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14 后赤壁賦課件 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
14 后 赤 壁 賦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寫作背景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fēng)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三年了?!伴L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fēng)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站立在江邊赤壁之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了“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前赤壁賦。三個月之后“十月之望”,蘇軾再游赤壁,寫下了前赤壁賦的姊妹篇后赤壁賦。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1.注字音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2.識通假(1)反而登舟(“反”通“返”,返回)(2)俛而不答(“俛”通“俯”,屈身,低頭)3.解多義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4.辨活用(1)適有孤鶴,橫江東來(東:名詞作狀語,從東面)(2)履巉巖(履:名詞用作動詞,登上)(3)掠予舟而西也(西:名詞用作動詞,向西飛)(4)顧而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5)草木震動(震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震動)5.分古今(1)是歲十月之望古義:農(nóng)歷十五。今義:向遠處看。(2)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古義:形容聲音響亮悠長。今義:聲音突然中止。(3)予乃攝衣而上 古義:提起。今義:拿,吸取。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6.明句式(1)步自雪堂(介賓短語后置)(2)復(fù)游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3)蓋二客不能從焉(省略句)(4)問其姓名,俛而不答(省略句)7.積名句(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2)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3)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稼說送張琥)(4)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贈劉景文)(5)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蝶戀花春景)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8.記常識文賦:賦體的一類。“文”指古文。即相對駢文而言的用古文寫的賦,也指相對排賦而言的不拘駢偶的賦。文賦是以賦的結(jié)構(gòu)、古文語言所寫作的韻文。北宋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古文運動,繼承韓、柳革新的傳統(tǒng),反對宋初盛行的西昆派駢偶文風(fēng),進一步鞏固了古文取代駢文的文學(xué)語言地位,擴大了古文的文學(xué)功能。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賦這一賦體發(fā)展得更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有歐陽修的秋聲賦和蘇軾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1.“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至“以待子不時之須”。點評寫泛游之前的活動,包括交代泛游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游所作的準(zhǔn)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游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問話。面對著“月白風(fēng)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寫了景,敘了事,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zhuǎn)入正文,可東坡卻“節(jié)外生枝”地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了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彩。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2.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翻譯長江的流水發(fā)出聲響,陡峭的崖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點評短短四句,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fā)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江山不可復(fù)識”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寫的基礎(chǔ),展現(xiàn)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畫。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3.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翻譯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頭上,登上如虬龍的古樹。攀上鷹隼筑巢的高處,俯視水神幽深的宮殿。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一聲長嘯,像刀突然破物的聲音,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fēng)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里令人畏懼,不可久留。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點評這一段寫“我”攀峭壁登危巖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見聞感受?!奥摹薄芭薄熬帷薄暗恰薄芭省薄案边@一連串動詞寫出我欲一覽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沖動感和興奮勁兒,表現(xiàn)出“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率真與執(zhí)著。“二客不能從”反襯我特立獨行的姿態(tài),油然而生一種自負、自豪感。接著寫登高望遠、仰天長嘯的瀟灑出塵的舉止,以及觸景而生的悲情、恐懼?!扒娜弧薄懊C然”“凜乎”將情感的波動層層遞進地表現(xiàn)了出來。由樂及悲而怖,這是一處起伏。繼而寫登舟隨波逐流,聽其止休的散漫、從容,又復(fù)歸于平和恬淡,這又是一處起伏。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4.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翻譯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點評文章以浪漫的夢境收束全文。所謂道士化鶴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覺其虛無,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最后八個字表露出作者內(nèi)心的迷茫,內(nèi)涵極為豐富。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1.在游赤壁的過程中,作者何以會由最初的“樂”轉(zhuǎn)向稍后的悲嘆與沉重?提示(1)季節(jié)不同,景物相異客觀環(huán)境讓人觸景生情。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麗、平寧悠遠轉(zhuǎn)為冬季的陰暗壓抑、險峻肅殺,如:巉巖、蒙茸、虎豹之石、虬龍之木、棲鶻之危巢、馮夷之幽宮、風(fēng)起水涌等。景物的陰森恐怖讓作者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環(huán)境,沒有出路的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對世事轉(zhuǎn)瞬變遷感慨不已,從而聯(lián)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頃刻間經(jīng)歷了由地方長官到階下囚的異變。(2)只身一人登山,無友人相伴(二客不能從焉)主觀的精神寂寞。此時此刻的孤寂與下獄烏臺,貶謫黃州前后險惡困窘、獨立無援的處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無告。獨游的豪興變?yōu)榧ぴ?的悲哀,悲哀無法抑制,于是長嘯。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2.蘇軾為何偏偏夢見道士化鶴,醒來又去追鶴?提示作者寫自己夢見所遇道士化身為鶴,這一情節(jié)表現(xiàn)了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騰入自然,將自己升華而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曠達之思。此時孤鶴、道士、作者已經(jīng)三位一體。夢是一種追求,但是現(xiàn)實所追求的未必能獲得。“不見其處”表明作者內(nèi)心面對前途、理想、抱負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無跡可求,以此結(jié)尾意味深長。蘇軾常常在儒家的積極入世和道家的消極避世之間徘徊困惑,這種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復(fù)雜感情的真實體現(xiàn)。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3.本文作為一篇賦體文,描寫內(nèi)容主要是什么?在語言表達上有何特色?提示這篇賦,著筆的重點是山,描寫的是以山、水、木、石為主體內(nèi)容的冬景,月和水為山的陪襯,全篇以寫景敘事為主。本篇寫景幾乎全用白描,語言清新自然,無華但傳神,簡潔而意足,給人以清朗透辟之感。全文散文氣息濃郁,在寫景的同時自然抒情,一切景語皆情語,水乳交融。但音律依然有韻文的鏗鏘,具有駢儷的特色,當(dāng)屬典型的“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