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蠶變了新模樣 1教學反思 教科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1-2022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蠶變了新模樣 1教學反思 教科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1-2022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蠶變了新模樣 1教學反思 教科版反思一:通過對上一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復習使學生對蠶的前一段時間的生長過程,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的過到本節(jié) 所學的內(nèi)容蠶寶寶變了新模樣。 在學習新知的時候,我主要圍繞著兩個活動進行,第一個活動圍繞著“蠶寶寶變成了什么樣”進行。在活動之前我首先讓學生想象一下,蠶寶寶把自己裹在蠶繭里到底會變成什么樣,學生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見,然后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蠶寶寶變成了蠶蛹,再組織學生對蠶蛹進行細致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在學生觀察蠶蛹的變化的過程,注意蠶寶寶和蠶蛹的比較,發(fā)現(xiàn)蠶蛹的身體特點。另一個問題是蠶變成蛹以后,還會不
2、會變成其他形狀做出猜測。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當學生對蠶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來進行第二個活動對“蠶繭的觀察”。在這一活動中,我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對蠶繭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觀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第二步指導學生拉蠶絲活動。這一活動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我對拉絲方法做了適當?shù)闹笇?。在兩個活動完成以后,再對所學知識做以適當拓展。學生通過做這個實驗不僅親眼看到了蠶絲的如何制成,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這種科學方法的魅力,讓學生深深地感到,我們的養(yǎng)蠶活動不僅僅是一次科學研究活動,它也是一次對“蠶文化”的深刻體驗。反思二:1.觀察蠶蛹,發(fā)現(xiàn)蠶蛹的體形
3、粗短,像一個紡錘,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讓學生了解蠶蛹還有生命,要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會動.2.觀察蠶繭個蠶絲,指導學生進行拉絲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蠶絲的長度和質(zhì)地,了解抽取蠶絲織成絲綢的可能性.在課堂上,學生都不太了解蛾子,我讓他們看書本的范圖,再進行詳細講解,讓他們了解蠶的這種形態(tài)叫做蛾.把它和蝴蝶蜻蜓做比較讓他們找出不同處和相同處來,從而對蛾子有詳細的了解,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們進行了拉絲活動,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非常好.最后我告訴他們抽取蠶絲織成絲綢是我國的偉大發(fā)明. 附送:2021-2022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蠶變了新模樣 2教案 教科版(一)背景和目標 本課的教學重點
4、是觀察蠶蛹和蠶繭,所以教學活動最好在蠶吐絲后幾天進行。蠶結(jié)繭后經(jīng)過2天一3天,就會變成蛹。相信對于沒有養(yǎng)過蠶的學生,在觀察蠶吐絲結(jié)繭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激動人心的發(fā)現(xiàn),需要和同學交流,也有很多問題急切地想要知道為什么。例如,蠶為什么要做繭把自己包起來,繭里面的蠶變成什么樣子了?這個時候,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說出自己的疑問很有必要。同時,蛹是蠶的另一種形態(tài),讓學生觀察蛹是否還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蠶的幼蟲時期相似,哪些是新發(fā)育出來的部分,對下面的教學及認識蠶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 本課內(nèi)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觀察蠶蛹;第二部分是觀察蠶繭和蠶絲。 科學概念 .變蛹前的蠶是蠶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幼蟲,蛹是
