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jù)《評價標準》開展有效教學研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依據(jù)《評價標準》開展有效教學研究(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依據(jù)《評價標準》開展有效教學研究
2003年廣州市全面開展新課程實驗,至今已近10年。在這10年中,在課改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把握《語文課程標準》,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仍然存在困惑。2009學年秋,廣州市教研室出臺了《廣州市小學語文學業(yè)評價標準》(以下簡稱《評價標準》),這對于語文教師來說,真可謂是“雪中送炭”。 因為《評價標準》細化了《語文課程標準》里面的課程目標,把終結(jié)性的課程目標轉(zhuǎn)化為不同年段、不同的語文專項訓練的過程性評價目標。語文教師心中更有底了,知道自己應該教什么、教到哪個程度、有沒有降低或拔高了目標和要求,同時,縮減了教師之間因能力差異而造成的教學差距,進一步規(guī)范了語文
2、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整體提高了語文學科的教學質(zhì)量。通過對比、反思等,教師能自覺借助《評價標準》完成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教后感。
一位教師上完六年級的《伯牙絕弦》后,設計了教學目標:(1)反復誦讀課文,產(chǎn)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求達到“熟讀成誦”。(2)能根據(jù)課后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jīng)典詩文,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4)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感悟祖國的語言魅力。根據(jù)《評價標準》的要求“能把學過的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能對優(yōu)秀的語言文字較敏感,主動積累有關語段”,這位教師作了以下的反思。
1. 注重文本的解讀,
3、目標定位準確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六年級的學生對古文接觸不多。本單元的主題是感受“藝術(shù)的魅力”,于是將文本進行了整合,由淺入深,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強化誦讀感悟,拓展積淀的方式,也為初中進一步學習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學生覺得學習文言文不難,逐步養(yǎng)成愛讀、愛積累中華經(jīng)典詩文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 注重語言的訓練,著力語言感悟
在課前設計一個文字游戲,讓學生說說“楊柳依依”結(jié)構(gòu)的詞語,為學生學習課文、語言積累、說話拓展做好鋪墊。聽課的老師都很認同這個巧妙的設計。另外,學習文言文,要準確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如“善”字在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意思
4、一樣嗎?前面的兩個“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兩個“善”可以怎么說?相當與現(xiàn)代文的什么?用現(xiàn)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么說?
3. 注重方法的滲透,著眼能力培養(yǎng)
教師重視范讀,出示課文的停頓與節(jié)奏,還要求學生在課文中加注記號,在讀句時,著重指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提出聲斷氣連,讓學生自由練習,讀好停頓與節(jié)奏,讀出氣態(tài)與韻味,解決了本節(jié)課的朗讀難點。整節(jié)課把朗讀訓練與學法指導貫穿課堂始終,引導學生感受文本的節(jié)奏,在朗讀、感悟、發(fā)現(xiàn)、積累的過程中,入情入境,走進伯牙和鐘子期的內(nèi)心世界。明白知音的相見、相識,真正的情投意合,何等的欣喜若狂,天下
5、有誰更懂彼此的心的那種境界。懂得了伯牙表面為子期絕弦,實為知音難覓,他破掉比生命還珍貴的“琴”,斷絕了比生命還寶貴的“弦”。此時的課堂,充滿著伯牙對子期的綿綿思念,深深的傷痛,這就是古文帶給這節(jié)課的無窮魅力。
教師還根據(jù)學生很難理解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適當提供課外資料的補充,于是出示一份伯牙在子期墓前所作的短歌,讓學生感受到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以及知音相遇的欣喜,從中也為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作鋪墊。老師伴著音樂聲情并茂地朗讀,讓學生再一次沉浸在伯牙的深深悲痛之中,使文章蕩氣回腸,余音縈繞。課尾教師總結(jié):“我們每個人難道不都在苦苦尋覓知音嗎?有道是千古知
6、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愿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睆亩箤W生受到了知音難求、珍惜知音、珍惜友誼的教育,使學生的情感又得到一次提升。
4. 反思教學的得失,提高教學技能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教師的范讀雖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在最后的整體朗讀時,感覺上學生的朗讀還是不夠有韻味。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如果能及時地給學生范讀,多練習幾次,相信學生能更好地體會這種美,表現(xiàn)這種音樂美,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積累、誦讀文言文的興趣。
在挖掘文本、對經(jīng)典詩文的理解方面還不夠深,似乎僅僅停留在表面。這有待今后加強文學修養(yǎng)、增強文化底蘊,進一步完善教學。
第 4 頁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