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單元 考點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即時演練-人教版高三歷史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單元 考點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即時演練-人教版高三歷史試題(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導與練】(通用版)201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單元 考點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即時演練
一、選擇題
1.賈誼在《治安策》中指出:“高皇帝(漢高祖劉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惠至渥(wò,優(yōu)厚)也。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庇纱?賈誼建議漢文帝( )
A.實行“推恩令” B.鞏固漢初分封的格局
C.削弱地方封國勢力 D.實行郡縣制加強集權
解析:C 題干說的是“賈誼建議漢文帝”,而“推恩令”是漢武帝實行的,所以A項錯誤;材料中“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說
2、明賈誼反對分封,B項錯誤;C項的表述符合材料的邏輯;材料中沒有郡縣制的信息,D項結論無法得出。
2.(2014太原模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存在著一個特殊的社會等級——士,位居庶民之上,是當時對知識分子的稱呼,后來,士與卿大夫合二為一,出現(xiàn)了“士大夫”的稱謂和階層。其緣起是( )
A.秦國實行軍功制 B.科舉制度興起
C.實行察舉制選官 D.程朱理學興起
解析:B 從字面上看士指的是知識分子,卿大夫指的是官員,士大夫階層就是指專門為做官而讀書考試的知識分子階層,故B項正確。A、C、D三項與士大夫階層的含義無關,故錯誤。
3.宋人尹源說:“弱□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諸侯維之也?!币罁?jù)
3、所學知識,“□”所指的朝代是( )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C 由節(jié)度使安祿山、史恩明發(fā)動的安史之亂(755年)使唐由盛轉衰,但最后還是依靠各路節(jié)度使才平定了判亂,最后到907年才亡。由此可見,衰也“諸侯”,維之也“諸侯”,故C項符合題意。秦朝是一個短命王朝,且秦朝沒有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A項錯誤;漢朝分西漢與東漢,西漢的七國之亂并未使西漢削弱,東漢變?nèi)跏怯捎谕馄菖c宦官的專權,所以B項錯誤;宋朝吸取唐的教訓,加強中央集權,沒有出現(xiàn)地方割據(jù),D項錯誤。
4.(2015德州月考)中國古代實行君主集權于上、行政體制分權于下的權力制衡體制,它包含兩種專制模式,一是實行集體
4、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體制之外另設機構,以達到分權的目的。下列選項包含這兩種專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
B.漢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設立軍機處
C.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設置內(nèi)閣制
D.明朝設置內(nèi)閣制;清朝設立軍機處
解析:C 集體宰相制度強調(diào)宰相之間的監(jiān)督、牽制,體制外另設機構強調(diào)分權。三省六部制和宋朝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都是集體宰相制度,中外朝制度、內(nèi)閣制及軍機處都是體制外另設機構,故C項正確,A、B、D三項錯誤。
5.據(jù)統(tǒng)計,明代曾任內(nèi)閣大學士的共有161人,其中經(jīng)殿試中進士的有157人,占96.3%。157人中又
5、有131人經(jīng)翰林院入閣,占大學士總數(shù)的80.03%??梢? )
A.從明代開始政府成了士人政府
B.明代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
C.科舉高第入翰林,是進入內(nèi)閣的主要途徑
D.明朝內(nèi)閣大學士位高權重
解析:C 士人政府形成于兩漢時期,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體現(xiàn)的是內(nèi)閣人員的組成情況,與科舉制是否完善沒有關系,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反映在內(nèi)閣人員組成中,科舉出身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故C項正確;題干材料沒有說明內(nèi)閣大學士的權力大小,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
6.(2014西安檢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6、唐)孟郊《登科后》
材料二 最初的考試完全是綜合性的,強調(diào)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漸漸地,這些考試集中于文體和儒家正統(tǒng)觀念。最后結果是形成一種制度:從理論上說,官職之門向一切有才之士敞開,但實際上卻有利于那些有足夠財力進行多年的學習和準備的階層。這并不意味著,統(tǒng)治中國的是世襲貴族階層,相反,是一個由學者組成的統(tǒng)治集團即文人學士集團,他們?yōu)橹袊峁┝艘环N贏得歐洲人敬佩的有效穩(wěn)定的行政管理。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蕓臺四部添新庫,秘殿三年學老郎。
——(唐)趙嘏《韻府》
(1)材料一中反映的現(xiàn)象與哪種選官制度相關?唐詩繁榮
7、與其有何
關系?
(2)根據(jù)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該選官制度的特點及產(chǎn)生的政治
原因。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科舉制的綜合分析能力。第(1)問據(jù)“(唐)孟郊《登科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舉制;科舉制通過讀書考試做官,推動向學風氣,擴大詩人群體,同時詩賦也是考試的內(nèi)容,二者共同促進了唐詩的繁榮。第(2)問“特點”可從選官途徑、考試內(nèi)容、選拔范圍、影響等角度梳理概括;“產(chǎn)生的政治原因”可從主觀目的、客觀情況、歷史選官制度問題等角度進行分析。第(3)問找出詩句中的關鍵詞“長策”及“盡白頭”的具體所指及喻意,并簡要對喻意評述即可。
答案:(1)制度:科舉制。
關系:科舉制以詩賦取士,提高文人地位,促進唐詩繁榮。
(2)特點:用考試選拔人才;考試內(nèi)容以儒家經(jīng)義為主;考生來源廣泛;打破特權階層對官職的壟斷。
原因: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士族沒落;依據(jù)門第選官的制度已不適應社會的需要。
(3)理解:科舉制度把讀書、應考、做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使天下讀書人整日埋頭苦讀,禁錮思想,加強統(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