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應用體驗之旅 第四節(jié) 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練習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doc
-
資源ID:3894993
資源大小:40KB
全文頁數(shù):6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版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應用體驗之旅 第四節(jié) 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練習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doc
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一、基礎知識1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猶豫)B大戒于國,出舍于郊 (房屋)C巡狩者,巡所守也 (打獵)D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建造)解析:A項,“豫”,游樂;B項,“舍”,居住;C項,“狩”,巡視。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項是()A謂其臺曰靈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 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C舉疾首蹙而相告曰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D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 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解析:A.均為代詞,他的。B.介詞,在;介詞,向。C.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折。D.介詞,用;連詞,表順承。答案:A3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組是()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今王田獵于此暴見于王今之樂由古之樂也從獸無厭謂之荒天子適諸侯曰巡狩予及女偕亡ABC D解析:說悅;田畋;由猶;厭饜;女汝。答案:D4下列各項不含有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A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B而此獨以鐘名C外連衡而斗諸侯 D賢者亦有此樂乎解析:A.“王”名詞作動詞,“做王,稱王”;B.“名”名詞作動詞,“命名”;C.“斗”使動用法,“使斗”。答案:D5下列句子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例句:今王鼓樂于此。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民欲與之偕亡。C王語暴以好樂。 D何以能田獵也?解析:A、D均為賓語前置句。B為正常句式。C與例句均為狀語后置句。答案:C二、閱讀理解(一)課內閱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69題。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痹唬骸昂脴泛稳纾俊泵献釉唬骸巴踔脴飞?,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痹唬骸芭c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則齊國其庶幾乎(表揣測)B今王田獵于此 (假如)C暴未有以對也 (正確)D獨樂樂 (娛樂)解析:C項中“對”,回答。答案:C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B.C.D.解析:A.語氣詞,表揣測語氣;介詞,引出對象,不譯。B.均為語氣詞。C.最痛苦的地步;極盡。D.表反問;表推測。答案:B8下列關于選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以欣賞音樂和田獵為例,先說不與民同樂會遭百姓厭棄,再談與民同樂就會得百姓愛戴,形象表達了他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B孟子善于使用對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淺出地闡發(fā)出來,達到了很好的說理效果。C孟子以對話的形式切入論題,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增強了文章的故事性與感染力。D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完全符合當今構造和諧社會的社會理想,我們要徹底繼承下來。解析:孟子的這種思想在當今社會的確有其積極意義,但也有局限性,其“與民同樂”的根本目的是維護他心中理想的封建秩序。答案:D9如何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答:_答案:孟子描繪了由于國君追求享樂不惜勞民傷財,致使百姓生活艱難、妻離子散而引起百姓怨聲載道的畫面。指出原因在于國君只追求自己的享樂,致使民生凋敝,希望國君能關心百姓疾苦,與民同樂。(二)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痹唬骸叭艄讶苏?,可以保民乎哉?”曰:“可?!痹唬骸昂斡芍峥梢??”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痹唬骸笆切淖阋酝跻?。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痹唬骸巴鯚o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梁惠王上)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說,談論)B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吝嗇)C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對感到奇怪)D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掩飾)解析:D項中“隱”意為“痛惜,哀憐”。答案:D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B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C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D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解析:“之”后省略了介詞“于”,不能斷開,排除A、D;“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句意不通,排除C。答案:B12下列對本文文意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會不知道他們的事跡,但孟子意在勸說齊宣王行仁義稱“王”,而不是靠武力稱“霸”,所以推說不知而轉換了話題。B當齊宣王問“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時,孟子回答得簡短肯定,不容置疑,這樣就一下子激起了齊宣王探究的興趣,為下面的進一步勸說打開了局面。C孟子引用齊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為了說明齊宣王不忍殺生,有惻隱之心,而這正是“仁”的開端。但這個故事是孟子虛構的,所以他委婉地說“聞之胡龁曰”。D孟子在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實質上就是他一貫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用“不忍”的說法對此做了深入淺出的闡述。解析:C項“這個故事是孟子虛構的”錯,是確有其事。答案:C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然則廢釁鐘與?譯文:_(2)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譯文:_答案:(1)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2)老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臣確實知道大王是于心不忍??!參考譯文: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呢?”(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孟子)說:“可以?!?齊宣王)說:“根據(jù)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fā)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問)道: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您說:哪能廢棄呢?用羊來替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齊宣王)說:“有這事。”(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了。老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臣確實知道大王是于心不忍??!”(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頭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fā)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換它。”(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三、語言表達14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今天為什么還要讀中國古代經典,我想主要是為了文化傳承的需要。_,那么閱讀代表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繼傳統(tǒng)的一種必要的方式。然而其意義又不止于此。就個人的修養(yǎng)而言,閱讀文本經典是使閱讀者經歷一番文化濡化的過程,_。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得比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較少的人,_。朱熹就說過,讀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人變化氣質。很多人都發(fā)生氣質的變化,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就會隨之發(fā)生變化。答案:如果你不想完全拋棄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它可以不知不覺地改變人的氣質其氣質風度是截然不同的15歸謬法是指為了反對某個錯誤觀點,先假設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然后用類推方式得出荒謬的結論,使該觀點不攻自破的論證方法。請仿照下面例句,另寫兩句話,來反映某個錯誤的看法或觀點。要求:符合歸謬邏輯方法,句式基本一致,語言簡潔。例句:如果說流行的就意味著是受大眾歡迎的,那么流行感冒就是受大眾歡迎的了。答:(1)_(2)_答案:(1)如果語言是生產資料并能夠創(chuàng)造財富,那么夸夸其談的人就是百萬富翁了。(2)如果知音越少代表著作品的水平越高,那么誰也不懂的東西就是世界上的絕世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