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澤林鎮(zhèn)澤林中學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16課《社戲》(第1課時)教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湖北省鄂州市澤林鎮(zhèn)澤林中學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16課《社戲》(第1課時)教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社戲(第一課時)教學目標:了解作者魯迅品味關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理清故事情節(jié),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教學重點:理解本文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教學難點:理解本文結尾“豆” 與“戲”的評價贊美。課前預習1、給多音字注音組詞省(xng) (shng) 相( xing) (xing)殼( k ) ( qio ) 泊(b ) (p )2、給形似字注音組詞較 ( ) 篙 ( ) 絮 ( ) 楫 ( )皎 ( ) 蒿 ( ) 恕 ( ) 揖 ( )狡 ( ) 嵩 ( ) 怒 ( ) 輯 ( )3、作者介紹,整理到書上。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
2、人。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二 自主學習快速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脈絡,把我小說的內容。1 說小說由哪三個部分構成,并說出主題部分,主題部分的內容可以分為哪幾層?小說由“看戲前” “看戲中” “看戲后”三部分組成,其中,“看戲中”是主題部分,可以分為四層: 1 看戲前的波折2 看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3 看戲4偷吃羅漢豆2 按照上一題的三個部分,給課文分段,概括主要情節(jié),并指出哪些是想寫,哪些是略寫第一部分,第1-3看戲前第一層,第一段,寫隨母親歸省,小
3、住平橋村第二層,第二段,交代鄉(xiāng)間生活的小朋友。第三層,第三段,寫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第二部分,4-30 看戲中第一層,4-9 看戲前的波折的二層,10-13 看戲途中的見聞感受第三層 14-22 在趙莊看戲第四層 23-30 看戲后歸航,偷蠶豆吃。第三部分31-40 看戲后第一層,31-39 看社戲次日的情形,以及六一公公送豆的事第二層40 抒發(fā)“我”的感受。其中,戲前波折、夜航途中看戲,歸航偷豆是祥寫,其余是略寫。3 文章是寫什么時間的事情? 請從課文中找出依據(jù)。夏季 春末夏初三 合作探究1 從文中看,“我”是在什么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小橋村的?小說以第一自然段的前兩句話首次交代了時間、背景
4、,由此能推斷出“我”隨母歸省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 社戲,吃到羅漢豆。2 平橋村為什么是我的樂土?這里人情淳厚,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是公共的。在這里可挖蚯蚓,釣魚蝦,放牛,不必讀難懂的書,充滿了童真之趣。還可以去看社戲。偷吃羅漢豆不但不挨罵,還受到夸獎。這兒有濃郁之鄉(xiāng)土氣息,景色優(yōu)美,就是有以上原因,所以平橋村是我的樂土。3 本篇題為“社戲“ ,重在敘寫去看戲,前面這些在平橋村的一把把樂事由什么作用?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xiàn)出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 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
5、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 放牛 已是樂趣甚濃,為寫最大樂事,看戲做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課堂檢測。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寫法,描寫了“我”少年時在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戲_的一段經(jīng)歷,生動刻畫出一群_淳樸可愛、善良無私_的農(nóng)家孩子形象,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情誼。2、這篇小說中最有詩意的地方,是 _月夜行船 、 船頭看戲 、 月下歸航_這些充滿水鄉(xiāng)生活鄉(xiāng)生活氣息的畫面。作者以細膩生動的語言,詳寫了行船_、看戲和歸航。3、在括號內填上恰當?shù)年P聯(lián)詞語。我們年紀都相仿,( )論起行輩來,( )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 )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們是朋友,( )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4、根據(jù)課文內容,選出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B )A小說寫船頭看戲的感覺,表現(xiàn)“我”對社戲的陶醉;寫月夜歸航的情景,表現(xiàn)孩子們歡快的心情和搖船的本領。B小說的標題是“社戲”,這就點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戲”,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筆墨來寫社戲的內容。C課文成功地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雙喜和六一公公。D這篇小說中,月下行船、船頭看戲、月夜歸航這三個片段寫得富有詩情畫意,充滿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生活氣息。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