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2教學案:第一單元 第3課 區(qū)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Word版含答案
《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2教學案:第一單元 第3課 區(qū)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Word版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2教學案:第一單元 第3課 區(qū)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Word版含答案(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3課_區(qū)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一、 四大經濟區(qū)的形成 1.劃分依據:司馬遷依據漢代經濟分布的特點,將全國劃分為四大經濟區(qū)。 2.構成 (1)山東經濟區(qū)、山西經濟區(qū): ①特征:屬于黃河流域,是傳統(tǒng)的農業(yè)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開發(fā)較早,人煙稠密。 ②地位:經濟實力強,長期居于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 (2)江南經濟區(qū): ①特征:江南地勢復雜,氣候炎熱潮濕,不利于開發(fā),人煙稀少,生產技術落后。 ②地位:與山東、山西相比,經濟實力差距較大。 (3)龍門碣石以北: ①特征:氣候寒冷,土地貧瘠,是傳統(tǒng)的畜牧業(yè)或半農半牧區(qū)。 ②地位:經濟實力有限。 3.分布特點:全國的經濟區(qū)域
2、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經濟實力發(fā)展不平衡的特點。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遷 1.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 (1)時間:兩晉之際。 (2)原因:漢族統(tǒng)治階級內亂和少數民族內遷。 (3)影響:中原人口紛紛向南遷徙,黃河流域的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迅速惡化。 2.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潮 (1)時間:唐朝中葉。 (2)原因:安史之亂。 (3)影響:黃河流域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遷,南方經濟實力大為提高。 3.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三次高潮 (1)時間:兩宋之際。 (2)原因:靖康之變。 (3)影響: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遷高潮,促進了南北風俗的融合。 三、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3、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遷,不但為南方地區(qū)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也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2)南方社會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 (3)南方本來就蘊含著發(fā)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2.過程 (1)初步開發(fā): ①時間:孫吳、東晉、南朝時期。 ②表現(xiàn):初步形成了稻麥兼種、水陸互補的作物體系;耕地面積和產量大幅度增加;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進步,出現(xiàn)了建康這樣人口百萬的大城市。 (2)開始超過北方: ①時間:中唐以后。 ②原因: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經濟停滯;南方經濟全面加速發(fā)展。 (3)局面完全確立: ①時間:南宋時期。 ②原因:宋都南遷后致力于南方的經濟建設。 3.影響 (1)
4、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2)凸顯了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補的需求。 [輕巧識記] 三次人口南遷的高潮 [易錯提醒] 經濟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 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長時期是在北方。這是由歷史文化淵源、戰(zhàn)略地位、北方經濟的不斷恢復等多種歷史因素決定的。 [名師點撥] 1.中原人口三次南遷高潮的共同特點 (1)三次南遷高潮都發(fā)生在政權交替之際,統(tǒng)治階級內亂之后,政局混亂之時。 (2)都對南方經濟的開發(fā)和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推動了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2.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影響 (1)傳播了先進的經濟文化,促使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5、。 (2)促進了民族融合、國家統(tǒng)一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fā)展。特別是中原漢族遷居到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邊遠少數民族內遷到內地,使各族交錯雜居、接觸頻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豐富了各族的經濟文化生活。 (3)使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趨于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fā)、利用。南方地區(qū)土地肥沃、廣闊,三國以前人口卻極為稀少,隨著人口遷移,江南開發(fā),南方人口逐漸增多,我國人口的南北分布趨于平衡。 (4)促進了南洋的開發(fā),對世界文明發(fā)展作出了貢獻。華人外遷傳播了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積極參加居住國的開發(fā)、建設,促進了南洋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使中國的文明成果在所到國家和地區(qū)得到了共享。
