fā)學生興趣并導入活動主題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配以音樂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積極性,渲染氣氛,更能
7、打動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情境的創(chuàng)設達到最佳的體驗效果。
(二)行為體驗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的過程即是學生參與的過程。認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都是通過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實現(xiàn)的,而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學生參與的各種活動。品德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完成從知到信,從信到行的兩次轉化。承載這兩次轉化的理想途徑便是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缺乏道德實踐活動,道德情感無法體驗、無處生產,學生的道德認識無法轉化為道德行為,學生的道德品質最終無法轉化為道德行為,學生的道德品質最終無法形成。只有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認識才能深深地扎根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為他
8、自己的觀點,并在他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從而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為。因此適合于兒童的實踐活動,對于兒童的道德形成具有核心作用。而"活動"這一外化的形式指向于學生便是其自身的一種行為體驗。"體驗式教學"中的"活動體驗"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為指導,依據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教師精心設計和創(chuàng)設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和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性活動場",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操作、自主活動,并在活動中自覺感受、體驗、感悟,不斷積累經驗,增強自主意識,提高自我教育、評價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個性行為等全面、和諧、主動地發(fā)展。因此,在"體驗式"思品課
9、堂教學模式中,我們總是圍繞德育主題設計一些課前、課中、課后活動,讓學生作為主體者在活動中體驗,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實現(xiàn)主動發(fā)展。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四、體驗式教學模式的評價體系
(一)體驗式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
體驗式教學模式重過程。因此評價"應本著目標取向與過程取向相結合的原則,把學習的結果與學習的過程結合起來,作出符合實際并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評價。在進行形成性評價時,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在原有水平上的進步和發(fā)展"①,不強調作終結性評價。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體驗式教學模式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因此其教
10、學效果除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更包括道德的辨析、行為能力與行為表現(xiàn)以及個性品質的形成等方面。"評價不僅關注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態(tài)度、興趣、能力等各方面的發(fā)展狀況,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②。體驗式教學模式重學生個體發(fā)展。因此評價"關注個體差異,設計多元評價指標,多層面地反映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多元智能"③。
(二)體驗式教學模式評價的主要內容
基于以上的認識和評價宗旨,設計了以學生為評價對象的"體驗式學習情況評價表",如下:
評價表中體現(xiàn)了三方面的內容:(1)綜合素質評價,包括學習表現(xiàn)、學習能力、參與活動表現(xiàn)、學習評價四個方面(2)教師、同學、本人、家長互動留
11、言(3)行為表現(xiàn)記錄
(三)體驗式教學模式的評價過程
本評價表重在學生個體評價,并要求教師、學生、家長參與評價,重結果更重過程,注重學生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評價,同時兼有寫評語、談話、記錄成果等個性化方式的共同參與。因為體驗式教學模式強調在情境中、生活中、行為實踐中的體驗,體驗既是一個過程,又是結果。因此在評價中同樣重視學生對活動的參與態(tài)度、活動表現(xiàn)及實踐結果的評價。此外體驗式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只有在獲取觸及深層情感的學習體驗中,學生的個性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優(yōu)良的品格才能弘揚,能力也才能提升。因此其評價過程也讓學生成為自我行為評價和同學間行為互評的主體。通過這樣的評價
