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計劃總結(jié)之《5以內(nèi)的減法》聽后感》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數(shù)學計劃總結(jié)之《5以內(nèi)的減法》聽后感(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數(shù)學計劃總結(jié)之《5以內(nèi)的減法》聽后感
聽課是一種最直接的教學交流和取長補短的機會,也是不斷改進自己教學行為的良好途徑。無論是較完美的課還是稍微遜色的課,聽課者都是最大的收益者。
11月5日聽取了本校周勤老師的一節(jié)數(shù)學課,教學內(nèi)容是人教版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5 以內(nèi)的減法》。
周老師的課講得很好,我對她的第一印象是親切和藹,語音甜美,語氣充滿關愛,很適合當老師。具體來講有以下這些方面值得我學習:
1、開課有特色,很有親和力。
輕松自如的教態(tài),妙趣橫生的啟迪,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愿聽、想聽,要做、想做,真正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課初,她不是像其他老師那樣:小嘴巴(不說
2、話),小眼睛(看前面),小手臂(平平放)……而是把自己的雙手平方在自己的胸前,親切的問小朋友:“同學們,能像老是這樣坐好嗎?”學生馬上模仿老師的動作,靜靜的等待老師上課。老師可親可敬的示范,簡單的一句話,迅速集中了所有同學的注意力。周老師的目光充滿關愛和信任,自始至終保持了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在情感上與學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
2、抓住了低年級兒童愛動手愛動口的特點,注重了低年級學生數(shù)學語言的構(gòu)建。
在復習數(shù)的分解與組成的問答中,有齊答,個別答,男孩答,女孩答等多種形式。在復習5可以分成3和2,4和1等組合中,老師拍手3下,學生拍手2下;老師拍手4下,學生拍手1下,以多次拍手的方式,
3、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玩起來,在快樂的拍手氛圍中輕松愉快的復習了5的分解與組成。
在學具演示、操作中,小棒是低年級兒童建立數(shù)學模型的基本學具,周勤老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學具操作的時候,讓學生先拿出5根小棒,然后拿掉兩根,還剩下多少根?較好的解決了學生目前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點,較直觀的顯示5-3=2的數(shù)理。
在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時候?qū)W生一直在口、手、腦并用,拍手、聽音樂、學具操作、講故事、口頭陳述等,都是低年級兒童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周老師在這節(jié)課中較好的運用了這些動態(tài)方法,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整節(jié)課學生不疲倦,有興趣,熱情高。
在教學5-3=2時,引導學生看
4、了動畫后,要求學生反復陳述動畫中的故事情節(jié):(松樹上)有5只松鼠吃松果,其中一只松鼠吃飽了,邀請另外兩只松鼠下去玩,(樹枝上)還有幾只松鼠?故事情節(jié)的反復陳述,實際上是對數(shù)學語言的反復錘煉,讓學生在動口的過程中,體會了故事中有數(shù)學,數(shù)學知識就在故事中。為數(shù)學語言的構(gòu)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有效滲透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的思想。
3、巧妙地運用了電教媒體。
周老師把課本上的主題圖,制成了動態(tài)課件,并配以歡快動聽的音樂,把靜態(tài)的圖畫變成生動活潑的畫面,在音樂中體會到了松鼠吃松果歡快的心情。鮮活的動畫,歡快的音樂,美好的故事,你能說,學生不喜歡嗎?事實告訴我們:沒有哪一個小
5、朋友會放棄這么好的情景而去貪玩。這就是信息技術、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所起的作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這種效果。
4、十分巧妙地進行了組織教學。
低年級兒童注意力極容易分散,適時、適度進行組織教學很有必要。周老師的組織教學很有特色。她沒有用程序化的語言,要求學生坐好、聽好,而是用眼神、用手勢、用示范動作提醒小朋友,與孩子配合十分默契。
5、周老師的基本功很扎實。
周老師是今年省招新老師,學歷代表了她的能力,文憑代表了她的水平。課堂中舉手投足間體現(xiàn)了周老師不一般的素養(yǎng),語言簡練,教態(tài)自然,普通話甜美富有感染力,體態(tài)語言生動富有啟發(fā)性。我感覺,周老師功底深厚,內(nèi)涵豐富,是一
6、位很有發(fā)展前途的老師。
有幾點細節(jié)與周老師商洽:
1、再多一點學具操作的有序性和目的性。
在引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的時候,學生拿出5根小棒,(拿在左手,還是右手,還是放在桌上?)然后拿走2根,(從什么地方拿走2根?)還剩下3根,(這三根在哪里?)我覺得這里要求不明確,交代不是很清楚。導致學生在操作中比較混亂,都拿在手上,拿走的與剩下的容易混淆。學具操作,一定要注意有序性,操作的順序越清楚,學生的思路就越清楚。操作中的混亂也會給思維帶來混亂。其次,周老師把學具操作穿插在例題教學之中,那就要交代清楚5根小棒分別代表5只松鼠,否則,不僅不能為教學例題服務,相反還會給人一種雜亂的感覺。
7、當然,學具操作也可以放在例題教學之后,作為鞏固性驗證性操作,也未嘗不可,但那也必須在全面完成例題教學之后進行。
2、提問的坡度不要太大。
周老師教完例題之后,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5減3等于2 ?小朋友們面面相覷,答不上來,周老師見狀,又回過頭來問:5可以分成幾和幾?學生回答:5可以分成1和4,還可以分成2和3……師繼續(xù)追問?那為什么5減3等于2 ?學生還是答不上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啟而不發(fā)或啟而難發(fā)的情形呢?我認為:①提問不恰當;②坡度太大。第一,無論是對成年人還是兒童這個問題都不適合,第二,要求一年級的學生根據(jù)5的分解與組成來回答5 減3為什么等于2很勉強,況且“5可以分成3和2”與“5-3=2”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如果要問,可不可以這樣問呢:你根據(jù)5可以分成3 和2,能想到5減3等于幾嗎?(或5-2=?),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shù)钠露炔拍芤l(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數(shù)學語言要更全面更周密一點。
周老師在引導學生反復陳述故事情節(jié)的時候,始終沒有說明白5只松鼠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有什么對象,在干什么,這是完整故事必須要交代的。如果這樣敘述:松樹上有5只松鼠在吃松果,其中一只松鼠吃飽了,邀請另外2只下去玩,樹上還有幾只松鼠?這樣就顯得更加完整。
我的意見不一定正確,僅供執(zhí)教者參考,有機會再與周老師口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