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復習課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復習課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復習課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學科:化學課時: 第2課時總課時數(shù):教 學 目 標知識與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及主要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牢記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原理和實驗裝置,會制取、收集、檢驗二氧化碳的操作。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觀察、思索,使學生從自己親身觀察到的事實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應用知識的方法,并能歸納總結(jié)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和解題方法。教 材 分 析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教學難點制取、收集、檢驗二氧化碳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教學目的、時間分配等)
2、設疑啟發(fā)本課題主要介紹了二氧化碳和的性質(zhì)。在介紹二氧化碳時,首先讓學生利用課題2中討論確定的裝置來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質(zhì):不支持燃燒和與水發(fā)生反應。同時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知識,介紹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反應是本課題教學難點。會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原理和實驗裝置,會制取、收集、檢驗二氧化碳的操作。探疑互動二氧化碳物理性質(zhì): 色 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 , 溶于水,固體CO2俗稱 ?;瘜W性質(zhì):1. 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支持呼吸,無毒。2. 與灼熱的炭反應:CO2 + C 3 .與水反應:溶于水的CO2少部分與水反應生成H2CO
3、3 CO2 + H2O (因此,CO2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 ,H2CO3不穩(wěn)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H2CO3 CO2 + H2O)4.與堿反應: CO2 + Ca(OH)2 現(xiàn)象:澄清的石灰水變CO2 + NaOH 工業(yè)制法:高溫加熱石灰石(大理石) CaCO3 實驗室制法 ; 藥品 反應原理:CaCO3 + 2HCl 發(fā)生裝置:固體與液體反應不需要加熱的裝置 實驗室制法 操作步驟:同氫氣實驗室制法。 收集方法: ,集滿CO2的集氣瓶正放在桌上。 驗滿方法 注意事項:a.藥品選用 ,b.操作 。用途: 探究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時要體現(xiàn)開放性。教學時,可以將學生分成幾組,每組學
4、生通過討論(甚至辯論)、合作來組裝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可以不局限在教材中所列的儀器上),然后在教師指導下,組與組之間互相討論裝置的優(yōu)缺點。查疑落實.教材中給出了一種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教學時切不可將它作為唯一的、標準的裝置,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圖6-9列出了其他幾種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圖 6-9 幾種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會制取、收集、檢驗二氧化碳的操作。例題3、為了制得純凈的CO2,某同學設計了一套制取和凈化(除去少量水蒸汽和一氧化碳雜質(zhì))二氧化碳的裝置如右下圖所示。(1)對圖中裝置和藥品有不適當和錯誤的地方在原處加以改正。(2)寫出改正后的A、C兩個容器中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A、 ,C、
5、 。(3)B容器中濃硫酸的作用 。思考:首先要考慮所選的藥品能否達到制取某物質(zhì)的目的;其次考慮發(fā)生反應的儀器選擇和連接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再考慮產(chǎn)物的收集方式是否合適。溫室效應”與全球變暖溫室,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并不生疏。每到冬季,農(nóng)田里排排溫室和塑料大棚里春意盎然,碧綠鮮嫩的瓜果蔬菜花繁葉茂。為什么戶外冰天雪地,而溫室內(nèi)卻溫暖如春呢?原來溫室頂棚和四周的玻璃(或塑料薄膜)能夠透進太陽光的短波輻射,而室內(nèi)地面反向的長波輻射卻很少能穿透玻璃(或塑料薄膜),這樣熱量就被留在室內(nèi),因此溫室里的溫度比室外要高出許多。近幾十年來,由于人類消耗的能源急劇增加,森林遭到破壞,大氣中CO2的含量不斷上升。CO2就像
6、溫室的玻璃一樣,并不影響太陽對地球表面的輻射,但卻能阻礙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紅外輻射,這就像給地球罩上了一層保溫膜,使地球表面氣溫增高,產(chǎn)生“溫室效應”。能產(chǎn)生“溫室效應”的氣體除CO2外,還有臭氧(O3)、CH4、氟氯代烷(該類化合物包括20多種,其中主要有CCl3F、CCl2F2)等。全球變暖會對人類生活帶來很大影響。近百年來,全球增溫大約0.6 。有人認為,全球變暖將可能導致兩極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沒許多城市。世界上大約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線60 km范圍以內(nèi),世界上35座最大的城市中,有20座地處沿海。海平面升高無疑將是對人類的巨大威脅。地球表面氣溫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濕狀況
