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考物理二輪專題總復習 專題11 第1課時 力學實驗課件

上傳人:無*** 文檔編號:77626086 上傳時間:2022-04-20 格式:PPT 頁數(shù):53 大小:10.76M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福建省高考物理二輪專題總復習 專題11 第1課時 力學實驗課件_第1頁
第1頁 / 共53頁
福建省高考物理二輪專題總復習 專題11 第1課時 力學實驗課件_第2頁
第2頁 / 共53頁
福建省高考物理二輪專題總復習 專題11 第1課時 力學實驗課件_第3頁
第3頁 / 共53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福建省高考物理二輪專題總復習 專題11 第1課時 力學實驗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福建省高考物理二輪專題總復習 專題11 第1課時 力學實驗課件(5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專題十一專題十一 實驗探究實驗探究1力學實驗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識點有:(1)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2)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3)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4)驗證牛頓運動定律(5)探究動能定理(6)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7)驗證動量守 2力學實驗的特點 (1)在力學實驗中打點計時器的應用非常廣泛,在七個實驗中有五個實驗用到了打點計時器涉及打點計時器及其紙帶數(shù)據(jù)分析的試題幾乎年年都考,應引起足夠重視力學實驗的創(chuàng)新也是高考的熱點內(nèi)容,實驗考查以分組或演示實驗為背景,考查對實驗方法的領悟情況,靈活運用學過的實驗方法完成新的實驗 (2)力學實驗中數(shù)據(jù)的處理,作圖法應用較多,用作圖法處理數(shù)據(jù)的優(yōu)點是直觀、簡

2、便,能有效地減少偶然誤差對測量結果的影響由圖線的斜率、截距、所包圍面積和圖線的交點等可以研究物理量之間的變化及其關系對此應多加訓練,熟練掌握 1通過實驗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 當在豎直懸掛的彈簧下掛上鉤碼時,彈簧被拉長,產(chǎn)生向上的彈力由二力平衡條件可知,鉤碼靜止時,鉤碼的重力等于彈簧的彈力當鉤碼重力增大時,彈力也增大,彈簧彈伸長量增大所以研究彈簧的彈力與彈簧伸長量之間的關系,可以轉(zhuǎn)換為探究彈簧伸長量與鉤碼重力的關系 由此可知,實驗中需測量的量有:懸掛不同數(shù)量鉤碼時彈簧的伸長量、鉤碼的重力【例1】通過“探究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長度的關系”實驗,我們知道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

3、或壓縮)量x成正比,并且不同的彈簧,其勁度系數(shù)不同已知一根原長為 L0、勁度系數(shù)為 k1的長彈簧A,現(xiàn)把它截成長為L0和L0的B、C兩段,設B段的勁度系數(shù)為k2、C段的勁度系數(shù)為k3,關于k1、k2、k3的大小關系,同學們做出了如下猜想 圖911 甲同學:既然是同一根彈簧截成的兩段,所以,k1=k2=k3 乙同學:彈簧越短勁度系數(shù)越大,所以,k1k2k2k3 (1)為了驗證猜想,可以通過實驗來完成實驗所需的器材除鐵架臺外,還需要的器材有 _ (2)簡要寫出實驗步驟 (3)圖911是實驗得到的圖線根據(jù)圖線得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與彈簧長度有怎樣的關系? 0110AALA(n)LFmgxLk12LFx刻

4、度尺、已知質(zhì)量且質(zhì)量相等的鉤碼 實驗步驟:將彈簧 懸掛在鐵架臺上,用刻度尺測量彈簧 的長度;在彈簧 的下端掛上鉤碼,記下鉤碼的個數(shù) 如 個 并用刻度尺測量彈簧的長度 ;由計算彈簧的彈力;由計算出彈簧的伸長量由 答案: 計算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 改變鉤碼的個數(shù),重復實驗步驟、,并求出彈簧A的勁度系數(shù)k1的平均值 按要求將彈簧A剪斷成B、C兩段,重復實驗步驟、.分別求出彈簧B、C的勁度系數(shù)k2 、 k3的平均值比較k1、k2、k3得到結論(說明:不一定嚴格按以上順序答題,只要條理清楚、能完成實驗的,都算對) (3)同一根彈簧上截下的幾段,越短的段,勁度系數(shù)越大(或越長的段,勁度系數(shù)越小)【評析】在物理

