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復禮》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克己復禮》教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克己復禮教案克己復禮教案教學目標:一、通過分析重點句和完成相關練習落實文言詞句;二、通過根據(jù)每章內(nèi)容,對各章節(jié)進行歸類,及討論練習來了解孔子的“仁、禮”思想;三、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鏈接元明清的禮教思想,學會正確合理地對待孔子的“禮”,探討孔子“禮”的現(xiàn)實意義和不足。教學重點:理解孔子的“禮”“仁”教學難點:如何在翻譯、注解的情況下落實文言詞句課時安排:三課時教學過程:導入中國這個“禮”字是無法用英文中的一個字表示。在狹義上看,這個字的意思是“典禮”(Rtiuai),也是“禮節(jié)”( roriety),但從廣義上看,其含義只是“禮貌”(GoodManners),在最高的哲學意義上看,則是理想的社會秩序
2、,萬事萬物各得其宜。一、疏通文本1、同桌合作,疏通文本,要求左邊同學翻譯,右邊指正;右邊同學翻譯,左邊指正。翻譯過程中圈畫疑難問題。2、答疑:學生擺出翻譯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解答,若不能,教師予以點撥。3、檢測:投影每章節(jié)的重點字詞,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通假字:監(jiān)通:借鑒;希通稀:稀少;錯通措:放置;女通汝:你;弟通悌;與通歟詞類活用:觚不觚:名詞作動詞,像觚。必也正名乎:使動,使名正,糾正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第二個“君”、 “臣”、“子”均為名詞動用食夫稻,衣夫錦:均作動詞。文言句式主謂倒置: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有是哉,子之迂也!野哉,由也!總結(jié):感嘆句中, 主謂倒
3、置便于表達感嘆語氣。賓語前置子將奚先?為“先奚”未之有也。為“未有之也”玉帛云乎哉?為“云玉帛乎哉”狀語后置:八佾舞于庭:于庭舞八佾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于父母之懷免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予也于其父母有三年之愛 4、歸納每章節(jié)的內(nèi)容 1、要約束自己(克己) 2-3 、推崇周禮 4、要嚴守秩序,不可僭( ji n)越。 5、反對禮崩樂壞、名實不符 6、主張政治有道。 7、要“正名”(糾正與禮樂制度相違背的各種名分) 。 8、要各守本分。 9、孝悌是仁之本 10、敬愛、順從為孝。11、要為父母守喪三年以報恩 12-13:“仁”是“禮”的內(nèi)核二、探究文本(一)什么是禮?孔子為什么要推崇禮?為什么要推
4、崇周禮? 1、什么是禮?禮記禮運所載:“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解題:克己復禮:克,約束,克制。復,回歸禮,用以區(qū)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jié)儀式。 (主要指周禮) 2、孔子為什么要推崇禮?“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 婚姻疏數(shù)之交也。 ”(禮記哀公問)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一降而為“自諸候出”,再降則“政在大夫”,三降則“陪臣執(zhí)國命”,“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完全亂了套。春秋末期的禮樂崩壞有哪些例子?( 1)
5、(大夫)八佾舞于庭( 2)觚不觚程子曰: “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為虛位?!?、孔子要回歸的是什么禮呢?那里看出來?推崇周禮:“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為什么要推崇周禮?周禮是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guī)矩、儀節(jié)。其特征是將以祭神(祖先)為核心的原始禮儀, 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統(tǒng)化、擴展化,成為一整套習慣統(tǒng)治法規(guī)(“儀制”)。作為原始禮儀,它們的原型本有其極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政治作用。遠古氏族正是通過這種原始禮儀活動,將其群體組織起來、團結(jié)起來,按著一定的社會秩序和
6、規(guī)范來進行生產(chǎn)和生活,以維系整個社會的生存和活動。因之這套 “禮儀”對每個氏族成員便具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它相當于后世的法律。 到了殷、周,這套作為習慣法的 “禮儀”就逐漸變?yōu)樘媸献褰y(tǒng)治服務的專利品了。政統(tǒng)與血統(tǒng)的密切結(jié)合的等級制度,是周代統(tǒng)治制度的突出特點。實踐仁德的細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二)孔子理想中的社會秩序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秩序的最高境界,這實際就是周禮所規(guī)定的奴隸主貴族等級制度和以貴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思考:宋代儒學說克己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綱”,這
