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鄲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一單元 2聞一多教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河北省邯鄲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一單元 2聞一多教案 新人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真誠為您提供優(yōu)質參考資料,若有不當之處,請指正。
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備課教師
使用教師
授課時間
課時
2
課題
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積累生動形象的語句,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2.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悟文意;學習本文結構嚴謹、選材精當?shù)募挤ā?
3.了解夾敘夾議的寫法。
重點
1.在品讀中,初步體會詩壇巨匠的生動語言,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
2.學習聞一多澎湃的愛國激情,嚴謹謙遜的治學態(tài)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
難點
學習聞一多澎湃的愛國激情,嚴謹謙
2、遜的治學態(tài)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環(huán)節(jié)
說 明
二次備課
復習
回憶第一課鄧稼先身上的高尚品質。
新課導入
我們學習了《鄧稼先》這篇文章,我們無不為我國優(yōu)秀知識分子為祖國默默奉獻的感人品質所感染。甘愿為國為民而獻身,是我國歷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光榮傳統(tǒng)。今天我們在來學習一篇寫我國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文章,讓我們在從聞一多身上感受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課 程 講 授
1.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3、,堅定的民主戰(zhàn)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fā)表系列讀書筆記。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chuàng)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東濰坊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山東大學知名校友,是聞一多的學生,現(xiàn)代詩人,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曾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曾任《詩刊》主編,他的第一部詩集是《烙印》,主要諷刺
4、詩集《寶貝兒》,文藝論文集《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其短詩《有的人》被廣泛傳頌。
2.整體感知
學生齊讀課文,讀完后思考下面的問題。
1.文章從那兩個方面來寫聞一多先生“說和做的”?
從學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來寫的。
2.把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怎樣的人?
“言論和行動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標”。
3.據(jù)此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各寫了聞先生“說和做”的什
么特點?
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7):記述聞先生作為學者方面“做”了再“說” “做” 了也不
“說”的特點。
第二部分(8 ~20):記述聞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說”了就“做”的特點。
3
5、.研討課文
我們通過朗讀、討論,認識到聞先生“說和做”是完全一致的,這種高貴
的品格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那么,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聞先生這一高貴品
的?
研讀課文第一部分。學生默讀,討論下列問題:
1.哪兩句話是對聞先生作為學者“說和做”的高度概括?
第一、二段。
2.這部分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選材的角度是什么?詳略安排怎
樣?
三個事例: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
寫作《唐詩雜論》事例是從“做”了 “他自己也沒有‘說’ ”這個角度選材的;其
他兩個事例是從做了也不一定說角度選材的。詳寫第一件事,略寫后兩件
事。
3.聞一多先生潛心研究學
6、術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語句生動形象地描繪
了聞先生潛心研究學術?
聞先生研究學術的目的是“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
方”。語句略。
4.“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
衙”。怎樣理解“群蟻排衙”?這句話表現(xiàn)出聞先生怎樣的治學態(tài)度?
“群蟻排衙”,文中指聞先生寫字工工整整,十分認真,他的手稿都是蠅
頭小楷,好像群蟻排衙。表現(xiàn)了聞先生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5.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聞先生學者形象?
先生是一位為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治學嚴謹、不畏艱辛、
廢寢忘食、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的卓越學者、言行一致的愛國者。
小結
1. 總結出課文那部分是記敘那部分是議論。
2. 總結聞一多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
作業(yè)布置
1. 本課生字詞寫一遍。
2.摘抄聞一多先生言行合一的語句。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1. 學生對聞一多生活的時期不太了解,對時代大背景不了解所以接受起來較困難,并感受不到聞一多所生活的艱難。
2. 學生在文章的寫作手法理解不透比較混亂。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