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單元教學設計以及思維導圖》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單元教學設計以及思維導圖(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生物圈中的微生物適用年級七年級所需時間課內共用6課時主題單元學習概述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繼生物圈中綠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動物之后安排的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形成對生物圈中各種生物的完整認識,同時也是后面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進化、和生物技術的基礎。微生物是生物圈中形態(tài)最小、結構最簡單的一類生物。本單元對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命活動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習,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礎和前提。同時,本單元在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問題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主題單元規(guī)劃思維導圖 主題單元學習目標(說明:依據(jù)新課程標準要求描述學生在本主題單元學習中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知識與技能:1.描述病毒、細菌、真菌的主要特征。2、
2、初步學會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細菌的形態(tài)3、用放大鏡觀察霉菌的形態(tài)。熟練應用顯微鏡觀察霉菌的菌絲結構及孢子 4、熟練應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臨時裝片,繪制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圖。 5.關注微生物與其它生物的關系。過程與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內實驗、調查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精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探索精神,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應課標描述病毒和細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主題單元問題設計病毒和細菌、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和生命活動是怎樣的?專題劃分專題一:病毒 (1課時)專題二:細菌 (2課時)專題三:真菌 (2課時)專題四: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課時)
3、專題一專題一 病毒所需課時本專題使用1課時專題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1.通過觀察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示意圖,說出病毒的形態(tài)分類、結構組成2.觀察噬菌體繁殖過程示意圖,概述病毒繁殖的過程。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思考,說出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探索精神。專題問題設計1.病毒有多大? 2.病毒形態(tài)結構是怎樣的?病毒可分幾類?3.病毒是用什么方式繁殖的?所需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 錄像,網(wǎng)絡病毒形態(tài)結構的圖片學習活動設計【活動一】病毒的大小問題引領:單個病毒的直徑為10-300納米,個體及其微小,那病毒到底有多大呢?1.讓學生講他們認為病毒有多小
4、。2.病毒很小。多數(shù)單個病毒粒子的直徑在100nm左右,也就是說,把10萬個左右的病毒粒子排列起來才可能用肉勉強看得到。3.一個病毒和圓珠筆的筆尖相比大概就相當于你和地球之比.【活動二】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和分類問題引領:觀察圖片,看病毒有幾種形態(tài)?都是由什么結構構成的?病毒是怎樣分類的?1.觀察電子顯微鏡下幾種病毒的形態(tài)2.觀察幾種病毒的機構示意圖3.看課本找出病毒的分類【活動三】病毒的繁殖問題引領:病毒這么小,它是生物嗎?他得生活方式是怎樣的額?病毒生命活動的營養(yǎng)來自哪里?病毒是如何繁殖的?1.利用動畫演示噬菌體繁殖過程。2.梳理歸納,形成共識:病毒作為微生物中最小的一類,尤其特殊的結構,沒有
5、細胞結構的病毒雖然不能獨立生存,但能寄生在活的寄主細胞內濟寧新陳代謝,并利用寄主細胞內的物質繁殖后代。評價要點1.病毒的大小評價方法:教師觀察與學生互評結合評價要點:病毒與細菌比較用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病毒及其微小。2.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和分類。評價方法:教師與學生互評評價要點:形態(tài)、結構、分裂描述準確3. 病毒的繁殖方式 評價方法:教師與學生互評評價要點:能準確描述病毒的繁殖方式專題二專題二細菌所需課時本專題使用2課時專題學習目標 1、 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2、 初步學會使用高倍鏡觀察細菌的形態(tài)。3、 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專題問題設計1、 食品為什么會腐敗變質?為什么罐頭食品、腌肉、臘肉在很
6、長時間內都不會腐敗變質?2、細菌有沒有像動植物細胞那樣的結構?3、細菌對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只有害嗎?請舉例說明。所需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 錄像,網(wǎng)絡細菌形態(tài)結構的圖片學習活動設計第一課時:實驗課觀察細菌的形態(tài)活動一:復習顯微鏡的使用1、說出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2、強調顯微鏡使用的注意事項,教師示范。活動二:觀察細菌的形態(tài)1、明確目的要求、清點材料用具。2、按實驗步驟進行操作,觀察各種形態(tài)的細菌,并繪出細菌形態(tài)簡圖。3、小組討論交流下列問題:(1)使用顯微鏡觀察時,為什么要先在低倍鏡下找到觀察的對象?(2)轉化高倍鏡時,為什么要轉動轉換器而不能直接扳動物鏡?(3)你觀察的細菌形態(tài)有幾種?
