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考點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7部分 考點一(2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考點一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文本展示(2016江蘇卷)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問題。(18分)成人不自在郭英德西游記記錄了孫悟空從出生、成長、奮斗,直到成為“斗戰(zhàn)圣佛”的曲折過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孫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樣,他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擺脫了人與生俱有的社會關系。用小說的話,就是“不服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約束”。那么,作為一個原生態(tài)的人,他是不是就獲得了真正的“自在”呢?這還不行。他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太狹隘了,來來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擁有更大的空間和世界,所以去尋仙問道,有了種種法力。一個筋斗云翻出十萬八千里,生
2、活空間如此之大,可以為所欲為,來去自如。有了這么廣闊的生存空間,就獲得真正的“自在”了嗎?還是不行。孫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嘆起來,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遲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閻羅殿去把自己的名字從生死符中勾掉,從而擁有了絕對意義上的“自在”。 但是對社會人來說,這卻觸犯了規(guī)范,社會不允許沒有經過任何修煉就得到這種絕對自由。孫悟空擾亂了正常的秩序,這必定要受到懲罰。社會要么剿滅他,要么改造他。小說采用了寓意性的寫法,用“如來佛的掌心”代表一種無所不能的社會規(guī)范,個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皞€體人”一旦步入社會,就不可能再有絕對的自由自在了。孫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經的事業(yè),這是偶然的
3、事情嗎?不完全是。小說有一個寓意性的寫法“金箍兒”。金箍兒是有形的東西,但卻有無形的含義。孫悟空頭上的金箍兒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著金箍兒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給自己戴上了。這說明孫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會規(guī)范,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敖鸸績骸庇幸粋€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孫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長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經,是孫悟空充分發(fā)揮個人能力的過程,更是他收心斂性的過程。西天取經賦予孫悟空的任務,就是保護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懶。這是一種人生的命題,人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人生最大的價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過程。西天取經的八十一難,并沒有內在
4、的邏輯聯(lián)系。那些周而復始、形形色色的險阻與妖魔,都不過是孫悟空修心過程中所遇障礙的象征。任何社會中的人都面臨著“自在”和“成人”的兩難處境。你生活在社會當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發(fā)現(xiàn)面臨著種種約束。這是兩難的,人的一生就是在這種兩難處境當中找到最佳位置。在這個意義上,孫悟空是成功的。 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述層次。(6分)【思路】(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在文章哪個部分提出來的?(2)文章的其余段落各有哪些關鍵詞句?(3)文章各個段落的段意分別是什么?(4)文章可以分成幾個層次?【點撥】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答題時首先要整體把握文段內容,理清其思路,然后劃分層次
5、,最后尋找關鍵詞語或句子整理概括?!敬痤}】思路呈現(xiàn) 答案第一層(第1段):提出全文觀點,成人不自在。第二層(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會,就沒有絕對自由。第三層(第4、5段):說明人的成長是一個接受各種規(guī)范、不斷修行的過程。第四層(6段):收束全文,強調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約束與自由的兩難處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品一品“分析文章結構”常常著眼于文章的各個構成部分之間的組合方式、結構特征及某種結構安排的技巧和作用,外顯性、客觀性較重?!鞍盐瘴恼滤悸贰背3J菄@文章主旨、行文線索、中心話題,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著眼于部分(詞、句、段、層)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篇)之間的關系,去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目的,
6、去分析作者“謀篇”的動機和效果,內隱性、主觀性較強。從這個角度上說,“把握文章思路”應該比“分析文章結構”要難一些,更需要考生認真對待?!胺治鑫恼陆Y構,把握文章思路”,歷來是江蘇卷考查的重點,近五年都有涉及。要么考查分析全文的論述層次,要么考查分析某段的論述層次。由于論述類文本講究論證的結構和思路,因此這一考點在以后仍會備受命題者青睞,考生需高度重視。 1.文中“如來佛的掌心”“緊箍咒”“八十一難”分別意味著什么?(6分)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概念的含義的能力。作答時要把詞語放到文章中去理解,“如來佛的掌心”代表的是一種無所不能的社會規(guī)范,個人就是有再大的本領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心;“金
7、箍”是有形的東西,但卻有著無形的含義;“西天取經的八十一難,并沒有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那些周而復始、形形色色的險阻與妖魔,都不過是孫悟空修心過程中所遇障礙的象征”。答案“如來佛的掌心”象征著孫悟空無法逃脫的社會規(guī)范;“緊箍兒”象征著孫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會規(guī)范;“八十一難”象征著孫悟空修心過程中所遇的障礙。多點訓練 2.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西天取經”的寓意。(6分)解析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概念含義的理解和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的能力。本題考查重要概念的含義,這一考點,主要要求理解“重要概念”的屬性、內涵和外延。屬性是指概念的性質及同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內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外延是指從
