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練習(xí) 新課標(biāo)人教版必修1語文 2-4《燭之武退秦師》》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同步練習(xí) 新課標(biāo)人教版必修1語文 2-4《燭之武退秦師》(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燭之武退秦師同步測試一. 基礎(chǔ)知識:1.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撤走) B. 夫晉,何厭之有?(討厭)C. 焉用亡鄭以陪鄰(增加) D.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供給)2.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B.以亂易整,不武(容易) C.許之(答應(yīng)) D.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戍守)3.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對人的尊稱) B. 夫晉,何厭之有(發(fā)語詞,不譯)C.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只有) D.吾其還也
2、(表示商量語氣,還是)4. 選出對下列多義詞釋義有誤的一項。 (1)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2)說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陳述)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說教) 秦伯說,與鄭人盟(高興)(3)辭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告辭) 停數(shù)日,辭去(告別) 不辭勞苦(推托)(4)鄙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邊遠(yuǎn)的地方) 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偏僻) 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淺陋)(5)微 則名微而眾寡(細(xì)小,輕微) 微聞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略微,稍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沒有)(6)之 輟耕之壟上(到
3、,往) 子犯請擊之(他們,此指秦軍) 是寡人之過也(的)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的)5.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詞與現(xiàn)代漢語基本一致的一項是( ) A.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B.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C.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 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B. 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C.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 亦去之7. 下面兩組句子朗讀時語氣停頓全部正確的一項分別是( )( )(1)A. 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B.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 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
4、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2)A. 君知/其難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君/知其難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 君知其/難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君/知其難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814題。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
5、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8.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 夜縋(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下來)而出 B. 越國以鄙(邊邑)遠(yuǎn)C. 行李(出使的人)之往來,共其乏困 D. 闕(使缺,損害)秦以利晉,唯君圖之9. “以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A.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B.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C.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D. 以為得之矣10. 翻譯正確的一組句子是( )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A. 您曾經(jīng)對晉君有恩,把焦、瑕兩座城池給了他,可晉君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6、,這些您是知道的啊。 等到他在東邊疆土擴(kuò)大到鄭國,就會再向西邊擴(kuò)展疆土。