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編20XX年7月國開(中央電大)行管??啤墩螌W原理》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_政治學原理題庫800》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編20XX年7月國開(中央電大)行管??啤墩螌W原理》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_政治學原理題庫800(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XX年7月國開(中央電大)行管??啤墩螌W原理》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_政治學原理題庫800
20XX年7月國開(中央電大)行管??啤墩螌W原理》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 說明:試卷號碼:2208
課程代碼:02031
考試及成績:考試方式為閉卷、形考手段紙質(30%)、終考手段為紙質(70%)。
一、選擇題 1.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龐大的(B),這是民主的基礎之一。
A.工人階級 B.中產階級 C.資產階級 D.小資產階級 2.一般來講,(A)只有在民主社會和憲政國家中才能存在和實現。
A.社會監(jiān)督 B.政治監(jiān)督 C.以權力制約權力的監(jiān)督 D.政府監(jiān)督
2、 3.(A)認為,處于當代這種深刻的理性多元主義的現實中,指望人們都持某一種綜合性教義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國家力量來壓迫民眾。
A.羅爾斯 B.韋伯 C.托克維爾 D.亨廷頓 4.下列權利屬于第二代“權利”的是(ABCD)。
A.受教育權利 B.健康 C.選擇職業(yè) D.保持最低生活標準 5.亞里士多德認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
A.城市 B.民主 C.法律 D.國家 6.理想主義途徑認為民主的價值在于(ABD)。
A.權威 B.平等 C.自由 D.自治 7.作為萌芽形態(tài)的選舉制度產生于(A)社會。
A.奴隸制 B.原始 C
3、.封建 D.資本主義 8.在目前的政治研究中,人們一般把政治社團組織分為(ABD)。
A.制度性團體 B.協會性團體 C.保護性團體 D.社會性團體 9.政治權力實現方式中的(C)是積極的權力作用方式。
A.說服方式 B.命令方式 C.獎酬方式 D.規(guī)范方式 10.“科學主義”政治學時代主要的研究方法是(ABC)。
A.經驗主義 B.實證主義 C.科學主義 D.理性主義 二、填空 11.現代民主憲政包含人民的統治和____兩方面的內容。對人民的保護 12.在我國,參與政治的社團一般稱作____,包括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人民團體 13.____
4、是指人們根據其政治正義觀念來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觀念是人們對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合法性 14.政黨就是指人們?yōu)榱送ㄟ^____或其他手段贏得政府權力而組織的政治團體。選舉 15.公共權力的來源和基礎是____。公共利益 16.____被認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學的奠基人。馬基雅維利 三、名詞解釋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體(國家)內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統稱,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社會基礎之上所形成的總體意志和要求的表達,是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上升到全社會范圍內的利益意志的表現。
18.市民社會:是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于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存在的各種
5、各樣的組織和團體所構成。
19.重疊共識: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觀、社會觀和宗教觀的人們在根據其各自的學說,在政治基本問題上給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個重疊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觀念。
四、簡答題 20.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義? 答:(1)政治指的是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
(2)對于政治的這一定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它強調政治是一種社會關系,并且指明這種社會關系在本質上是一定經濟基礎形成的利益關系。第二,它強調一切借助于社會公共權力來維護、實現和協
6、調的社會利益要求和社會關系,才具有政治性,這就區(qū)分了政治現象與非政治現象。第三,它從經濟關系基礎上形成的利益關系這一社會聯系的本質出發(fā),揭示政治的含義,這就在人們的基本需求的意義上保證了政治定義的深刻性。
21.政府組織機構具有哪些特性? 答:(1)階級性;(2)實體性;(3)嚴密組織性;(4)特定的職能性。
22.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發(fā)揮的功能是什么? 答:(1)影響社會政治體系,任何社會的政治體系都有著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這就是政治文化;(2)影響人們的政治行為,既然政治文化表現為一種潛在的行為取向,那么,它必然會對人們的政治行為模式產生重要影響;(3)影響
