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七年級語文上冊 課外古詩四首《夜上受降城聞笛》課件 新人教版.ppt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學習目標,1、通過朗讀,理解詩意及詩歌的意境,并背誦課文2、學習詩歌所用的表達技巧3、體會戍邊戰(zhàn)士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重點),(難點),走進詩人李益,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廣德二年(764)隨家遷居洛陽。大歷四年(769)進士,授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尉。多次從軍邊塞出任幕僚,脫離軍府后漫游江淮,入長安歷任中書舍人、集賢殿學士、右散騎常侍等職,終于禮部尚書銜。中晚唐的重要詩人,尤以七言絕句和邊塞詩著稱。,李益(公元748829年),了解題材邊塞詩,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qū)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fā)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以及表達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的詩作稱之為邊塞詩。邊塞詩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將領或隨軍文官之手。通過對古戰(zhàn)場的艱辛生活和自然風光的描寫表達思鄉(xiāng)之情以及保家衛(wèi)國的高尚情操。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李益、李白等。,初讀知詩意,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愿為了防御突厥,在黃河以北筑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霜,管,鄉(xiāng),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西南?;貥贩寮串?shù)厣椒濉R蛔?quot;回樂烽":指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蘆管:笛子。一作"蘆笛"。,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xiāng)。,再讀品意境,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xiāng)愁情的名作。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鄉(xiāng)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詩歌筆法簡潔輕靈,意韻深雋,曾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合作探究,探究:這首詩為什么被天下傳唱,究竟好在哪里?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呢?請以“我覺得寫的好,通過描寫/角度(或運用手法,營造了/寫出了/表達了”的句式說話。,學法指導:小組討論交流,圈、點、勾、劃法篩選有效信息,予以概括,每組派小組代表起來回答??梢酝ㄟ^描寫、修辭、抓關鍵詞、感官、情感等角度賞析,示例:如我覺得“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寫的好,通過環(huán)境描寫,描繪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shù)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沙似雪,月如霜,寒氣襲人空寂慘淡,悲慘凄涼的心境,吹蘆管,幽怨哀愁,實寫,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望鄉(xiāng)之情的沉重和急切),虛寫,比喻,環(huán)境描寫,直接抒情,聽覺,明結構,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寫得有色有聲有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烽火臺、沙漠、高城、月色,構成了征人思鄉(xiāng)的典型環(huán)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fā)起征人無限的鄉(xiāng)思。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xiāng)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xiāng)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jīng)蓄勢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回旋,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xiāng)的鏡頭加以表現(xiàn),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夏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齊讀曉手法,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于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詩歌最后攝制征人望鄉(xiāng)的特寫鏡頭,非常醒目地點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拓展延伸訴情感,如果你是戍邊將士面對此情此景,你會想些什么?請發(fā)揮你的想象,動筆寫一寫。,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2、把這首邊塞詩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