B. 您曾經(jīng)對晉君有恩,他答應(yīng)以焦、瑕兩城作為酬謝,可是他早晨剛渡河回國,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備您,這些您是知道的。 他已經(jīng)在東邊把鄭國作為了它的邊邑,勢必會繼續(xù)向西邊擴(kuò)展疆土。C. 您曾經(jīng)對晉君有恩,把焦、瑕兩座城池給了他,可晉君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備您,這些您是知道的。 他已經(jīng)在東邊把鄭國作為了它的邊邑,勢必會繼續(xù)向西邊擴(kuò)展疆土。D. 您曾經(jīng)對晉君有恩,他答應(yīng)以焦、瑕作為酬勞,可是他早晨剛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備您,這些您是知道的。 等到他在東邊把疆土擴(kuò)大到鄭國,就會再向西邊擴(kuò)展疆土。11. 對“越國
7、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 越過晉國而把遠(yuǎn)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 B. 越過晉國而把遠(yuǎn)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C. 越過秦國而把遠(yuǎn)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 D. 越過秦國而把遠(yuǎn)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12. 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燭之武“夜縋而出”,說明當(dāng)時鄭國的情況十分危急。 B. 從燭之武對形勢的分析中可知,晉國的實力與秦國不相上下。 C. 晉侯為了報答秦伯,曾經(jīng)答應(yīng)過給秦國兩座城池。D. 燭之武說秦國退兵的理由一共有兩條。13. 下面是對燭之武這個人物性格
8、的分析評價,其中正確的幾項是( )A. 懷才不遇,牢騷滿腹 B. 能言善辯,智能過人C. 深明大義,顧全大局 D. 巧舌如簧,挑撥離間E. 不卑不亢,善于激將 F. 無中生有,撥弄是非14. 用原文填空:燭之武臨危受命,說退秦師,表現(xiàn)出他能言善辯、智能過人。其說辭大體可分三個層次,二、三層次中又可各分兩小層意義: 第一小層:不卑不亢,引出話題: 第二小層:分析情勢,說明利害:a. 亡鄭,對晉有利: b. 存鄭,對秦有利: 第三小層:回顧歷史,預(yù)見未來: a. 過去,晉國曾過河拆橋,忘恩負(fù)義: b. 將來,晉國必貪得無厭,進(jìn)犯秦國: 三. 課外閱讀:晉文公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zhàn)于城濮,召咎犯而問曰:
9、“敵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蘩禮之君,不足于文;蘩戰(zhàn)之君,不足于詐。君亦詐之而已?!蔽墓跃谭秆愿嬗杭荆杭驹唬骸敖邼啥鴿O,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 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蔽墓镁谭钢?,而敗楚人于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 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時之務(wù)也。焉有以一時之務(wù)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聞之, 曰:“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辟p重則民移之,民移之則成焉。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
10、五,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勝而不知勝之所成,與無勝同。秦勝于戎而敗于崤。楚勝于諸夏而敗乎柏舉,武王得之矣,故一勝而王天下。眾詐盈國,不可以為安、患非獨外也。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敵眾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辦 B. 焚藪而田,豈不獲得 田:打獵 C. 反而尊賢 反:與詐術(shù)相反 D. 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 乃:僅僅2. 分別比較下列每組句子中加點的字在意義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繁戰(zhàn)之君,不足于戰(zhàn) 其成毀,其勝敗 君亦詐之而已 文公處其一A. 兩個“君”字相同,兩個“其”字不同B. 兩個“君”字不同,兩個“其”字相同C. 兩個“君”
11、字不同,兩個“其”字也不同 D. 兩個“君”字相同,兩個“其”字也相同3. 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和例句中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 B. 焉有以一時之務(wù)先百世之利者乎C. 足以霸矣 D. 君用其言而賞后其身4. 下列各句中的“所以“與文中句子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勝而不知勝之所以成A.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 B. 天地之所以養(yǎng)人者C. 而君相之所以為民計者 D.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5.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詐偽之道,今雖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 A. 欺詐作假的手段,即使現(xiàn)在勉強(qiáng)可行,以后就不會再有效果,不是長久之計。 B. 欺
