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必修5人教版9.《說”木葉“》同步練習(xí) 3(新人教必修5)
-
資源ID:1391829
資源大?。?span id="msb0l0o" class="font-tahoma">113KB
全文頁數(shù):3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5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yù)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語文:必修5人教版9.《說”木葉“》同步練習(xí) 3(新人教必修5)
一、指出下列詩句的作者與出處:1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作者出處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作者出處 3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作者出處 4,秋風(fēng)吹木葉,還似洞庭波。作者出處 5葉密鳥飛得,風(fēng)輕花落遲。作者出處 二、請補足下列詩句的上下旬:1秋月照層嶺, 。(吳均谷柳惲)2 ,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3柔條紛冉冉, 。(曹植美女篇)4日暮風(fēng)吹, 。(吳均青溪小姑歌)5 ,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三、鑒賞下面一首古詩:詠 蟬 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注: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風(fēng)三年(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西陸:指秋天。 南冠:指囚徒。 玄鬢:指蟬。試從思想內(nèi)容、表達技巧方面鑒賞這首詩。答案:一、1屈原 九歌 2謝莊 月賦 3陸厥 臨江王節(jié)士歌4王褒 渡 河北 5蕭綱 折楊柳二、1寒風(fēng)掃高木 2高樹多悲風(fēng)3落葉何翩翩 4葉落依枝 5無邊落木蕭蕭下三、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濤人借對蟬的吟詠,抒發(fā)了自己雖有高潔的品性,但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還被誣陷入獄,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的思想感情。唐詩中的“柳”柳,姿態(tài)婀娜,搖曳多姿,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常用來作為抒情言志的對象。唐詩中的詠柳佳作更是不可勝數(shù)。其中當數(shù)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xiàn),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fēng)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tài)。在唐朝詩人中,對柳最有感情的當數(shù)李尚隱了。在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贈柳詩描繪春柳風(fēng)姿: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fēng)流極,來當婀娜時。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把谟场薄皡⒉睢睂懥蛎骰虬?、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fēng)流”“婀娜”寫柳的體態(tài)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而柳是寫秋日之柳: 曾逐東風(fēng)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同是詠柳,詩人卻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其對春柳繁華的欣喜之情、愛惜之情;寫秋柳,則表現(xiàn)詩人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詠柳,在唐詩中常被用以賦別。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在賦別詩中,詩人一般以折柳相贈惜別。如戴叔倫的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施肩吾的折楊柳: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而雍裕之的江邊柳則別出新意: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臨風(fēng)立馬圖”,又是詩人的自畫像:半朽臨風(fēng)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而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絆惹春風(fēng)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xué)不成。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皇帝及其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3第 3 頁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