7、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克已復禮是約束自己的欲望和行為而回歸于禮,其目的和基礎是“仁”;“明天理,滅人欲”則是將克已復禮趕向了極端,無視人的存在,是無“仁”可言的??鬃又v君臣父子關系是確實強調(diào)了臣下和子女的義務,強調(diào)了臣下對君主的忠誠,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但是孔子同樣也強調(diào)了君主、父母的義務:君要行君道,父要有父道。但是后世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片面強調(diào)了君權和父權, 這種極端化的主張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極致。魏征的“十思”: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
8、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鬃铀f的“克己復禮”,是在承認個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礎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約束自己,達到“禮”所規(guī)范的要求??鬃印熬?、臣臣”的意思主要還是正名分,定等級,而漢代統(tǒng)治者則發(fā)展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宋以后,又將維護統(tǒng)治者的意志強化為“天理”,特別是明代后,更絕對否定了個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實行封建專制統(tǒng)治。文后有一則“相關鏈接”,從婦女守節(jié)的一個角度進行了深刻探索。(三)孔子主張周禮,從國家的大局看要做到:有道、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個人看要講孝弟。 1、孝與禮的關系:“孝”“弟”不僅是維系血緣關系的道
9、德準則,也是維系等級關系、避免犯上作亂、維持政治穩(wěn)定的基本保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2 )2、那么怎樣做才算“孝悌”?請看第10、11 章。(朗讀第 10、11 章,翻譯第 10 章,解釋重點詞語、句子。)孔子提出了為孝的兩個主張:(1)色,有事時子女為父母效勞,有酒食時讓父母吃食,這并不是真正的孝, 真正的孝是能在父母面前始終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 2)守喪三年。對于守喪三年,孔子和宰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結(jié)合這則文字, 你認為宰我是怎樣一個人?對于守 個 ,你是怎么看的?宰我:
10、不注重表面形式;他敢于 提出自己的建 ,思 活 ,好學深思,是一個具有自己獨特的 解的人。守 三年:不 成。因 真正的 念 永 人的內(nèi)心,有 候流于形式的 西常常表示人將要 忘;再 盡孝道更 在人活著的 候。 成。父母 養(yǎng)子女辛勤付出何止三年,從 胎十月,到哺育周年,再到上學求知, 父母的付出可 多矣,我 守 三年完全 ; 然人死無魂,但是我 只求安心?!?欲靜而 不止,子欲養(yǎng)而 不待”, 有一天父母將離你而去。父母辭世后,守 三年,是一種 的回 。 3、儒家 孝的 述。孝者,畜也。禮 子游 孝。子曰:“今之孝者,是 能養(yǎng)。至于犬 ,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 乎?” 政孟懿子 孝, 子曰:“無 。
11、”樊 御,子告之曰:“孟 子 孝于我,我 曰:無 ?!狈?曰:“何 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政孝者三:大孝尊 ,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曾子孝子之至,莫大于尊 。孟子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 以喜,一 以 ?!弊釉唬骸叭隉o改于父之道,可 孝矣?!弊釉唬骸案改冈?,不 游。游必有方。”曾子曰:“敢 子從父之令,可 孝乎?”子曰: “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 身不陷于不 。故當不 , 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 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 孝乎?”于禮有不孝者三事:阿意曲從,陷 不 ,一不孝也;孟子子曰:“事父母幾 , 志不從,又敬不 , 而無
12、怨?!?里仁孔子說:“侍奉父母,他們?nèi)粲羞^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xù)操勞而不怨恨?!痹釉殴希`斬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于曾皙曰:“向也參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聞之,知其體康也??鬃勇勚?,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nèi)?!痹砸詾闊o罪,使人請于孔子。子曰: “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cè),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 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孔子家語 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中庸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jīng)父母全而生子,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禮記(四)探究:在孔子看來,禮和仁是什么關系?在孔子看來, “禮”,是一種制度、 規(guī)范,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