7、也會發(fā)生變化。現(xiàn)在溫帶的農(nóng)業(yè)發(fā)達地區(qū),由于氣溫升高,蒸發(fā)加強,氣候會變得干旱,農(nóng)業(yè)區(qū)會退化成草原;干旱區(qū)會變得更加干旱,土地沙漠化,使農(nóng)業(yè)減產(chǎn)。但是,也有人認為大氣中的水蒸氣、云量、顆粒物有可能抵消“溫室效應”。另外,森林的多少、水利工程、灌溉面積的大小都會對氣溫產(chǎn)生影響。因而對未來全球氣候的總趨勢,還不能做出肯定的推斷。還有人認為CO2含量的增加,有利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世界將變得更綠。雖然目前還不能做出肯定的推斷,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已明顯表露出來,至少是引起近年來世界各地氣候異常的原因之一。CO2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含量不斷增加的確是一個事實,它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是人
8、類必須面對的復雜課題。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人類應共同防止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強??梢圆扇∫韵麓胧汗?jié)約能源、減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等;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代烷的生產(chǎn)和使用;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森林等6、下列物質(zhì)中不能奪取某些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是( ) A、木炭 B、一氧化碳 C、氫氣 D、二氧化碳 7、下列物質(zhì)中不能與CO2發(fā)生反應的是( ) A、石灰水 B、石蕊試液 C、灼熱的焦炭 D、氧氣 8、下列過程中不會產(chǎn)生CO2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人體的呼吸 C、木炭燃燒 D、灼燒石灰石 9、家用熱水瓶,時間長了會在瓶膽內(nèi)結(jié)一層水垢,可
9、用來除去水垢的藥品是( ) A、石灰水 B、稀鹽酸 C、水 D、氫氧化鈉溶液10、抹在墻壁上的石灰漿能變堅硬的原因是( ) A、石灰漿失去水分 B、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生成碳酸 C、生成生石灰 D、吸收空氣中的CO2生成CaCO3提高能力11、一種無色氣體X,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另一種無色氣體Y,Y和灼熱的炭反應又只生成氣體X,則X是( ) A、O2 B、H2 C、CH4 D、CO 12、將一定質(zhì)量的碳酸鈣和銅粉混合物,置于一個敞中容器中,加熱煅燒使其完全反應,發(fā)現(xiàn)反應前后容器內(nèi)固體質(zhì)量沒有改變。則原混合物中碳酸鈣與銅粉的質(zhì)量比() A、4 : 11 B、14 : 20 C、16 : 25 D、25
10、 : 4413、在CO和CO2的一種混合氣體中,含氧元素為64%,將該混合氣體5g,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可得到白色沉淀物( ) A、2.8g B、3g C、4g D、5g14、在一密閉容器中盛有等質(zhì)量的木炭和氧氣,高溫加熱使之充分反應后,容器內(nèi)的物質(zhì)是( ) A、CO B、CO2和O2 C、CO和木炭 D、CO215、某物質(zhì)只含一種元素,該物質(zhì)不可能是( ) A、混合物 B、純凈物 C、單質(zhì) D、化合物16、在右圖所示的裝置的錐形瓶中已充滿CO2氣體,由分液漏斗向錐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隨即將分液漏斗的活塞關(guān)閉,充分振蕩錐形瓶,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 17、長期盛放
11、石灰水的試劑瓶,內(nèi)壁附有一層白色物質(zhì),這是什么物質(zhì)?怎樣形成的?如何洗去?寫出有關(guān)的化學方程式。18、實驗室可用右圖進行CO和CO2的分離和干燥(其中A為橡膠管夾,B為分液漏斗活塞)(1)廣口瓶(甲)中盛有過量的 ,廣口瓶(乙)中盛有 ,分液漏斗(丙)中一般盛有 。(2)先分離出CO,關(guān)閉 ,打開 ,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再分離CO2,關(guān)閉 ,打開 ,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19、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試液中,石蕊試液有什么變化?把所得溶液分成兩份,一份加熱,另一份加入幾塊活性炭振蕩,這兩份溶液有什么變化?變化的本質(zhì)相同嗎?解疑歸類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及主要用途,2. 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3:牢記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原理和實驗裝置,會制取、收集、檢驗二氧化碳的操作歸納總結(jié)會制取、收集、檢驗二氧化碳的操作。鞏固練習20分鐘20分鐘板書:碳的單質(zhì)和氧化物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及主要用途,2、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3、牢記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原理和實驗裝置,會制取、收集、檢驗二氧化碳的操作。教學后記:學校名錄參見:/wxt/list.aspx?ClassID=3060