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4課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學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word
【高一美術組】
第4課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學案〕
一、 學習目標
:初步了解中、西描繪景物體裁美術作品的審美理想與創(chuàng)作手法的不同。
2.情感目標:進一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點。
二、 本課重點與難點
: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的觀察方法與“三遠〞表現(xiàn)特點;中國繪畫表現(xiàn)空間的“虛實相生〞手法。
西方風景畫焦點透視的根本原理。
: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表達。
三、 自主學習:
1、中國宋代畫家王希孟的〔 〕,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空間表現(xiàn)手法和精細的筆法,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
2、17世紀荷蘭風景畫家霍貝瑪?shù)摹? 〕,畫面中一條道
2、路向縱深延伸,以〔 〕技巧描繪景物、天空和遠方地平線,使觀者感到自己正步入畫中村莊。
3、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 〕〔清、石濤〕,畫家將游歷自然山水觀察得來的形象融記在心,再以畫家的〔 〕和〔 〕去整理、升華,進而使自己的審美心境通過畫面中的山水形象得到抒發(fā)表現(xiàn)。
4、西方畫家將自然景物作為研究分析的客觀對象,追求一種〔 〕的、〔 〕的空間效果。
5、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建筑家和雕塑家勃魯奈斯總結出〔 〕的根本規(guī)律,用以幫助畫家們在平面中實現(xiàn)對空間深度效果的如真摹仿。
6、北宋郭熙在
3、《林泉高致》中的“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 〕。自山前窺山后,謂之〔 〕。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 〕。〞
7、元代倪瓚《漁莊秋霽圖》采用〔 〕法,分近、中、遠三景。
8、北宋X寬的〔 〕描繪了北方山川的雄壯之美。
9、創(chuàng)造〔 〕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藝術傳統(tǒng)中最主要的特點。
10、鑒賞中國山水畫的兩個要點:一是用心體味畫家是如何在畫面上〔 〕組織山水形象的〔 〕,從而形成意境之美的總體效果;二是鑒賞揣摩畫家〔 〕、〔 〕、〔 〕的藝術技巧。
四、要點講解:
1、觀察方法和表現(xiàn)手法的比擬
4、
觀察方法
表現(xiàn)手法
中國山水畫
從各個角度“游動地〞觀看、欣賞
散點透視
1、 三遠法
2、 虛實相生
外國風景畫
固定一點靜止地觀察和描繪自然山水
焦點透視
近高遠低
近寬遠窄
透視,是繪畫和其他造型藝術的專用術語。畫家在作畫的時候,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正確地表現(xiàn)出來,使它們具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這種方法叫透視法。
視點:畫者眼睛所處的位置。
散點透視: 散點透視也叫“移動透視〞是中國畫的透視原理。散點透視的視點是移動的。可以是多個,畫家觀察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受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jù)需要,移動著立足點進展觀察,凡各個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都可組織
5、進自己的畫面上來。
焦點透視:焦點透視:是一種單視覺的觀察方法,在觀者眼中,視野中的景物因不同的角度和距離而變形,愈遠愈小,借助焦點透視,畫家可以在平面的畫布上獲得如真如幻的視覺效果。
正方體的透視圖:
三遠法:
“高遠〞,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遠〞。而是:“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也有一種說法叫作“蟲視〞,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處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視平線也根本上處在畫面的下端,用來描摹崇山峻嶺再適宜不過了。北宋X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運用高遠法的典型佳作。
“深遠〞如此是“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意思就是借給觀眾
6、一雙千里眼,看得到萬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濃縮在畫面的尺寸之間。至于視平線如此多處于畫作的上端,類似于現(xiàn)在說的“鳥瞰〞。元代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一派群山莽莽、溪澗回轉(zhuǎn)的無限風光,無疑都是拜深遠法所賜。
“平遠〞的視平線如此處在畫面的中間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即:“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元代倪瓚的作品多呈現(xiàn)出這樣的視覺效果,像他的《漁莊秋霽圖》,三段式構圖,表現(xiàn)出太湖的云水朦朧,精致悠閑的小景山水。平遠的優(yōu)勢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鐘靈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畫面上來。
