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兩點間距離說課稿》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332兩點間距離說課稿(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3.3.2 兩點間的距離》說課稿
姚成才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必修2A版》第3章第3節(jié)第二課時兩點間的距離.兩點間的距離是中學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在高中數(shù)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點是組成空間幾何體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兩點間的距離也是最簡單的一種距離.本章是用坐標法研究平面中的直線,而點是確定直線位置的幾何要素之一.對本節(jié)的研究,為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兩條平行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以及后面空間中兩點間距離和圓錐曲線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chǔ),具有重要作用.
2、目標分析
根據(jù)大綱要求及教材的地位與作用,考慮到學
2、生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平面內(nèi)兩點間的距離公式的推導過程 ,掌握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及其應(yīng)用.
(2) 能力目標:通過兩點間距離公式的推導,培養(yǎng)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和運用知識
的能力,加深對數(shù)形結(jié)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認識.
(3) 情感目標: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shù)
學的條理性和嚴謹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jù)數(shù)學學習理論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jié)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形結(jié)合及由
3、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因此我確定如下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兩點間距離公式的理解及應(yīng)用.
(2)教學難點:兩點間距離公式的推導.
二、教學過程
課堂學習 (40分鐘)
環(huán)節(jié)一 自主閱讀(3分鐘)
自學目標
1. 牢記并熟練運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2. 理解兩點間距離公式的推導過程;
3. 完成課本106頁練習題1、2;
4. 看懂并能獨立完成課本105頁例3、例4;
5. 提高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
環(huán)節(jié)二 基礎(chǔ)檢測(10分鐘)
1.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
2.兩點間距離公式的推導.
3. 訂對課
4、本106頁練習題1、2答案.
練習1. 求下列兩點間的距離:
(1)A(6,0),B(-2,0) (2)C(0,-4),D(0,-1);
(3)P(6,0),Q(0,-2) (4)M(2,1),N(5,-1);
練習2. 已知點A(a,-5)與B(0,10)間的距離為17,求a的值.
4. 請學生講解課本105頁例3、例4.
例3:已知點A(-1,2),B(2,),在x軸上求一點P,使,并求的值。
例4:證明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的平方和等于兩條對角線的平方和。
環(huán)節(jié)三 合作探究(12分鐘)
探究目標
1. 學會運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判斷幾何圖形的形狀;
2. 學會
5、運用解析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
3. 能夠運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證明一些不等式;
4. 提高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
探究一 運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判斷幾何圖形的形狀
已知△ABC三頂點坐標A(1,-1)、B(-1,3)、C(3,0),判斷△ABC的形狀并計算△ABC的面積.
探究二 運用解析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
課本110頁B組第7題
已知AO是△ABC邊BC的中線,求證:
探究三 運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證明不等式
課本110頁B組第8題
已知,求證:
,
并求使等式成立的條件.
環(huán)節(jié)四 拓展練習(12分鐘)
練習一 (與探究一穿插進行)
課本114頁復習參考題A組第
6、8題
判斷以A(4,1),B(1,5),C(-3,2),D(0,-2)為頂點的四邊形的形狀,并說明理由.
練習二 (與探究二穿插進行)
課本110頁B組第6題
證明直角三角形斜邊的中點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
練習三 (與探究三穿插進行)
課本115頁復習參考題B組第7題
設(shè),求證:對于任意,
.
環(huán)節(jié)五 新課導學(3分鐘)
自學目標
1牢記并熟練運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2理解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過程;
3看懂并能獨立完成課本107頁例5、例6;
4完成課本108頁練習題1、2;
5提高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
課后學習 (40分鐘)
1. 強化練習(30分鐘)
課本110頁A組第6、7、8題;課時作業(yè)相關(guān)練習
2. 自學預習(10分鐘)
三、教學反思
1.教態(tài)比較拘謹,不夠自然大方。錄播室比較大,離學生也比較遠,感覺不知道站在哪兒合適,有些手足無措。
2.合作探究不夠充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對學生的引導也不夠充分,對于學生一些不準確的答案評價過于簡單粗暴,沒有給學生更多的機會。
3.缺乏教學經(jīng)驗,課堂駕馭能力仍比較欠缺,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