7、4、完成實驗報告冊第二課時活動一: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1、通過上節(jié)實驗課的觀察,同學們已經(jīng)了解了細菌的形態(tài),請同學們一起來說一下細菌的幾種形態(tài),仔細觀察P111圖2.3-4,說出細菌與病毒的形態(tài)有何不同?2、細菌有沒有細胞結構?細菌有那些特殊結構,有什么作用?(仔細觀察P112圖2.3-5,組內討論)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得出正確結論?;顒佣杭毦纳顒幼x教材P112 P112小組討論交流下列問題:1、 細菌細胞內沒有葉綠體,那么它如何獲取營養(yǎng)?2、 食品為什么會腐敗變質?為什么罐頭食品、腌肉、臘肉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腐敗變質?3、 細菌繁殖速度非??欤侨绾畏敝澈蟠??(觀察P113圖2.3-
8、6)4、 細菌的休眠體叫什么?它與孢子有何不同?活動三: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展示課前收集資料,小組討論交流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組內派一代表發(fā)表觀點,教師引導學生改變“細菌對人類都是有害的微生物”的錯誤觀念。評價要點1、 認真收集細菌的相關資料。2、 遵守實驗室行為規(guī)范,認真操作,如實記錄細菌形態(tài)簡圖。3、 能夠正確說出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方式、繁殖方式。4、 正確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5、 組內成員圍繞主題,積極參與討論。專題三專題三真菌所需課時本專題使用2課時專題學習目標 1、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 使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使用放大鏡觀察霉菌的形態(tài)。3、 識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
9、出它們的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方式。4、 關注真菌與其他生物的關系。專題問題設計1、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真菌,它們都長什么樣?2、真菌有沒有像動植物細胞那樣的結構?3、病毒、細菌、真菌有哪些異同點?所需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 錄像,網(wǎng)絡真菌形態(tài)結構的圖片學習活動設計第一課時:實驗課觀察酵母菌和霉菌活動一:明確目的要求、清點材料用具。活動二:觀察酵母菌按實驗步驟進行操作,觀察酵母菌?;顒尤河^察霉菌1、按實驗步驟進行操作,觀察霉菌。2、試畫一個酵母菌的形態(tài)圖?;顒铀模盒〗M討論交流下列問題:1、 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有什么特點?2、 霉菌與酵母菌的形態(tài)有什么區(qū)別?活動五:完成實驗報告
10、冊第二課時活動一: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提出問題,小組交流討論1、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真菌,它們都長什么樣? 2、真菌有沒有細胞結構?(仔細觀察P115圖2.3-8)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得出正確結論?;顒佣赫婢纳顒?、課前做酵母菌的發(fā)酵實驗,學生觀察現(xiàn)象,分析探究原因。2、學生對照P115圖2.3-8中蘑菇的結構圖,辨認蘑菇的名稱,并將成熟的真菌在白紙上輕彈,觀察真菌的孢子。3、回顧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分析酵母菌、霉菌、蘑菇等賴以生活的有機物的來源,確定它們是營腐生生活還是寄生生活。4、觀察孢子萌發(fā)示意圖,理解大部分真菌靠孢子繁殖后代的生殖方式?;顒尤赫婢c人類的關系展示課前收集資料,小組討論交流
11、真菌與人類的關系。組內派一代表發(fā)表觀點,教師適時點評。評價要點1、 收集真菌的相關資料準確、有效。2、 遵守實驗室行為規(guī)范,認真操作,如實記錄酵母菌形態(tài)圖。3、 能夠正確說出真菌的結構、營養(yǎng)方式、繁殖方式。4、 正確理解真菌與人類的關系。5、組內成員圍繞主題,積極參與討論。專題四專題四細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所需課時本專題使用1課時專題學習目標 1、 說出細菌、真菌在生物圈的碳循環(huán)和氮循環(huán)中的作用。2、 關注生物圈中的細菌和真菌。專題問題設計1、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之所以能夠維持平衡,與哪些生物體的生理作用有關?2、氮氣怎樣才能轉變成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氮肥?所需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
12、, 錄像,網(wǎng)絡學習活動設計活動一:促進生物圈中的碳循環(huán)利用已有的知識(如綠色植物和動物在生物圈的作用等)分析生物圈中的碳循環(huán),找出大氣中碳氧平衡的根源,明確生物圈中各種生物間的緊密聯(lián)系,歸納出“關系網(wǎng)”,說出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和在碳循環(huán)中所起的作用?;顒佣捍龠M生物圈中的氮循環(huán)1、分析當?shù)氐霓r(nóng)業(yè)生產(chǎn)俗語(如: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等),了解包括氮肥在內的“肥料”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2、觀察P119圖2.3-11,組內討論交流以下問題:(1)“氮”在大氣中是以氮氣的形式存在的,動植物體都不能直接利用氮氣合成蛋白質,氮氣是怎樣才能轉變成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氮肥?(2)動植物的遺體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是如何轉變成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硝酸鹽”呢?(3)“硝酸鹽”類肥料又是哪種生物的作用變成氮氣回歸大氣?教師引導學生交流,使學生明確細菌、真菌在氮循環(huán)中的關鍵作用。評價要點1、 說出細菌、真菌在生物圈的碳循環(huán)和氮循環(huán)中的作用。2、 組內成員圍繞主題,積極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