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師大版第3冊第18課《北宋中期的改革》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華師大版第3冊第18課《北宋中期的改革》教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最新華師大版第 3 冊第 18 課《北宋中期的改革》教案
第 18 課 北宋中期的改革 教案
一、慶歷新政
(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① 宋初的各項改革 , 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據(jù)和軍人亂政的隱患 , 但也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影響: ② 名實分離 , 疊床架屋的官僚體制 , 導致官員人數(shù)大增 , 人浮于事; ③ 宋朝實行募兵制度 , 養(yǎng)兵百萬 , 開支龐大。 ④ “冗官”、“冗兵”以及對外的“歲幣” , 造成財政開支的“冗費” , 最終形成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慶歷新政的直接原因) 宋仁宗時 , 對西
2、夏的戰(zhàn)事不利 , 內地又屢屢發(fā)生饑民起事 , 內亂邊
患昭示了政治危機的逼近。一些關心國計民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官員呼吁剔除弊政 , 實施改革。
(序幕) 不久 , 范仲淹任參知政事 , 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 , 命范仲淹等就當時的危機提出解
救方法。范仲淹呈上《答手詔條陳十事》 , 由此拉開了北宋中期改革的序幕。
慶歷年間 , 宋仁宗采納范仲淹等人的建議 , 頒布一系列詔令 , 史稱“慶歷新政”。新政包括改革吏治、發(fā)展經濟和加強武備等多方面的內容。
(失?。? 但這場以吏治整頓為中心的政治改革 , 尤其是對磨勘和恩蔭制度的改革 ,
3、 一定程
度上損害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 , 遭遇到激烈的反對。 ② 隨著宋夏議和和內亂的平息 , ③ 仁
宗對因實施新政而引起的紛爭產生厭煩
范仲淹、富弼等力主改革的官員被排擠出朝廷 , 新政所推行的大部分措施也隨之廢除。
二、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
(原因) 慶歷新政失敗之后 , 在冗官、冗兵、冗費的消耗下 , 北宋王朝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 ,
要求改革的呼聲再一次高漲。
(開始) 熙寧二年 ,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 , 負責變法 , 設立“制三司條例司” , 作為指導變法的領導機構。次年 , 又提升王安石為同中書
4、門下平章事 , 全面推行變法。
1 / 2
(內容) 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 , 陸續(xù)推出了一系列新法: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
募役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將兵法
, 以及科舉新法等。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號召,
改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改革偏重于理財
, 遭到的批評攻擊也大
多集中在理財措施上。
(結果) 新法施行后 , 批評和反對的聲音也持續(xù)不斷。改革派和保守派就立法為國還是為
民、新法推行后的效果、改革的幅度和力度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 形成了新、舊兩黨
5、,
神宗的改革決心也在黨爭中逐漸動搖。變法陷入困境
, 王安石辭去相職。數(shù)年后 , 神宗去世 ,
年幼的哲宗繼位 , 太皇太后執(zhí)掌朝政
, 起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官員
, 全面罷廢新法。時值
元祐年間 , 史稱“元祐更化”。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