5、學中經(jīng)常用到圖象處理物理問題用作圖法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并得出相關的結論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高考中的重點內(nèi)容,近年來在高考中出現(xiàn)的幾率特別高在作圖時,應該根據(jù)所給出的坐標紙合理選取兩坐標軸的標度,使得圖線大致占滿整個區(qū)域,以便減小偶然誤差根據(jù)描出的點,作出平滑曲線或直線,注意所畫出的線不一定過所有點,而是應盡量使各點較均勻地分布在圖線的兩側,畫直線或曲線的過程就是取平均的過程 如圖912所示,將橡皮筋的一端固定于A點,另一端點用互成某個角度的兩個拉力F1與F2將其拉到某個位置O,換用一個拉力F替代前兩個拉力F1與F2,也把橡皮筋拉到同一位置O,此時則可以說拉力F1和F2合力的作用效果與一個

6、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若按比例作力F1、F2、F的圖示,以F1和F2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所得的合力F與F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即可驗證兩互成角度的共點力的合成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2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由此可知,實驗中應記錄與測量的是:橡皮筋被拉到的位置O,各次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大小與方向圖912 【例2】(2011江蘇卷)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彈簧測力計A掛于固定點P,下端用細線掛一重物M.彈簧測力計B的一端用細線系于O點,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結點O靜止在某位置,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A和B的示數(shù),并在貼于豎直木板的白紙上記錄O點的位置

7、和拉線的方向 (1)本實驗用的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單位為N,圖中A的示數(shù)為_ N. (2)下列不必要的實驗要求是_(請?zhí)顚戇x項前對應的字母)A應測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彈簧測力計應在使用前校零C拉線方向應與木板平面平行D改變拉力,進行多次實驗,每次都要使O點靜止在同一位置 (3)某次實驗中,該同學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A的指針稍超出量程,請您提出兩個解決辦法【解析】 (1)由測力計可讀出數(shù)據(jù)為3.6N; (2)因為只要O點受力平衡,三個力的合力為零即可,沒有必要每次都要使O點靜止在同一位置,D項符合題意; (3)減小重物M的質(zhì)量,可使測力計的讀數(shù)減小,更換量程更大的測力計也可答案:(1)3.6(2)D(3)

8、 改變彈簧測力計B拉力的大小;減小重物M的質(zhì)量(或?qū)更換成較大量程的彈簧測力計、改變彈簧測力計B拉力的方向等)3 3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 (1)判斷物體運動的性質(zhì) 根據(jù)打點的紙帶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的方法是測量每相鄰兩點間的距離,若相鄰兩點間的距離相等,則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若相鄰兩點的距離越來越大則加速,若距離越來越小則減速,若相鄰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差s2s1=s3s2=s4s3=常數(shù)(Ds=aT2),則可以判定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2)瞬時速度v的求解方法: 1nv2nnssT 2241152226335263411232221231236543212“”63

9、33,333 3()()(33 )axxaTxxa Txxa TxxxxxxaaaTTTaaaaaaaxxxxxxT加速度 的求解方法 逐差法 :從紙帶上得到 個相鄰的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則,得:,再由 、 、算出平均值就是所要測的.vtavta 利用圖象求 :求出各點的即時速度,畫出如圖的圖線,圖線的斜率就是加速度 【例3】某同學在做“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驗時,打出的紙帶如圖915所示(每兩點間還有4個點沒有畫出來),圖中上部的數(shù)字為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單位:cm)打點計時器的電源頻率為50Hz. 根據(jù)計算可得:與紙帶上D點相對應的瞬時速度v=_m/s,該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_m/