8、概念性質出發(fā)向外引申所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或事物。答案人生的成長是發(fā)揮個人能力、收心斂性的過程;人生要承擔責任,克服困難,完成使命;人生最大的價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過程。 對點訓練篇好題展臺(2014江蘇卷)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問題。(18分)乾坤草亭朱良志明代王世貞家有弇山園,園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叢樹之中,四面花草撲地,綠蔭參差,匾額上書“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畫有乾坤一草亭圖。一個小草亭,為何扯上廣袤無垠、神秘無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畫家吳鎮(zhèn),喜歡獨泛小舟于湖中,自稱是“浩蕩乾坤一浮鷗”。一只小鳥,為什么說是浩蕩乾坤中的一只小鳥?而唐代船子和尚詩云:“世知我懶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毙≈劬尤灰?/p>
9、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宇宙、乾坤,說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運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內在的心。從物上言之,何人不??!但從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飛騰,可在小亭而妙觀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維不是有“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詩句嗎?水雖窮,路雖盡,但云起了,風來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縷風,在這樣的心靈中,哪里還會有窮盡時!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鷗,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從此困境中突圍的可能路徑。這是一種深層的生命自信。我們每個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個點,八大山人也有此認知,他早年號雪個、個山,自稱“個山人”,這個“個”就
10、是乾坤中之一“個”,一點。個,也可解釋為竹,雪個,即皚皚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點青綠。在個山小像中,八大山人錄其友人贊語:“個,個,無多,獨大,美事拋,名理唾大莫載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訴人們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個點,雖然只是一點,當我拋棄欲望的追求,唾棄名理的纏繞,獲得自身的獨立的時候,我就可以齊同世界,擁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筆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鳥,都是一“個”,一點,一個充滿圓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緣此而出。 清初詩人張潮將人的境界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牖中窺月,這是一般的境界,沒有改變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個層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
11、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較為廣闊的天地;第三個層次是臺上玩月,則有“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極、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臺之上。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靈的悠游回環(huán)。中國畫中通透的小亭,八面無一物的小亭,就是這樣的心靈高臺,無邊的世界就在高臺玩月的靈境中蕩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蕩漾,在開闊的湖面蕩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蕩漾,在無形的宇宙中蕩漾,說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國畫家不是看一只鳥就畫這只鳥、有一朵花就畫這朵花的人,中國畫的主流不是將畫作為寫實的工具,而是當作表達內在生命體驗的工具。畫的是這個亭子,但所要表達的生命體驗卻不在這亭子中,所謂不離亭子,不在亭子。高明
12、的畫家其實都想到那高臺上去玩月。(有刪改) 簡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論述層次。(6分)【思路】(1)第四段論述的_有哪些?(2)第四段圍繞_各自談及了什么?(3)這一段的_有何特點?【點撥】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第四段開始談了張潮人的境界的三個層次,之后說了“小亭”“小舟”的“心靈高臺”“宇宙船”,最后是說_?!敬痤}】精煉成鋼 精煉成鋼答案【思路】(1)對象(2)論述對象(3)論證結構【點撥】中國畫家想達到的境界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個層次;其次,闡述了中國畫中的小亭或小舟所體現(xiàn)的“臺上玩月”這一境界的心靈特點;最后,指出中國畫家都想達到“高臺玩月”的境界。 1.請簡要說明第三段中“個”的含義。(6分)解析結合全段理解“個”的含義,不能孤立地理解一個字一個概念的含義。答案“個”從具體物象到抽象觀念,形成了三個層面:竹,點,圓滿具足的生命。多點訓練 2.結合對文末“不離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闡釋“乾坤草亭”的內涵。(6分)解析根據題干要求,抓住文本“不離亭子,不在亭子”,結合全文闡釋“乾坤草亭”的內涵。答案“不離亭子”,表達了一個小“點”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現(xiàn)了生命在無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與乾坤的關系,寫出了“小”的個體面對無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態(tài)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從此困境突圍的可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