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15 春夜宴 諸從弟桃李園序課件 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
15 荔 枝 賦 并 序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1.連線作者張九齡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曲江)人,唐代政治家、文學(xué)家。開元年間任丞相。為“開元之治”做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zhì)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襲的六朝綺靡詩風(fēng),貢獻尤大,對嶺南詩派的開創(chuàng)起了啟迪作用,被譽為“嶺南第一人”。有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2.寫作背景開元十八年,張九齡轉(zhuǎn)任桂州刺史、充嶺南道按察使。因為他為人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因而時常遭李林甫等人的排擠,其內(nèi)心自然也有諸多凄苦、不快和無奈,聯(lián)系眾多仁人志士連遭貶謫,正義不能伸張的苦悶和憤慨,他有感而發(fā),寫下荔枝賦并序,托物言志,排遣胸中的塊壘。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1.注字音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2.解多義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3.辨活用(1)陋下澤之沮洳(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陋,鄙視)(2)不豐其華,但甘其實(豐、甘: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豐碩/使甘甜)4.分古今每至季夏,其實乃熟古義:它的果實。今義:實際上。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5.明句式(1)援蒲桃之見擬,亦古人之深疾(判斷句)(2)信雕盤之仙液,實玳筵之綺繢(判斷句)(3)豈一座之所榮,冠四時之為最(判斷句)(4)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賓語前置)(5)與彼亦何以異也(賓語前置)(6)弱年遷累,經(jīng)于南海(介賓短語后置)(7) 雖受氣于震方(介賓短語后置)(8)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數(shù)之湘橘(介賓短語后置)(9)夫物以不知而輕,味以無比而疑(被動句)(10)終然永屈(被動句)(11)柿可稱乎梁侯,梨何幸乎張公(被動句) 走進作品基礎(chǔ)練習(xí)6.積名句(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2)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賦得自君之出矣) 1.“南??こ隼笾ρ伞敝痢捌垷o深知,與彼亦何以異也”。點評此段交代為荔枝作賦的緣由。荔枝“百果之中,無一可比”,卻生活在偏遠之地,無人了解,無人賞識。就如同仁人志士雖滿腹經(jīng)綸,卻無用武之地。作者盛贊荔枝,就是盛贊有才德的仁人志士;寫荔枝的不幸遭遇,就是暗喻仁人志士的不幸遭遇。這種托物言志的寫法使文章內(nèi)容、主旨表現(xiàn)得含蓄而蘊藉,比直接抒情更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美感。作者先介紹荔枝的產(chǎn)地、果實,重點突出果實的味道,并與葡萄、龍眼作對比,說明它的與眾不同。然后點出“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為后文“夫物以不知而輕,味以無比而疑,遠不可驗,終然永屈。況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無譽之間,茍無深知,與彼亦何以異也”的議論設(shè)下伏筆。寫彭城劉侯也頗有深意,劉侯因“弱年遷累”而得見荔枝,其暗示之意極為明顯:荔枝的命運與被貶謫者的命運是相通的。最后順理成章地點明荔枝的象征意義,照應(yīng)前文, 抒發(fā)了作者連遭貶謫、正義不伸的苦悶和無奈。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2.聞?wù)邭g而竦企,見者訝而驚仡。心??梢灶梅?口爽可以忘疾。翻譯聽說的人心里歡喜企望,見到的人驚訝得抬起頭來。(吃了荔枝)心頭憤怒也可以平息,嘴里清爽得可以忘記疾病。點評用人們的感受來間接描寫荔枝的甘美及價值。聽說者企望,見者驚訝,生氣者可消怒,生病者可忘疾,作者把荔枝描寫得無與倫比,足以引起讀者的向往、喜愛之情,當(dāng)然是有深意的。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翻譯荔枝那么尊貴,可以推薦用來祭祀宗廟;又那么珍貴,可以進貢給王公進食。但路途遙遠,荔枝無法被運往內(nèi)地,宮禁幽深,荔枝也無法被送進宮廷。點評此句以物喻人之意更加明顯。先極言荔枝之尊貴、珍貴,后用無法運往內(nèi)地、無法進入宮廷暗示仁人志士不被賞識、正義不能伸張,無奈之情溢于言表。3.夫其貴可以薦宗廟,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門九重兮曷通?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1.本文的寫作緣由是什么?提示“況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無譽之間,茍無深知,與彼亦何以異也?”即為不被人發(fā)現(xiàn)賞識,不能施展才華的文人士子鳴不平。2.最后一段是什么內(nèi)容?和前文有什么關(guān)系?提示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現(xiàn)荔枝珍奇的基礎(chǔ)上,寫它完全可以被進獻給宗廟王公,但因生于偏僻遠地,受山川阻隔而難于被“貴人”所知。這段是對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貴人”發(fā)現(xiàn)賞識自然而然地引出對那些不被“貴人”發(fā)現(xiàn)賞識的文人士子命運的哀嘆,由物及人,體物寫志。 句段點評自主探究3.本文在選材方面有何特色?提示荔枝是作者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歷來為文人所吟詠。它是一種色、香、味俱佳的果品。品種繁多,營養(yǎng)豐富,藥用價值極高,被譽為“果中皇后”“百果之王”。但是在文中卻僅充士大夫文人的口腹,不能盡其所用。顯然,作者找到了荔枝與仁人志士的契合點,為荔枝鳴不平即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叫屈,也是對當(dāng)時社會不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大膽質(zhì)疑。所以,表面寫荔枝,實際寫人才;表面不溫不火,實則怒火中燒。就張九齡本人而言,因受李林甫等人的排擠而遭貶,對文中荔枝的命運體會是最深的,因而選擇用荔枝來表情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