12、詐作假的手段,雖然現(xiàn)在可用在偷盜上,以后就不會再有效果,不是好辦法。 C. 欺騙作假的手段,即使現(xiàn)在可用在偷盜上,以后就不會再有效果,不是長久之計。D. 欺騙作假的手段,雖然現(xiàn)在勉強(qiáng)可行,以后不會再有效果,不是好辦法。6. 眾詐盈國,不可以為安、患非獨外也。( ) A. 各種詐術(shù)充斥整個國家,不能靠它來形成安定的局面,禍患不只是外國才有的。 B. 各種詐術(shù)充斥整個國家,不能認(rèn)為是安定的局面,禍患不只是外國才有的。 C. 各種詐術(shù)充斥整個國家,不能認(rèn)為是安定的局面,禍患不只是來自國外啊。 D. 各種詐術(shù)充斥整個國家,不能靠它來形成安定的局面,禍患不只是來自國外啊7. 以下分析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13、) A. 本文作者和雍季、晉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觀點完全一致。 B. 四人的觀點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晉文公。 C. 四人的觀點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異。 D. 作者、晉文公、孔子的觀點完全一致,與雍季則有一些差異。8.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反對在戰(zhàn)爭中使用詐術(shù),否則勝了也會很快失敗。 B. 主張行賞要從百世之利著眼,而不要從一時之務(wù)著眼。 C. 主張戰(zhàn)爭可用詐術(shù),但治國要著眼于王道。 D. 主張戰(zhàn)爭以后要總結(jié)經(jīng)驗,找出取勝原因,否則勝與不勝一個樣。【參考答案】一. 1. B 2. B 3. C 4.(1) (2) (3) (4) (5) (6)5. C
14、 6. D 7.(1)A (2)D 二.8. B 9. A 10. D 11. B 12. D 13. BCE14. 第一小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第二小層:a. 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b.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第三小層:a.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b.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三. 1. C (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常用虛、實詞掌握情況。其中C項錯,“反”是通假字,通“返”, 作“回來”解。) 2. C
15、 (考查學(xué)生對一詞多義的掌握情況。C項是對的。前一“君”作“君主”解,后一“君”作“您”解,前一“其”作指示代詞那”講。后一“其”作“其中之一”解。) 3. D (考查對詞類活用掌握情況。A“竭”作使動。B“先”形作動。C “霸”名作動; D“后”作意動用,與題干中“先”用法相同。) 4. D (考查對固定結(jié)構(gòu)“所以”和所字結(jié)構(gòu)中“所”的指代意義理解掌握情況。A項、作“的根據(jù)”解。B項,作“用來的”解。C項,作:“的辦法”解。D項,作“的原因”解,與題于中“所”字同義。) 5. A (考查對文言句子理解翻譯能力?!半m”應(yīng)解釋為“即使”(情況尚未發(fā)生,表推測 性的假定),“偷”可作“現(xiàn)在勉強(qiáng)可行
16、”解。B、C、D均有錯,故選A項。) 6. C (考查目的同上;題干中“以為”應(yīng)作“認(rèn)為”解,“非獨外也”,聯(lián)系上下文作“不單單來自國外”解妥貼合理。A、B、D項均有錯,故選C項。) 7. B (考查對文言文整體閱讀能力。雍季反對對敵作戰(zhàn)用詐術(shù),作者也說“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兩人觀點一致。文公采用咎犯行詐的建議,回來行賞又把雍季列在首位,孔子對此作了充分肯定,可見孔子與晉文公觀點完全一致。故應(yīng)選B項) 8. B (考查能力同上。全文中心是一個賞字,其他均是派生的內(nèi)容,故文章原名為“義 賞”,應(yīng)選B項。) 譯文:晉文公 從前,晉文公要與楚國人在城濮作戰(zhàn),召來咎犯問他說:“楚國兵多我國兵少,
17、怎么辦才能取勝?”咎犯回答說:“我聽說禮儀繁盛的君主,對于文禮儀從不感到滿足,頻繁作戰(zhàn)的君主,對于詭詐之術(shù)從不感到滿足,您也對楚國實行詐術(shù)就行了?!睍x文公把咎犯的話告訴了雍季,雍季說:“把池塘的水弄干來捉魚,難道不能獲得魚嗎?可是第二年就沒有魚了;把沼澤地的草木燒光來打獵,難道不能獲得野獸嗎?可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欺詐作假的手段即使現(xiàn)在勉強(qiáng)可行,以后就不會再有效果,不是久長之計?!睍x文公采鈉了咎犯的意見。在城濮戰(zhàn)敗了楚國人?;貋砗笳摴π匈p,雍季被列為首位。晉文公身邊的人進(jìn)諫說:“城濮之戰(zhàn)的成功,是因為用了咎犯的謀略,主公采納他的謀略而論功行賞卻把他放在后邊,這或許不合適吧?”晉文公說:“雍季
18、的話,可以百世獲利;咎犯的話,不過是應(yīng)付一時之急,哪有將一時之急務(wù)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聽說這件事后說:“面臨危難采用詐術(shù),足可使敵兵退卻,退敵回來尊崇賢人,足可報答賢人的恩德。晉文公雖然不能始終如一,卻也足以成為霸主啊?!敝刭p賢人,人民就會轉(zhuǎn)向正道,人民轉(zhuǎn)向正道功業(yè)就能成功了。靠詐術(shù)來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終必定毀壞,那勝利必定變?yōu)槭 L煜氯〉脛倮娜撕芏?,而成就霸業(yè)的只有五個,晉文公是其中的一個,他知道取得勝利的原因。勝利了卻不知道取得勝利的原因,這與沒有取得勝利一樣。秦國戰(zhàn)勝了西戎卻在崤山打了敗仗,楚國戰(zhàn)勝了中原諸國但也在柏舉打了敗仗。周武王懂得取勝的道理,所以取得一次勝利便稱王天下了。各種詐術(shù)充斥整個國家,不可認(rèn)為是安定的局面,禍患不單單來自國外啊。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多謝您的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