10、s2 .(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22Dv1.1755/2a91.180.01 1.930.1.18/1.9/013CEm sTEFDECDBm sCABOATm s點對應速度 ,加速度 【解析】答案: (1)如圖所示,保持小車質(zhì)量不變,改變小桶內(nèi)砂的質(zhì)量,從而改變細線對小車的牽引力,測出小車的對應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力的關系圖線,驗證加速度是否與外力成正比. 4驗證牛頓運動定律驗證牛頓運動定律 22 1 232satsaTD 保持小桶和砂的質(zhì)量不變,改變小車的質(zhì)量,測出小車的對應加速度,做出加速度和質(zhì)量倒數(shù)的關系圖線,驗證加速度是否與質(zhì)量成反比采用控制變量法用公式或測量加速度【例4】為了“探究

11、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現(xiàn)提供如圖所示的器材:A為小車,B為電火花計時器,C為裝有砝碼的小桶,D為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方形木板,實驗中認為細繩對小車拉力F等于砝碼和小桶的總重量請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消除小車與水平木板之間摩擦力的影響應采取什么做法? _. (2)在“探究加度與質(zhì)量的關系”時,保持砝碼和小桶質(zhì)量不變,改變小車質(zhì)量m,分別得到小車加速度a與質(zhì)量m數(shù)據(jù)如下表:次數(shù)12345小車加速度a/(ms2)0.78 0.38 0.25 0.20 0.16小車質(zhì)量m/(kg)0.20 0.40 0.60 0.80 1.00 根據(jù)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用計算機繪制出am圖象如圖甲所示:

12、 通過對圖象(圖918甲)的觀察,可猜想在拉車F一定的情況下a與m的關系可能是:am1、am2、am3等等,為了驗證猜想,請在圖918乙中作出最能直觀反映a與m之間關系的圖象 (3)在“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時,保持小車的質(zhì)量不變,改變小桶中砝碼的質(zhì)量,該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作出了加速度a與力F圖線如圖919 ,該圖線不通過坐標原點,試分析圖線不通過坐標原點的原因是_.919【解析】(1)把木板的右端墊高,利用重力沿木板向下的分力來平衡滑動摩擦力; (2)可以分別畫出am1、am2、am3等圖象,發(fā)現(xiàn)am1呈線性關系,這是最能直觀反映a與m之間關系的,故在圖918乙中作出am1圖象; (3)由圖9

13、19看出當加速度為0時,F(xiàn)可以不為0,說明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答案】(1)把木板的右端(或安裝打點計時器的那端)適當墊高,以平衡摩擦力(2)如圖所示(3)實驗前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1Famam明確 一定時, 和 成【評析】反比,一般作的圖象 方法一:采用如圖所示裝置,讓小車在橡皮筋作用下彈出,使小車獲得速度后沿木板勻速滑行,當用一條橡皮筋彈出時對小車做的功為W,則用2條、3條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進行第2次、第3次實驗,每次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5探究動能定理探究動能定理222W,3WvvWWvWvWvv位置釋放時,實驗中橡皮筋所做的功分別為小車獲得的速度根據(jù)打點計時器打出

14、的紙帶得到當?shù)贸鋈舾山M功和速度的數(shù)據(jù)后,以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為縱坐標,分別以小車獲得的速度 、為橫坐標,以第一次實驗時的功為單位,用描點法分別作出、曲線,分析曲線,得出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與小車獲得速度的定量關系 方法二: (1)實驗原理:和探究牛頓第二定律的原理相同 (2)實驗器材: 打點計時器,紙帶及復寫紙,小車,一端附有滑輪的長木板,小桶,細繩,砂,低壓交流電源,兩根導線,天平,刻度尺,砝碼 (3)實驗步驟及器材調(diào)整: 用天平測出小車和小桶(含砂)的質(zhì)量M和m,把數(shù)值記錄下來 把實驗器材安裝好 平衡摩擦力:在長木板不帶滑輪的一端下面墊上一塊薄木板,反復移動其位置,直至不掛砂桶的小車剛好在斜