6、 1.根據漢代經濟分布特點,全國劃分為山東、山西、江南、龍門碣石以北四大經濟區(qū)。 2.從魏晉至兩宋之際,北方人口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南遷,推動了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 3.兩宋時期,經濟上南強于北的局面確立,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過程完成。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一] (東晉建立后)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qū)域之內,晏如也?!貜V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 ——《宋書·孔秀恭等傳論》 (1)據材料一,分析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教你讀史] 從“無風塵之警”“民勤本業(yè)”等信息中得出社會安定和人民勤勞。 [提示] 南方社會環(huán)境相對安定;勞
7、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材料二] 中國歷代政治中心的轉移,從經線來看,總體呈自西向東的趨勢;以緯線觀之,則時南時北?!嗄弦圃诜饨ㄉ鐣泻笃谥饕腥危簳x代……宋代……元末明初…… ——《中國古代史》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信息? [教你讀史] 抓住“政治中心”等關鍵詞,認識其與經濟重心之間的關系。 [提示] 政權南移為經濟重心的南移起了帶動作用。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1)自然條件:江南地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 (2)社會環(huán)境:北方動蕩不安,南方相對安定。 (3)政府政策:南方政權統(tǒng)治者重視發(fā)展經濟。 (4)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遷,增加了勞動力,帶來先進生產工具
8、和技術。 (5)經濟因素:農作物品種交流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6)其他條件:江南地區(qū)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 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材料一]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宋史》 北宋時南方糧食的畝產量高過北方,有“吳、越、閩、蜀,其一畝所出,視他州輒數倍”的說法。 ——齊濤主編《中國古代經濟史》 (1)以上信息說明了什么? [教你讀史] 從“仰給”“高過”等關鍵詞中認識南方經濟的發(fā)展。 [提示] 南方經濟發(fā)展超過了北方,成為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材料二] 明清時期我國農學家(共72位)的地域分布狀況: 地域 江蘇 浙江 福建 山東 江西 安徽 直
9、隸 河南 陜西 四川 廣東 湖北 貴州 山西 人數 23 18 6 5 4 3 3 2 2 2 1 1 1 1 ——《從明清時期的農業(yè)科學家看農業(yè)人才問題》 (2)從材料二中可以獲取什么信息?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你讀史] 分析和整理表格中數據,認識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提示] 信息:明清時期的農學家絕大多數集中在江蘇、浙江兩省。說明:江南成為經濟文化的重心。 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1)經濟格局:促進了江南經濟發(fā)展,使之成為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2)文化重心: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斷發(fā)展。 (3)交通貿易:經濟重心的南
10、移,促進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運輸的發(fā)展。 (4)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5)民族關系: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有利于民族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的發(fā)展。 (6)生態(tài)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了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對中國古代區(qū)域經濟的認識 1.區(qū)域經濟的形成:區(qū)域經濟形成是由自然環(huán)境(包括地形、土壤、氣候、資源等)和人文環(huán)境(包括歷史文化傳統(tǒng)、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科學技術等)兩大因素決定的,是以勞動地域分工為基礎,各具產業(yè)特色的地理區(qū)域。 2.漢代四大經濟區(qū):山東、山西為傳統(tǒng)的農業(yè)區(qū)(以種植麥、粟、高粱等耐旱作
11、物為主);江南地區(qū)土地肥沃、氣候濕潤、河道縱橫,以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為主;龍門碣石以北,氣候寒冷,土地貧瘠,因此形成傳統(tǒng)的畜牧區(qū)和半農半牧區(qū)。 3.區(qū)域經濟的特點:多樣性,而且實力發(fā)展不平衡。山東、山西以農業(yè)為主,而龍門碣石以北是傳統(tǒng)的畜牧區(qū)或半農半牧區(qū),體現(xiàn)了區(qū)域經濟的多樣性。北方經濟發(fā)展快,南方發(fā)展緩慢、經濟落后,則體現(xiàn)了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征、影響及啟示 1.特征 (1)北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體現(xiàn)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往往發(fā)生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時。 (3)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4)由北向南、由內地
12、向沿海逐漸轉移。 2.影響 (1)古代中國經濟布局漸趨合理平衡。 (2)人口比重發(fā)生變化,南方人口比重不斷上升。 (3)促進民族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的發(fā)展。 (4)促進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3.啟示:政局的穩(wěn)定是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統(tǒng)治者對經濟發(fā)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于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題組一 中原人口的大量南遷 1.“北來在此安家,遠行從此啟程,八閩百越贛州推本……”這是對閩粵贛邊區(qū)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遷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定時期應為( ) A.兩晉之際 B.秦漢時
