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徑通幽+繪聲繪色=優(yōu)秀記敘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曲徑通幽+繪聲繪色=優(yōu)秀記敘文(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曲徑通幽+繪聲繪色=優(yōu)秀記敘文
曲徑通幽+繪聲繪色=優(yōu)秀記敘文
南京閱卷專家沈中堯這樣評價2021年江蘇高考中的記敘文:學生的記敘文不會具體地表達和描寫,而更多的是以解說或羅列的方式把人、事、物做一番寡淡的介紹,有對象而無形象,有事情而無情景。那么,怎樣才能解決以上弊端,使學生寫出優(yōu)秀的記敘文呢?筆者根據(jù)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一些方法供大家借鑒。
一、曲徑通幽,寫出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
“曲徑通幽〞意思就是借助彎曲的道路,給游客一種心理的期待,進而領略優(yōu)美的景致,獲得心靈的愉悅。游覽如此,寫作亦如此。記敘文寫作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構思好情節(jié),寫
2、出故事味。那么怎樣才能使情節(jié)曲折有故事味呢?就是運用“懸念設置〞或“曲折設置〞法進行構思?!皯夷钤O置〞就是因與果的倒置,即把結局放在文章的開頭寫出,然后吸引讀者去探究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如魯迅的?祝福?先把祥林嫂的死放在開頭,巧設懸念,由此吸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這種寫法運用到考生的作文中去,也可收到同樣的效果。
以上就是“巧設懸念〞,那么“曲折設置〞呢?“曲折設置〞就是一個故事有三個轉折的情節(jié)。即前兩次主人公做事一般是失敗,即兩折,以此形成曲折的情節(jié)。第三次即最后一折,要成功。為什么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曲徑通幽,給讀者一種心理的期待,期待越強烈,閱讀的興趣就越濃,故事味就越濃。歷代文學家為
3、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的;?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紅樓夢?中劉姥姥的三進大觀園等等。同樣,高考記敘文寫作時,也可借鑒這些寫法,寫出記敘文曲折的情節(jié),構建好記敘文的框架,以此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
二、繪聲繪色,寫出情真意切的生活味
一篇優(yōu)秀的記敘文,僅有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還不夠,要想文章豐富,能打動閱卷老師,必須借助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和議論抒情的手法以及出彩的語言來繪聲繪色才可以。
細節(jié)描寫
記敘文要寫得形象飽滿,就必須掌握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
1.寫人記敘文要掌握“三動五態(tài)〞的描寫:三動即心動?——心理描
4、寫,口動——語言描寫,身動——動作描寫。五態(tài)包括心態(tài)、姿態(tài)、形態(tài)、情態(tài)、神態(tài)。哪怕是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往往都能表達出人物內(nèi)心深處的真情,使讀者感到情真意切,感動不已。如江蘇2021年高考總分值作文?綠色生活?中考生這樣寫道:見我沮喪的樣子,小伙伴們互相交換了一個眼色。一個小伙伴走上前,用手指蘸了下口水,對著格子窗的角落猛地一戳。風,從小孔的一端不安分地鉆進來。我迫不及待地瞅著小孔?!鞍?!滿眼的綠色!〞我歡快地叫著。
此處運用了動作描寫,僅僅“交換、走、蘸、戳〞四個動作,就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小朋友的天真、熱情。再看下面的心理描寫:
有時,我會想,我到底在留戀些什么呢?住
5、在高級公寓了,外婆也搬來了……噢,我的格子窗不見了,那滿窗的綠色不見了!
此處心理描寫,不僅細膩地刻畫出“我〞的心理,更重要的是點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2.寫景記敘文那么必須掌握簡筆勾勒、精雕細刻、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寫法以及善于比較、摹狀、襯托、比照、映襯、比喻等方法。描寫景物還要練成丹青妙手,善于給畫面著色,做一個高明的導演,讓畫面動起來。到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是濃烈的,又是借助景物含蓄地表達出來的。抓住細節(jié)與景物描寫,傳神又傳情,寫出記敘文的生活味
議論抒情
在記敘文的結尾,運用直抒胸臆的方法,通過議論抒情蓄成情感的迸發(fā)之勢,以引起讀者的共鳴。還如?
6、綠色生活?這篇總分值作文是這樣結尾的:突然想起了什么才算是綠色生活,不僅是雙眼滿含著綠色風景,綠色,更代表一種和諧,人與人之間的親近。
我想祈禱,祈禱那汽車尾氣別打亂我的翠綠芭蕉;祈禱那一扇扇防盜門別阻隔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
文章結尾局部,用幾句包含哲理的語言議論抒情,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進而點明主旨,是文章出彩的一個方法。
出彩的語言
“語言生動,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意蘊。〞這是在語言通順的根底上提出的高一層次的語言標準。語言出彩的方法有以下幾種:⑴引用名言佳句;⑵善用修辭;⑶活用排偶;⑷巧選句式;⑸詞句雅致、意蘊深厚;⑹用詞貼切。
考生用曲徑通幽的方法寫出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再用細節(jié)描寫、恰當?shù)淖h論抒情和出彩的語言為故事繪聲繪色,那么優(yōu)秀的記敘文就脫穎而出了。
參考文獻:
【1】巢宗祺主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