15、面上保持勻速運動為止 將砂桶通過細繩系在小車上,接通電源,放開小車,使小車運動,用紙帶記錄小車的運動情況,取下紙帶,并在紙帶上標上號碼 改變砂和砂桶或小車中砝碼的質(zhì)量,更換紙帶,重復中操作 221221s1vvmgsm(45vv )2mM 數(shù)據(jù)處理: 選擇打點清晰的紙帶,量出某兩個計數(shù)點的距離 ,計算出這兩個計數(shù)點的速度 , ,比較和在誤差范圍 注意事項: 在本實驗中,必須平衡摩擦力,方法是將長木板的一端墊起,而墊起的位置要恰當在位置確定以后,不能再更換傾角 改變 和的大小時,每次小車開始釋放時盡量靠近打點計時器,而且先通電再釋放小車內(nèi)是否相等【例例5】某實驗小組采用圖9111所示的裝置探究“

16、動能定理”圖9111中小車中可放置砝碼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鉤碼尚未到達地面打點計時器工作頻率為50Hz.9111 (2)圖9112是鉤碼質(zhì)量為0.03kg,砝碼質(zhì)量為0.02kg時得到的一條紙帶,在紙帶上選擇起始點O及A、B、C、D和E五個計數(shù)點,可獲得各計數(shù)點到O的距離s及對應時刻小車的瞬時速度v,請將C點的測量結果填在表1中的相應位置9112表1紙帶的測量結果測量點s/cmv/(ms1)O0.000.35A1.510.40B3.200.45CD7.150.54E9.410.60 (3)在小車的運動過程中,對于鉤碼、砝碼和小車組成的系統(tǒng),_做正功,_做負功 (4)實驗小組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

17、繪出了圖中的圖線(其中Dv2=v2v)根據(jù)圖線 可 獲 得 的 結 論 是_.要驗證“動能定理”還需測量的物理 量 是 摩 擦 力 和_ . CC2s5.08v27.105.1210/0.123540/0.04OODBsscmTm sm s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關閉電源 由圖可知, 鉤碼的重力做正功,摩擦力做負功 在實驗誤差范圍內(nèi),系統(tǒng)某計數(shù)點相對點的速度的平方差跟各點到 點的距離成正比小車【解析】的質(zhì)量答案:(1)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斷開電源,取出紙帶 (2)5.080.50 (3)鉤碼的重力木板對小車的摩擦力 (4)系統(tǒng)某計數(shù)點相對O點的速度的平方差跟各點到O點的距離成正比小車質(zhì)量【評

18、析評析】“探究動能定理”是考試說明中規(guī)定必考部分實驗中兩個帶有“探究”標志的實驗之一,而實驗與探究又是新課標理念下對實驗考查的特色內(nèi)容之一,因此,同學們必須注意相關實驗題目的訓練,要在理解實驗的基礎上解決相關的問題 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在自由落體運動中只有重力做功時,物體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可以互相轉(zhuǎn)化,但總的機械能守恒利用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記錄下物體自由下落的高度h及計算出瞬時速度v,從而驗證物體在自由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的減少量DEp=mgh與物體動能的增加量DEk= mv2相等6 6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12【例例6】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