13、期 C.中唐以后 D.兩宋之際 解析:選A 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與人口遷移關系密切。這一特色的形成開始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遷移時期,即兩晉之際。 2.貞觀年間南方人口一度超過北方,成為自漢代以來長達6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的第一次。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 ) A.開疆拓土移民戍邊 B.經濟重心移至江南 C.隋唐之際北方戰(zhàn)亂 D.安史之亂北人南遷 解析:選C 經濟重心移至江南是在宋代。此時為貞觀年間,尚未出現(xiàn)安史之亂。此時南方人口超過北方主要原因是隋末唐初北方戰(zhàn)亂,人口大量南遷。 3.《宋書·志序》載:“自戎狄內侮,有晉東遷,中土遺氓,播徙江外?!倏でС?,
14、流寓比室。人佇鴻雁之歌,士蓄懷本之念,莫不各樹邦邑,思復舊井?!边@主要是說( ) A.五胡亂華,少數民族內遷 B.北方戰(zhàn)亂,北方人民南遷 C.北方戰(zhàn)亂,北方人民北遷 D.江南開發(fā),經濟逐步發(fā)展 解析:選B 材料中關鍵信息“自戎狄內侮,有晉東遷,中土遺氓,播徙江外”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遷的史實,故選B項。 題組二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4.《宋書》記載:“(南朝)地廣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边@反映了當時( ) A.南方經濟逐漸超過北方 B.南方相對安定促進經濟發(fā)展 C.南方物資
15、供給全國各地 D.南方政治清明帶動經濟發(fā)展 解析:選B 南朝時南方相對安定,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促進了南方的開發(fā),但南朝時期經濟重心仍然在北方,故B項正確,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南方政治清明,也沒有體現(xiàn)出其物資供給全國,故C、D兩項錯誤。 5.據統(tǒng)計,唐前期興修的163項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項。唐后期興修的101項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項,其中江南道占49項。這種變化表明唐代( ) A.政府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 B.南北經濟出現(xiàn)失衡的態(tài)勢 C.江南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 D.經濟重心呈現(xiàn)轉移的趨勢 解析:選D 題干中強調的是唐代前期和后期南北方興修水
16、利工程分布的情況有所不同,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興修數量多,而唐代后期則是南方水利工程興修數量多,這說明南方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xiàn),故D項正確。 6.據《史記》記載,漢中期以前,江南“地廣人稀”,百姓“無積聚多貧”,而據《宋書》記載,南朝前期江南已經“地廣野豐”,“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 B.經濟重心的進一步南移 C.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播 D.江南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 解析:選C 從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經‘地廣野豐’”,“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經濟得到發(fā)展,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戰(zhàn)亂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
17、方式和技術,故C項正確。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32分) 1.《戰(zhàn)國策·趙策》中“六國從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關以害山東矣”,賈誼《過秦論》中“山東豪俊,逐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的“山東”是指今天的( ) A.山東省 B.崤山、函谷關以東 C.太行山以東 D.中原地區(qū) 解析:選B 注意材料中的“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關以害山東”。戰(zhàn)國時除秦外,六國都在崤山、函谷關之東,故稱六國為山東。由此可知“山東”是指今天的崤山、函谷關以東地區(qū)。 2.根據統(tǒng)計:若以秦嶺-淮河為界,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戶數占全部人口戶數的77.5%,南方占22.5%;按
18、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之戶數,北方約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戰(zhàn)亂,南方政局相對穩(wěn)定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發(fā)展與進步 D.南方統(tǒng)治者實施仁政 解析:選A 題干材料反映了西漢時期,北方人口在全國所占比重大大超過南方,而宋代則相反。人口地域分布的變化反映了經濟重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從西漢至北宋,北方時有戰(zhàn)亂發(fā)生,南方則相對穩(wěn)定。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江浙地區(qū)是在( ) A.秦漢 B.隋唐 C.兩宋 D.明清 解析:選C 秦漢時期經濟重心在關中;隋唐時期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南宋時期,經
19、濟重心正式南移;明清時期,經濟重心已完成南移。 4.下表摘編自《傳統(tǒng)農業(yè)時代的災荒風險和糧食安全》。據此可以推知,秦漢至隋唐時期( ) 朝代 糧食畝產水平 (市斤) 全國耕地面積(億市畝) 總面積 北方 南方 秦漢 117(全國) 5.72 魏晉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南方地區(qū)逐漸開發(fā) B.北方經濟盛極而衰 C.南北經濟趨向平衡 D.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解析:選A 據表格信息可知從糧食畝產水平和全國耕地面積變