意 境追求意境的表現(xiàn)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局部,所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常以意境美取悅于人。?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
7、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中國傳統(tǒng)繪畫意境的產(chǎn)生,說到底是畫面氣與勢的營造,筆與墨的經(jīng)營,實與空的置換,心與物的交融。?中國畫的意境,就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它能使欣賞者通過聯(lián)想產(chǎn)生共鳴,思想感情受到感染。??意境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被稱為“畫之靈魂〞。?.對"意境"美的普遍關注和仲愛,使得中國畫升華為藝術的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脫離了對"意境"美的多方面探究,中國的繪畫就只能停留在技術的或者是對自然的簡單模寫上.一幅畫如果沒有意境,就不能引人入勝、發(fā)人深思、使人產(chǎn)生共鳴
意境是人與自然、物與人、情與景的統(tǒng)一。
8、
2、中國山水畫與風景畫的創(chuàng)作理念、工具材料的不同
追求如真如幻、空間深遠的視覺美景,歌頌美好的大自然。
創(chuàng)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抒發(fā)自己的詩意情懷。
西畫多用平頭筆,如油畫筆、刮刀等,調(diào)和油、油畫顏料等
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
?3、作品介紹
《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jù)卷后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與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tài)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
《鄉(xiāng)間村道》這幅如今已成為古
9、典風景名畫,描繪的是一條極為普通的泥濘村路,上面印著許多深淺不同的車轍,兩旁排列著細而高的樹木,彼此參過失落,既是十分對稱的又是富有變化的。小道的另一頭,一個村民正牽著一頭牲口站著,在右邊的一條叉道上,有兩個一邊談話一邊走著的農(nóng)村婦女;右側近景上是一塊種植園,一個農(nóng)婦在修剪枝條。地平線較低,天空留出的位置就多了,畫家有更多的可能去描繪云蒸霞蔚的美麗的上空。這樣一幅看來平淡無奇的畫面,何以有這么大的藝術魅力呢?
你看,成行的樹枝是錯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樹叢與種植林疏密相間,在遠處,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頂,右旁是兩幢高頂茅舍,這一切都經(jīng)過畫家的精心構思。嚴格的透視消失點,把觀眾的心情也帶向遠處。
10、
《干草車》是康斯太勃爾田園風景畫的代表作。約翰?康斯太勃爾約翰?康斯太勃爾〔1776-1837〕是英國浪漫派風景畫的代表畫家之一。畫面上絢麗多變的色彩、真實的描繪和濃郁的抒情筆調(diào)都令人陶醉。在他的畫中,細碎的色塊并置形成了和諧的比照關系,色彩間有一種微妙的振動效果。
《溪山行旅圖》是X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杰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xiàn)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早春圖》畫面
11、描寫的是早春即將降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蘇,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整幅畫用筆勁健、精練,筆法生動多變,用墨清潤秀雅,氣格幽靜清曠而又渾厚。郭熙長于作大幅,善于表現(xiàn)高遠、深遠、平遠空間和四時朝暮的變化,其構圖奇變、畫面內(nèi)容之豐富的特點,在此幅畫中尤可得見?!对绱簣D》細微處有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情趣盎然,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該畫有著明確的紀年,畫面左側題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筆。〞下有“郭熙筆〞長方朱文印—方。鈐蓋作者印章,這在北宋的畫中是很少見的。
《漁莊秋霽圖》近處坡石上植數(shù)株枯木,中景不著一筆,空闊平淡,是為湖水,遠處
12、山坡如帶,境界蕭疏,空曠中含有孤傲之氣,被視為元畫逸品的代表。
五、達標練習:
1、比擬以下兩幅作品,如下選項中說法正確的答案是〔 〕
〔一〕 〔二〕
A. 兩幅作品原作都屬于風景畫
B. 圖一原作采用焦點透視法,圖二原作采用散點透視法
C. 與圖二相比,圖一原作描繪的景象更真實生動,藝術水平高
D. 兩幅作品原作均運用色彩真實地描繪客觀的自然景象
2、如下圖是宋代畫家X寬的一幅中國山水作品《溪山行旅圖》,對這幅作品描述正確的答案是〔 〕
A、既有水遠山長,又有高遠、深遠之境的長卷作品
B、真實的刻
13、畫出我國北方山川的壯美
C、與展子虔的《游春圖》是同一時代的作品
D、是一幅表現(xiàn)江南民情風俗的山水畫
3、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并非沒有令人煩心的現(xiàn)實,譬如社會動蕩、經(jīng)濟蕭條、農(nóng)田被焚等等,但在風景畫《干草車》中,這一切均不在視野之內(nèi)。如下說法不正確的答案是〔 〕
A、 這是一幅具象藝術的油畫作品
B、 B、它所呈現(xiàn)的是藝術美而不是自然美
C、作者是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莫奈
D、這幅畫展現(xiàn)了一幅人們在土地上生活、勞作與恬美的自然和諧無隙的美景,至今魅力依舊
4、《溪山行旅圖》是何人所作
A、梁楷 B、X寬 C、齊白石 D、米芾
5、下面作品屬于國畫中的山水畫的是〔 〕
A B
C D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