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年級語文上冊 識字(一)3《口耳目》知識拓展 從象形到形聲的發(fā)展素材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一年級語文上冊 識字(一)3《口耳目》知識拓展 從象形到形聲的發(fā)展素材 新人教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從象形到形聲的發(fā)展
象形字是古中國構造漢字的基礎。記事畫圖是漢字的起源,古人造出的早期漢字,大多是象形字。象形就是模仿世界萬物的形狀外貌,把它們抽象成圖案的一種造字方法。比如熊熊燃燒的“火”,蜿蜒流淌的“水”,峰谷交錯的“山”,這些字就直接脫胎于圖畫。再例如,太陽是圓的,可圓圓的東西很多,古人于是在圓的中間加上一點以示區(qū)別,后便成了今天的“日”。月亮也是圓的,可不能再畫一個圓吧,那么月亮有彎月的時候,古人就用月牙兒表示月亮,一輪彎彎的月牙兒,畫出來又美又逼真,隨著歷史的前進,文化的進步,彎彎的月牙兒演變成了今天的“月”。
古代先民對自己生活相關的動植物也大多是用象形造字的。這些象形字
2、的歷史演變,讓人聯(lián)想到中國農牧業(yè)社會經歷了一個多么漫長的歷程。開始,古人的象形字是實物逼真的模仿,圖形惟妙惟肖。但是后來這些圖畫逐漸變成了線條,失去了逼真的外形。我們今天仍然依稀能從“禾”字的頭上“看”到古時的谷穗兒。從“果”字的頭上“找”到累累果實。從“瓜”字的輪廓聯(lián)想到攀延的瓜蔓以及“瓜”字中間那懸垂的成熟瓜兒。
象形的“象”字本身,也就是動物“大象”的圖畫。原始人類把大象畫出來,人們一看就知道是長鼻子的“象”。象是動物中最大的,也是特征最為明顯的,所以也容易畫得比較“象”。后來,“象”字就發(fā)展為“象什么”的“象”,又引申為“想象”一詞。
許多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刀
3、”字是典型的象形字,它代表先民們狩獵和打仗的主要武器。倘若需要用文字表達的東西不是刀的整體,而是刀的開了口的部位,怎么辦呢?于是,人們便是在“刀”字最鋒利的地方加上一點,指出那里才是“刃”。
中國古代先人是極其聰明、富有智慧的。對一些較為抽象的事物,沒法用象形字畫出來的字,他們使用“指事”的法兒來表現。如有一個謎語說:“上不在上,下不在下,打一漢字”,其謎底就是中文數字“一”。數字也屬于這一類沒有原形可臨摹的漢字,但這“一”這一短橫又有著豐富的含義。它是地平線,如“旦”字,是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間,那么就是早上的意思。它又是標準線,為了表示“上”,就在“一”的上面加個短橫,明確指示“
4、上”就在這個部位;“下”則在“一”的下面加一短橫,“下”也就在這個地方。它又代表天際,如“天”如何表示?人生活在天之下,在“人”字的頭頂上指出那高深莫測的地方就是“天”。此外,樹木的“木”字已經有了象形,那么在“木”的樹梢處加一橫,叫作“末”,在“木”的樹根處加一橫,叫作“本”。成語說的“本末倒置”,其本意是指樹木栽反了,在后來的表述中,意義就有了發(fā)展,應用的地方就有了很多。
象形字和指事字或者勾畫了某一形體的輪廓,或者在輪廓某處加上指示性的符號。這種由獨立形體組成的漢字又叫“獨體字”。當象形字和指事字所造之字不足以表達豐富多姿的漢語言時,我們祖先想出了更巧妙的方法,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
5、來湊出一個新的意義。這樣造出的新字,已開始脫離了象形文字的羈絆,向表意文字的方向進化,于是它們被稱為“會意字”。
會意字用來表示人們的各種活動比較方便。如“休”字是表示人依在樹上休息。“囚”字是表示把人關在牢籠里。倆人相背而坐是“北”字,“北”的原意是“違背”,打仗沒有前進反而后退,這就是“敗北”。倆人相隨的樣子是“從”字。人的兩腳交叉,一前一后叫做“步”;兩腳跨過水流就是“涉”。人的手可以用象形表示,用手在上方摘樹上的果實也就是“采”;用手抓耳朵是“取”,這是因為部落戰(zhàn)爭結束后,必須從被殺的敵人頭上割“取”耳朵,以便論功行賞。把“采”與“取”合起來組成“采取”一詞,這是后人的發(fā)展,已和古人
6、造字的原意相去甚遠了。
還有一些漢字是象形,指事、會意也無法表現的,如自己的“自”,其實的“其”,容易的“易”字等等。古人需要使用它們的時候,想畫又畫不出來時,他們又發(fā)明了“假借”,即借用同音漢字來表示。
許慎對“假借”所下的定義為“本無其字,依聲托事?!薄耙住弊直緛硎且粭l蜥蜴形狀的象形字,所指的就是這種爬行動物,可是后來被容易的“易”借走,原意的“蜴”反而要加個蟲旁。其實的“其”在甲骨文里還作簸箕形,文的本意就是“箕”,被“其實”借走不還后,只好在原來的“其”字的頂上添一個竹字頭。“自”字的甲骨文象人的鼻子形狀,它本來就是“鼻”的古字,同樣由于假借的原因,“鼻”字現在反而需要增加許多筆畫
7、。
假借字能夠有效地表示抽象的概念,擴大了漢字的應用范圍,但這種方法本身并沒有造出新字,它同“六書”中的“轉注”一樣,都屬于一種“用字”方法。
象形、指事、會意,僅用圖形方式構造漢字畢竟十分有限,而且構字困難重重。利用語音關系“假借”也帶有很大局限性,當新字奪去了原字的字形,那就必須再造一個字。文字是語言的記錄形式,要求字能表示它的發(fā)音,如果任憑同音同形而不同意義的字大量存在,勢必影響到漢字的準確性。我們的祖先在這些矛盾面前,又發(fā)明了形聲字。
形聲字由兩部分組合而成:一為形旁,代表字義;一為聲旁,表示字音。它既延續(xù)了其它造字法的圖形示意,又順應了漢語的發(fā)音要求。這是古代的一大空前絕后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漢字結構發(fā)展成為形聲字,標志著漢字結構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