12、活動不僅僅在于求得其公正性和準確性,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在自評和互評中獲取切身體驗,從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或"知恥而進",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根據《品德與社會》教材每學期四單元的編排,一單元評價一次,"學習表現(xiàn)"、"學習能力"、"實踐表現(xiàn)"三欄在過程中評價,而"學習評價"放在每單元主題實踐活動后即單元結束后進行活動作業(yè)評價,因此有四次活動作業(yè)。四個單元四次評價著眼于學生在前一次評價的基礎上的進步與發(fā)展。
1、學習表現(xiàn)
分列"積極參與,認真思考"為學習態(tài)度的評價,主要描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的程度與思維的活躍程度;"認真傾
13、聽,樂于合作"為合作習慣的評價,主要描述在課內、課外學生的合作行為習慣;"能完成老師布置的活動作業(yè)"為作業(yè)表現(xiàn)的評價,主要描述學生完成老師布置作業(yè)的主動性、自覺性及完成情況的自我評估。其評價主體為學生,采用學生自評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評,反思在學習活動中的種種表現(xiàn),是否認真聽講、認真參與討論、體驗活動;是否積極舉手發(fā)言、提出問題、討論與交流;是否與小組那同學愉快合作、認真傾聽、共同討論;是否認真完成作業(yè)等等。通過自我評價提高自主意識、反思能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其評價結果的表達采用涂星號的方式進行記錄,星號分為優(yōu)、良、合格、須努力四個等級。"優(yōu)"填涂四顆星,"良"填涂三顆星,"合格"填涂
14、兩顆星,"須努力"填涂一顆星。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2、學習能力
分列"交流表達能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兩項。評價主體為同學,采用教師指導下的互評方式。通過同學間的長期接觸、觀察,對學生在課堂交流、問題討論、收集信息、調查訪問等方面進行評價。通過同學間的互評,教師引導學生多關注同學的優(yōu)點與長處,淡化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從而強調自我反思,注重評價的激勵性、客觀性、公正性。其評價結果的表達同上,也用涂星號的方式進行記錄,星號分為優(yōu)、良、合格、須努力四個等級。"優(yōu)"填涂四顆星,"良"填涂三顆星,"合格"填涂兩顆星,"須努力"填涂一顆星。
3、參與活動表現(xiàn)
15、
主要描述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認真程度。低年級重在生活自理能力的評價,中高年級重在參與社會服務與實踐活動的評價。評價主體為家長、教師、社區(qū)人士,如居委會負責人等,具體視實踐活動涉及的區(qū)域和對象而定。通過對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態(tài)度及表現(xiàn)的評價,強化體驗活動中獲得的道德認知,升華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在評價中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積極向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質。其評價結果的表達同上。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4、教師、同學、本人、家長互動留言
為教育的各方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各方均可用概括性的文字表述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家長指導的建議與要求,給予各方發(fā)揮主體作
16、用的途徑,這里尤其鼓勵學生對教師的交流,希望借此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使道德發(fā)展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5、學習評價
著重從活動作業(yè)方面記錄。因為道德知識的真正獲得最終是通過道德行為表現(xiàn)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研究的目的就是激發(fā)道德情感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與習慣,因此行為表現(xiàn)是體驗式教學模式最終要考察的。活動作業(yè)自然而然就成為體驗式教學考察的成績。體驗式教學重在參與和實踐,因此學生活動作業(yè)完成的質量以及完成過程中合作參與的意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實踐操作的能力及相關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轉變都以"認真""較認真""須努力"來表述,以態(tài)度評價的表述方式來強調學生的發(fā)展性,充分肯定學生
17、所作出的努力,鼓勵學生積極的活動態(tài)度。有態(tài)度必有成果,這就是我們品德教育的育人根本。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四次活動作業(yè)可采用檔案袋一人一袋積累,學期總評成績便是四次活動作業(yè)成績的累積,評價結果的表達以等第制的形式(優(yōu)、良、合格、須努力)記錄:三次"認真"為"優(yōu)",兩次"認真"為良,一次"認真"一次"較認真"或三次"較認真"為合格,兩次"較認真",即剩余兩次"須努力",總評就為"須努力"。
6、行為表現(xiàn)記錄
是教師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差異而采用的個性化評語式評價方法??梢杂涗浽u價學生在學習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后,是否能應用所學的知識去指導行為以及突出的進步或有待于改進的地方。與班主任的評語、少先隊的爭章活動等適當結合起來進行評價。
(注:可編輯下載,若有不當之處,請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