7、社會的政治發(fā)展,政治文化環(huán)境的改變是政治發(fā)展的先導力量。
五、論述題 23.試述現代化過程中產生不穩(wěn)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現代化過程中的利益沖突加劇,導致政治不穩(wěn)定。發(fā)展中國家在社第會轉型和現代化過程中,通過兩種途徑產生經濟上的分配不公,進而引引起政治不穩(wěn)定。其一,從長遠觀點看,經濟發(fā)展固然能創(chuàng)造出比傳統社會更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時期內,經濟發(fā)展和增長很容易擴大貧富之間的差距。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巨大財富往往迅速地落到受惠于國家現行經濟政策的人或集團之手,同時社會上一些占有優(yōu)勢地位的人往往利用新舊體制轉軌之際,大發(fā)橫財,而廣大民眾的財富即使有增長也是緩慢的。其二,現代化改變
8、了人們的分配觀念。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懷疑一些在傳統社會中看來是順乎自然的分配方式的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種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現。在發(fā)展中國家,實行分配制度變革只能通過政府的經濟政策來實現,但由于舊經濟體制的慣性和各階層利益的錯綜復雜,政府縱然有改變分配政策的決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感到力不從結果經常導致人們的不滿,從而產生不穩(wěn)定因素。
第二,新舊價值觀念的沖突。當現代化加速體制轉軌、社會關系調整和生改善的步伐時,處于變革社會中的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轉變。以現代文明為背景的現代政治文化觀念逐步傳播,在同傳統的政治文化觀念的交匯與抗爭中,傳統的政治文化漸趨瓦解,
9、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政治文化體系的萌生和成長。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沖突和替代絕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實現,傳統文化的解體并不意味著現代政治文化體系的成型,其間必然要經歷個漫長、復雜的轉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步變化,一些人可能很快接受了新的價值觀念,另一些則需要經過一個痛苦的轉變過程,還有一些人甚至固守其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在這種情況下,新舊價值觀念發(fā)生激烈的沖突,并往往引發(fā)現實的政治沖突。而政府權威的合法性由于很難將這種對立的觀念統一起來,因此其合法性往往遭到質疑。思想激進的人們并不認可政府在現實的政治運作過程中的利益妥協,主張實施徹底的變革。而思想保守的人們對傳統的政治文化還保留著
10、強烈的懷念,無法形成對新的政治體系的認同感。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沖突難以避免。
第三,人們的社會期望以及參與意識的提高而導致政治不穩(wěn)定。發(fā)展中國家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對社會的期望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推動,會急劇膨脹,甚至可能帶來一場“期望革命”。期望增長只有同經濟增長同步趨進,才能實現社會滿足。而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現代化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以及在經濟決策上的主觀影響,使經濟發(fā)展不可能一帆風順,時快時慢、時進時退的經濟形勢較難避免。于是,當出現如亨廷頓所預料的“期望與滿足俱增,但滿足的增速低于期望”,或“期望增大,但滿足先增后減”的情形時,公眾期望的普遍挫折感將可能爆發(fā)一場整個社會
11、范圍內的“不滿的革命”,形成政治不穩(wěn)定的社會氛圍。與此同時,文化變遷使得人們的政治參與意識增強。眾多新興的階級、階層和利益集團都試圖通過政治來實現其利益目標,而原有的政治體制無法容納新的利益集團的參與。新興的階級、階層和利益集團在無法通過制度化途徑參與政治的情況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來進入政治領域,這對政治秩序造成了嚴重的沖擊。
第四,政府的執(zhí)行危機。在后期現代化國家中,由于政府發(fā)展的過程往往落后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進程,政府面對急劇變化的經濟社會形勢,往往無力進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個“弱政府”。政府的官員也在原有價值觀受到沖擊的情況下,往往落入腐敗的陷阱,這使得政府不穩(wěn)定的情形更加嚴峻。
第五,此外,對于那些后期現代化國家來說,由于國際勢力的影響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穩(wěn)定因素。國際體系中的霸權國家或者試圖把自己的模式強加于人,或者試圖謀求勢力范圍,從而干預后期現代化國家的內政,這使得政治不穩(wěn)定的局勢更加復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相當多的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發(fā)展過程都被謀求全球霸權或地區(qū)霸權的外部勢力所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