19、,某同學選擇了一條理想的紙帶,用刻度尺測量各計數(shù)點對應刻度尺上的讀數(shù)如圖所示,(O點是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第一個點,A、B、C、D、E分別是每打兩個點取出的計數(shù)點) 根據(jù)紙帶要求計算: (1)若重錘的質(zhì)量為m,則重錘從開始下落到打B點時,減少的重力勢能是_J; (2)重錘下落到打B點時增加的動能是_J; (3)從(1)、(2)數(shù)據(jù)可得出的結論是_;產(chǎn)生誤差的主要原因是_ A22BBBCBB vss/ 2T 0.070.0855 /(2 0.Emghmg OB9.8 0.104)/1.944/950m1.911mEmv / 21.944m/ 211289mB.pkBm sJm sJDD減增重錘從開始

20、下落到打 點時減少的重力勢能為 重錘下落到打 點時的速度為 則物體從開始下落到打 點增加的動能為 【解析】 ()3 可以得出在實驗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重錘重力勢能的減少等于其動能的增加,機械能守恒重錘減少的重力勢能略大于其增加的動能的:重錘在下落時要受到阻力的作用 打點計時器對紙帶的摩擦阻力,空氣阻力等 ,重錘克服阻力做功要損失一部原因是分機械能【評析】本實驗的誤差來源主要是空氣阻力和摩擦阻力對紙帶和物體做功,使重力勢能的減少量大于動能的增加量為盡量減少誤差,除了實驗操作正確、儀器選取合理外,在計算重力勢能減少量時,重力加速度g一定不要取10m/s2,沒有特殊說明要取9.8m/s2. 用如圖甲所示的

21、裝置,讓小球m1從斜槽上某一位置滾下,與放在斜槽末端的靜止的小球m2發(fā)生正碰,根據(jù)動量守恒定律應有: 7 7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111122m vm vm v 由平拋運動知識可知,只要小球做平拋運動的高度相同,運動的時間就相同,若直接用飛行時間作時間單位,小球的水平速度在數(shù)值上就等于小球飛出的水平距離,只要能滿足m1OP=m1OM+m2ON,就能驗證動量守恒定律上式中OP、OM和ON的意義如圖乙所示 【例7】(2011北京卷)如圖,用“碰撞實驗器”可以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即研究兩個小球在軌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動量關系(1)實驗中,直接測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

22、通過僅測量_(填選項前的符號),間接地解決這個問題A小球開始釋放高度B小球拋出點距地面 的高度C小球做平拋運動的射程 (2)圖中O點是小球拋出點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實驗時,先讓入射球m1多次從斜軌上S位置靜止釋放,找到其平均落地點的位置P,測量平拋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靜置于軌道的水平部分,再將入射小球m1從斜軌上S位置靜止釋放,與小球m2相撞,并多次重復 接下來要完成的必要步驟是_(填選項前的符號) A用天平測量兩個小球的質(zhì)量m1、m2 B測量小球m1開始釋放高度h C測量拋出點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別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點的位置 M 、N E測量平拋射程OM、ON (3)若兩球

23、相碰前后的動量守恒,其表達式可表示為_(用(2)中測量的量表示);若碰撞是彈性碰撞那么還應滿足的表達式為_用(2)中測量的量表示 (4)經(jīng)測定,m1=45.0g,m2=7.5g,小球落地點的平均位置到O點的距離如圖9118所示碰撞前、后m1的動量分別為p1與p1,則p1 p1=_ 11;若碰撞結束時m2的動量為p2,則p1 p2=11 _.實驗結果說明,碰撞前、后總動量的比值 為_.112ppp (5)有同學認為在上述實驗中僅更換兩個小球的材質(zhì),其他條件不變可以使被撞小球做平拋運動的射程增大請你用(4)中已知的數(shù)據(jù),分析計算出被撞小球m2平拋運動射程ON的最大值為_ cm 【解析】該實驗是利用平拋的射程表示碰撞前后的速度,做該題時應注意須測量質(zhì)量及平拋的水平位移,再由動量守恒定律求解答案:(1)C(2)ADE (3)m1OM+m2ON=m1OP m1OM2+m2ON2=m1OP2 (4)14 2.911.01(5)76.8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