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九上《1、鼎湖山聽泉》課文原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蘇教版九上《1、鼎湖山聽泉》課文原文(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蘇教版九上《 1、鼎湖山聽泉》課文原文
江輪夾著細雨,送我到肇慶。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巖,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趕到鼎湖山時,已近黃昏。雨倒是歇住了,霧漫得更開。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綠腳,齊腰以上,宛如輕紗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見,耳則愈靈。過了寒翠橋,還沒踏上進山的石徑,泠泠淙淙的泉聲就撲面而來。泉聲極
清朗,聞聲如見山泉活脫脫迸跳的姿影, 引人頓生雀躍之心,身不由己,循聲而去,不覺漸高漸幽, 已入山中。
進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脈,前后左右,草叢石縫,幾乎無處不涌,無處不鳴。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
2、,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tài),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 ; 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皮的孩子 !
山泉作嬌兒之態(tài),泉聲則是孩子如鈴的笑語。受泉聲的感染,鼎湖山年輕了許多,山徑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著一股童稚的生氣,使進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無雜塵,陡覺輕快。行至半山,有一補山亭。亭已破舊,無可駐目之處,惟亭內一副楹聯(lián)“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深得此中精神, 令人點頭會意。
第 1 頁
站在亭前望去,滿眼確是一片濃碧
3、。遠近高低,樹木枝纏藤繞,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濕綠,猶如大海的波浪,一層一層,直向山頂推去。就連腳下盤旋曲折的石徑,也印滿苔
痕,點點鮮綠。 踩著潮潤柔滑的石階, 小心翼翼, 拾級而上。越向高處,樹越密,綠意越濃,泉影越不可尋,而泉聲越發(fā)
悅耳。悵惘間,忽聞云中傳來鐘聲,頓時,山鳴谷應,悠悠揚揚。安詳厚重的鐘聲和歡快清亮的泉聲,在雨后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鐘聲來自半山上的慶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補山亭登四百余階,即可達。慶云寺是嶺南著名
的佛教第十七福地, 始建于明崇禎年間, 已有三百多年
4、歷史。
寺內現(xiàn)存一口“千人鍋”,直徑近 2 米,可容 1 100 升,頗為引人注目。 古剎 當年的盛況, 于此可見一斑。
晚飯后,繞寺前庭園漫步。園中繁花似錦,蜂蝶翩飛,生意盎然,與大殿上的肅穆氣氛迥然相異?;▍仓校瑑煽酶?
大的古樹,枝繁葉茂,綠陰如蓋 ,根部護以石欄,顯得與
眾不同。原來,這是兩百多年前,引自錫蘭國 ( 今名斯里蘭卡 ) 的兩棵菩提樹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樹下,因而,佛門視菩提為圣樹,自然受到特殊的禮遇。其實,菩提
本身并沒有什么高貴之處,將其置于鼎湖山萬木叢中,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分辨得出。
第
5、2 頁
鼎湖山的樹,種類實在太多。據(jù)說,在地球的同一緯度
線上,鼎湖山是現(xiàn)存植物品種最多的一個點,已辟為自然保護區(qū),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作生態(tài)觀測站。當?shù)氐耐靖嬖V我,鼎湖山的森林,雖經(jīng)歷代變遷而未遭大的破壞,還有賴于慶云寺的保護。而如今,大約是佛法失靈的緣故吧,同一個慶云寺,卻由于引來大批旅游者,反給自然保護區(qū)帶來潛在的威脅。
入夜,山中萬籟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聽泉,別有一番滋味。泉聲浸著月光,聽來格外清晰。白日里渾然一片的泉鳴,此時卻能分出許多層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 ; 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
漏下
6、的滴泉 ; 那厚重如倍司 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 ;
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繞過樹根,清流拍打著卵石,則輕重緩急,遠近高低,各自發(fā)出不同的音響。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在這泉水的交響
之中,仿佛能夠聽到歲月的流逝, 歷史的變遷, 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 、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律。我俯身傾聽著,分辨著,心神猶如
融于水中, 隨泉而流, 游遍鼎湖 ; 又好像泉水汩汩 濾過心田,
沖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
7、
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說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
第 3 頁
我卻道“山不在名,有泉則靈”。孕育生機,滋潤萬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
這一夜,只覺泉鳴不絕于耳, 不知是夢,是醒 ?
夢也罷。醒也罷。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鳴。
教材分析
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