5、蠶生長發(fā)育過程的另一個形態(tài)。蛹的外形和幼蟲區(qū)別很大。 .蠶蛹被繭包裹,繭能起到保護蛹的作用。 .蠶繭是由一根絲組成的,蠶絲可以織成絲綢或被加工成各種絲織品。 過程與方法 .觀察、猜測和描述蠶蛹和蠶繭。 .估計蠶絲的長度和抽取蠶絲。 .用畫圖、語言文字記錄和交流觀察結(jié)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對動物研究的興趣。 .理解人類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環(huán)境,并可以通過技術(shù)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對我國古代勞動人們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及對世界做出的貢獻表示敬佩和自豪。(二)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蠶繭,放大鏡,小剪刀,手電筒。教師演示器材:熱水,小碗,竹簽,絲綢制品。(三)教科書說明 第一部分:觀察蠶蛹
6、本課的活動是先觀察蠶蛹,再觀察蠶繭。繭在外面,蛹在里面,為什么要先觀察蠶蛹呢?這是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的?因為外面的蠶繭學生已經(jīng)看見,而里面的蠶蛹卻看不見,這就更增加了學生對它的好奇。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活動在學生的強烈求知欲中進行,所以先安排學生觀察蠶蛹。另外,觀察蠶蛹也是本課的重點活動。對蠶蛹的觀察主要圍繞教科書上提出的五個問題進行。 (1)蛹的外形和蠶有什么不同? (2)還能找到眼睛和足嗎?身上的環(huán)節(jié)還在嗎? (3)蛹會動嗎?它的身上長出了什么東西? (4)在剪開的繭里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發(fā)現(xiàn)。 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的重點是蠶蛹的身體與蠶進行比較,突出蛹是蠶的
7、幼蟲階段和成蟲階段的過渡,既保留有幼蟲時期的特點,又有成蟲時期的特點。 剪開繭觀察,蠶蛹的體形粗短,像一個紡錘,分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很小,長有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腹足、尾足消失。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jié),從第27個腹節(jié)兩側(cè)都有發(fā)達的氣門。蠶蛹的身體與蠶比較,身體縮短,顏色由白色變成了深褐色,還能找到眼睛和胸足,身上的環(huán)節(jié)減少,腹部的足消失,但氣門還在。已有翅的雛形,長出了復眼,出現(xiàn)了觸角。 第三個問題的實質(zhì)是蠶蛹還有生命嗎?答案是蛹還有生命,因為蛹一般情況下不動,但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會動。 其他發(fā)現(xiàn),繭里還能發(fā)現(xiàn)蠶吐盡絲后化蛹之前蛻下的皮等情況。 最后的推測是蛹還會變化嗎?它會變成
8、什么模樣?希望學生的推測能以一定的觀察事實作為依據(jù)。 第二部分:觀察蠶繭和蠶絲 這個活動分兩步進行。 第一,對蠶繭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觀察,測量繭的長度,統(tǒng)計全班同學的蠶繭大小、顏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蠶繭,它們分別長多少,寬多少?這個活動的日的意義在于對蠶繭有一定的認識。蠶繭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蠶繭的大小和重量與蠶的生長發(fā)育有關(guān)。只有精心地飼養(yǎng),蠶才能結(jié)出又大又好的繭。蠶繭的顏色告訴學生天然的蠶繭顏色是有限的,這樣才為后面科技人員利用科技手段,培養(yǎng)出彩色的蠶,吐出彩色的絲,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埋下伏筆。 第二,指導學生進行拉蠶絲的活動。養(yǎng)蠶、抽取蠶絲織成絲綢,是我國的偉大發(fā)明之一