20、化情況,南方地區(qū)較北方地區(qū)有明顯上升,故A項正確。 5.下圖為西漢至元朝我國西部地區(qū)(含川陜地區(qū))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圖,對此圖解讀不正確的是( ) A.兩次人口增長高峰都處在封建王朝的持續(xù)統(tǒng)一時期 B.第一次人口下降與戰(zhàn)亂有關 C.兩次人口增長高峰都與政治中心所在地有關 D.第二次人口下降推動了經濟中心的南移 解析:選A 從圖示看出第一次人口增長高峰在西晉,但西晉只是短期統(tǒng)一,與A項“持續(xù)統(tǒng)一”不符。第一次人口下降時期始于南北朝時期,長期戰(zhàn)亂;圖中兩次人口增長高峰時期其都城分別為洛陽和長安;第二次人口下降始于安史之亂,大量北民南遷,中國經濟中心開始南移。 6.自南宋
21、起,江浙地區(qū)有“財賦之地,人文淵藪”的說法,這說明( ) A.江南自古文化發(fā)達 B.經濟重心南移帶來文化重心南移 C.當時北方文化嚴重衰落 D.文化重心南移帶來經濟重心南移 解析:選B 本題較為簡單,由所學知識即可判斷出答案為B項。 7.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迅速發(fā)展,從而有“江南之為國盛矣”的贊嘆。該時期江南開發(fā)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B.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C.統(tǒng)治者推行勸課農桑等政策 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 解析:選D A、B、C三項都是推動江南經濟開發(fā)的因素,而D項則是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 8.對下圖中解讀不正確的是( ) A.政治
22、中心詩人數量眾多 B.經濟開發(fā)推動文化發(fā)展 C.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 D.新興商業(yè)城市文化繁榮 解析:選C 首先判斷圖中內容為唐朝詩人分布圖,由圖可見政治中心長安的詩人數量眾多,故A項正確;南方經濟開發(fā)、南方城市的興盛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繁榮,故B、D兩項正確;經濟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時期,且從圖中無從體現(xiàn),故C項不正確,符合題意。 二、非選擇題(18分) 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東漢后期和唐朝前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縣城數量表(單位:座) 時間 區(qū)域 東漢后期 唐朝前期 黃河流域 765 669 長江流域 342 611 材
23、料二 1127年的“靖康之變”及宋室南渡導致了中國又一次人口南遷高潮。北方廣大淪陷區(qū)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tǒng)治,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yè)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涌向南方,歸于南宋。據記載,“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幾千萬人”,以至于“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隨著北方大量勞動力和先進墾殖技術的南遷,原先的“蠻荒之地”大都變成了“魚米之鄉(xiāng)”,在風俗習慣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經濟上南強于北的局面完全確立。 (1)概述材料一中表格反映的縣城數量及分布的變化,闡釋導致變化的歷史原因。(8分) (2
24、)依據材料二回答,“靖康之變”后人口大量南遷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對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產生什么影響?(10分) 解析:第(1)問,根據表中數據不難看出數量和分布變化,注意概括時要從總的變化趨勢和局部的變化兩個方面歸結,“原因”要結合所學知識,主要從社會狀況、經濟發(fā)展、經濟重心南移等方面歸納。第(2)問第一小問,據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總結歸納;第二小問,從人口南遷的階層、規(guī)模等方面分析;第三小問,從材料二的最后一句話中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1)變化:從東漢后期至唐朝前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縣城數量總體有所增加。東漢后期,縣城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數量較少;唐朝前期與東漢后期相比,黃河流域縣城數量減少,長江流域數量增加。 原因:①這一時期,北方戰(zhàn)亂頻仍,人口大量南遷,黃河流域縣城數量減少。②人口南遷加速了南方的開發(fā),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縣城數量增加。③隋唐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縣城總體數量增加。 (2)原因:北方戰(zhàn)亂,南方社會環(huán)境相對安定;有大量可耕地。特點:遷移的人數多;階層廣;分布在南方各地。影響:為南方帶去大量勞動力和先進技術;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促進南北方文化的相互融合。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市教育局冬季運動會安全工作預案
- 2024年秋季《思想道德與法治》大作業(yè)及答案3套試卷
- 2024年教師年度考核表個人工作總結(可編輯)
- 2024年xx村兩委涉案資金退還保證書
- 2024年憲法宣傳周活動總結+在機關“弘揚憲法精神推動發(fā)改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專題宣講報告會上的講話
- 2024年XX村合作社年報總結
-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學期初中歷史上冊教研組工作總結
- 2024年小學高級教師年終工作總結匯報
-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學期初中物理上冊教研組工作總結
- 2024年xx鎮(zhèn)交通年度總結
-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學期小學語文教師工作總結
- 2024年XX村陳規(guī)陋習整治報告
- 2025年學校元旦迎新盛典活動策劃方案
- 2024年學校周邊安全隱患自查報告
- 2024年XX鎮(zhèn)農村規(guī)劃管控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