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案
桂平石咀中學 霍波仁
教學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重點)
4.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的含義。(難點)
教學步驟:
一、作者介紹:
孟子 :名軻,字子輿,鄒(現(xiàn)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著書立說。《孟子》長于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來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二、明確中考文言文考點:
2、
學習文言文要掌握什么內(nèi)容,換言之,你知道中考文言文會考察哪幾大方面的內(nèi)容?
(一)、解詞:重點實詞 典型虛詞
(二)、翻譯句子(重點句)
(三)、文章的理解分析(課文主旨、寫作方法、語言特色等)
(四)、默寫名句
三、檢查預習,讀準下面幾個字的讀音:
fú sù pàn
夫 粟 畔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注意課文關(guān)鍵的詞語和句子,解詞及翻譯下面句子
(一)、實詞
1、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代詞,這(就是)
2、池非不深也 護城河
3、兵革非不堅利也 武器裝備,兵:兵器 革:甲衣
4、委而去之
3、 委:放棄 去:離開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
6、域民 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國 鞏固
8、威天下 威懾
9、寡助之至 到
10、親戚畔之 他,指寡助之君
11、親戚畔之通“叛”,背叛
(二)、虛詞
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結(jié)構(gòu)助詞:的
三里之城 結(jié)構(gòu)助詞:的
親戚畔之 代詞:他,指代寡助之君
寡助之至 動詞:到、去
(三)、句子翻譯
三里之城,七里之
4、郭
翻譯:(一座)周圍三里(那樣?。┑某?,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譯: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翻譯: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四、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提出來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使用什么論證方法?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
5、么還要寫“故曰”到結(jié)尾的內(nèi)容?
討論明確:
1、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論證過程:
得 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
多 (戰(zhàn)例一:攻方失利)—天時不如地利。
助
論據(jù)
失
道
6、 (戰(zhàn)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寡
助 總結(jié),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
論點范圍 主張(結(jié)論)
域民
↗ 得道多助
戰(zhàn)爭 → 治國 → 固國 → 施行“仁政”
↘ 失道寡助
威天下
∣ ∣
排比(反面論證) (對比論證)
五、歸納本
7、文論證語言特點: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結(jié):(1)用雙重否定句排比,排比有力;(2)用層遞排比,更具氣勢。體現(xiàn)了孟子政論文的特點:氣勢磅礴,有很強說服力。
六、反饋練習(2010年湛江市中考題)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題目。(整篇課文給出作為文段)
1、選出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 B )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B水陸草木之花
C肉食者謀之 D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2、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 C )
A兵革非不堅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極點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區(qū)域 D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3、選出下列翻譯正確的一項( D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都,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D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七、作業(yè):
1、熟記注解
2、背誦課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