9、?;顒拥囊饬x在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蠶絲的長度和質(zhì)地,了解抽取蠶絲織成絲綢的可能性。學生在前面觀察蠶吐絲的時候,可能對蠶絲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當時注意力都集中在蠶是如何吐絲結(jié)繭的,對蠶絲可能沒有過多的注意。 拉蠶絲的活動,對學生來說,既感到新奇,又覺得有趣。方法并不難,“把蠶繭放在熱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簽把絲頭挑出來,繞在紙板上”等。這個活動使他們對我國勞動人民的發(fā)明有更多的認識。蠶絲為什么要繞在紙板上,是為了便于計量蠶絲的長度。 現(xiàn)在人們利用科技手段,能養(yǎng)出彩色的蠶,吐出彩色的絲,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四)教學建議 為了落實觀察活動,建議本課在部分學生養(yǎng)的蠶已經(jīng)結(jié)繭后進行。在上課的前一天通知學生把
10、蠶繭帶來,還可以帶一些沒有吐絲結(jié)繭的蠶作對比用,教師也要準備一些蠶繭備用。 1.交流我們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 主要是交流蠶吐絲結(jié)繭的過程,以及蠶發(fā)生的變化。學生會自然地提出:蠶為什么要做個繭把自己包起來?繭里的蠶變成什么樣子了?從而進人新課的學習。 2.觀察蠶蛹。 蠶吐絲把自己裹了起來,結(jié)繭后就看不見蠶了。蠶變成了什么樣呢?繭里面的蠶還活著嗎,這是學生們非常好奇的問題。希望學生們能作出猜測,同時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特別是城市的學生,大部分沒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先從外部感知,搖一搖、聽一聽、照一照,然后再把蠶繭剪開來直接觀察。每組剪開1-2個蠶繭。在剪開的繭里,學生
11、應該能看到兩樣東西蠶蛹和蠶第五次蛻下的皮?!霸诩糸_的繭里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是提醒學生不要忽略了觀察蠶第五次蛻下的皮。 接著判斷蠶蛹是不是活著的?活著的標準是什么?可讓學生自己討論。然后讓學生用手輕輕拿著蛹的身體,用軟的東西觸摸它,用手電筒照射它,或發(fā)出聲音等,看看會不會有反應。需要提醒學生們注意的是,不能傷害了蠶蛹。 對蠶蛹的觀察內(nèi)容,教科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重點是:蠶蛹的身體與蠶比較。在比較時,應該先認真觀察蛹,并用文字和畫圖詳細記錄其特點,然后再和蠶進行比較。如果還有沒有吐絲結(jié)繭的蠶,可以對照觀察,如果沒有,只有把前面的觀察記錄(畫下的蠶及文字),和現(xiàn)在的蛹進行比較。在觀察過程
12、中要認真、細致。最后教師一定要強調(diào),在蠶的一生中,蠶是幼蟲,蛹是蠶生命的另一個發(fā)展階段。 教學中,還應鼓勵學生們發(fā)現(xiàn)、提出更多的問題。比如蠶第五次蛻下的皮到底是什么時候蛻下的?應該是蠶吐完絲化蛹之前蛻下的。 最后要讓學生把蠶蛹放回繭中去,因為蠶繭對蛹起到了保護其不受外界不良條件影響的作用。當然如果有學生要專題研究蠶繭的作用,觀察裸露蛹以后會不會變成蠶蛾就另當別論了。 3.觀察蠶繭和蠶絲。 對于蠶繭外形特點的觀察應該說沒有困難,重點是估計一個蠶繭的絲有多長,并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估計也應該有一定的依據(jù)和合理的方法。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比如可以根據(jù)蠶繭的大小、厚薄進行估算。先
13、測量出蠶繭的縱周長和橫周長是多少,平均周長是多少,再根據(jù)剪開的蠶繭觀察其厚薄,估計大約蠶絲繞了多少圈,然后用平均周長乘以圈數(shù)。當然這個估計的結(jié)果會和實際相差很遠,但結(jié)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估計應該有一定的依據(jù)和合理的方法。 接下來的活動就是實際測量一個蠶繭其蠶絲的長度。要測量蠶絲的長度就要把絲抽出來,抽絲的方法學生一般是想不出來的,教師可讓學生模仿教科書第28頁學生對話中的方法去做。為了少“犧牲”一些蠶蛹,這個活動不一定每個小組都做,教師要給學生做思想工作,把幾個小組合并成一個大組,每個大組抽一個繭的絲。抽絲活動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可在課外繼續(xù)抽。 關(guān)于養(yǎng)蠶抽絲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栽桑養(yǎng)蠶的悠久歷史,以及絲綢之路,等等,教師可通過多媒體介紹給學生。教學中還可以出示一些絲綢制品給學生欣賞。 學生手里的蠶蛹,不久將會陸續(xù)地變成蠶蛾,為了能讓蠶蛾及時配上對,可告訴手里只有少量蠶的學生,待蠶蛾出來后,可以把它和其他同學的蠶蛾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